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泛在学习环境下信息化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泛在学习环境下信息化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口语教学处于瓶颈关口;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口语教学有助于强化外在教学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有益于学生英语听说和交际能力的提高。通过厘清泛在学习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与作用,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构建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模型并应用于课堂内外教学实践,能有效促进信息化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发展。

【关键词】泛在学习;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67—05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数字学习、电子学习或网络学习)的教育应用和实践研究。但是,由于时空的限制,E-Learning已经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学习从E-learning开始转向U-learning(Ubiquitous 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和质量。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口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然而,受诸多因素所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教学内容缺少足够的延展性、教学方法缺乏充分的系统性、教学手段有待强化多样性,评价体系也需要有更为合理的构建。

要使口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朝着“重个性、重需求、重能力”的方向发展就意味着大学英语口语课程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将依托Nation&Macalister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从目前口语教学课堂内外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信息化构架。

一 泛在学习特性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泛在学习(U-learning)提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运用任何工具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泛在学习也被称作5A(any time,anywhere,anyone,anydevice,anything)学习,是“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

国外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始于1988年,以Mark Weiser为首的PARC计算科学实验室开始关注“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UC)并以此衍生出了泛在学习。此后,日韩、美国、欧洲的学者对泛在学习的研究不断深入,如:日本政府开展的“U-Japan计划”、韩国政府确立的“U-Korea总体政策规划”、美国的"HDUL项目”和“MWOW项目”以及欧洲的“MobileELDIT项目”等。同时,国内对泛在学习的研究亦如火如茶,涉及政策与理论的挖掘(王维新等,陈卫东;罗、徐涛;杨孝堂)、技术的探究(赵海兰;陈维维)和学习环境的建设(李卢一、郑燕林;张洁等)等。

泛在学习的特性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国内外不少学者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Ogata & Yano把泛在学习的特性归纳为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和教学行为的场景性。Zhang et al提出泛在学习的学习环境以无意识形态存在,泛在学习拥有普遍可及的学习内容、自然的学习界面、多样化的通信方式以及高性能的通信手段。Boyinbode &Akintola认为泛在学习环境具体体现于学习行为、学习接口和学习支持服务。国内学者金桃、张东指出泛在学习具有按需学习、即时学习、适量学习等三个特征。余胜泉等认为泛在学习具有非正式性、情境性、社会性、高级分布式认知等特征。李卢一、郑燕林提出泛在学习不仅具有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可交互性、场景性和适应性,而且还具有情境性、真实性、自然性、社会性和整合性等特性。就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泛在学习的永久性、可获取性、按需性、即时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尤为值得重视。其中,“永久性”是指学习者可以不间断地获得学习内容且所有的学习过程都会被记录下来;“可获取性”是指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文档、数据和视频等;“按需性”是指教师组织、呈现和评价教学内容时能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即时性”是指不管学习者在哪里,他们都可以即时地获取学习信息;“情境性”是指学习通过真实或虚拟情境为核心进行组织,学习本身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交互性”是指学习者可以同步或异步地与专家、教师或学习伙伴进行交互。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在课程内容设计与规划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合理的体系,每一教学单元应有实用性,并能永久存在,以使学生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既能在适当的时间内在课堂内外进行高效的学习,又能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永久性”和“按需性”;在教学内容呈现和传递方面,教师应努力构建教学平台,使学生能顺利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通过在线或下线的情境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泛在学习的“可获取性”和“情境性”;在教学监控与评价方面,教师应制定相应标准,在对学生的口语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主导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反思、调节,实现泛在学习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泛在学习环境下,融课堂内外于一体的信息化课程建设为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挣脱瓶颈、解决问题创造了可能。

二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模型

依据《课程要求》,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一般要求提出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较高要求提出学生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更高要求则提出学生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篇幅较长、有一定语言难度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

依据Nation&Macalister的语言课程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教师在不同层次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中,应根据教学原则、教学环境和学习需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构建三大教学核心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监控评价体系。

据此,笔者提出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首先,教师要注重口语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与序列安排,依据学生能力和需求合理设置学习任务,永久记录学习进程,使口语学习内容体系化、多元化,达到泛在学习对教学内容“永久性”和“按需性”的要求;其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口语教学要融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于一体,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得真实体验,实现教学形式的技术化和教学内容呈现的场景化,达到泛在学习对教学方式“可获取性”和“情境性”的要求;再次,在教学监控与评价方面,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和记录做出发展性评价,并形成同步的“评价一反馈”机制,师生就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互动和反思,以更好满足学生的口语学习需求,实现监控体系无缝化和评价机制互动化,达到泛在学习对教学评价“即时性”和“交互性”的要求。

三 课程设计模型的应用与反思

1 模型应用

笔者在山东某省属大学教授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时尝试在泛在学习环境下进行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该课程持续1年,所教学生是大学二年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生,学生数量为45人,来自全国12个省(市、区),入学时学生成绩达到山东省普通高校本科二批理科分数线。以《课程要求》中的“较高要求”为基本教学目标,该课程在内容与序列、形式与呈现以及监控与评价方面分别做如下设计:

(1)内容与序列:体系化与多元化

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英语原版电影片段,以主题为中心,形成系统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口语交际环境,拓宽学生口语表达的领域,挖掘日常交流的深度。内容设计遵循语言习得“输入—内化—输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即时性听说任务,依托任务型语言教学分解、完成这些任务,如:以一部英语电影的多个片段为视听输入,经过听力练习内化后,在规定情境中进行口语活动,以实现口头输出的目标。课堂外,学生以学习者工作坊)的形式,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同时与在美国佛罗里达海湾海岸大学(Florida GulfCoast University,US)招募的30名志愿者在多用户虚拟环境平台“第二人生”(SecondLife)的指定区域互动交流,开展英语听说拓展学习,形成“第二课堂”,使学生适应进行语言交际的真实社会文化环境。这种多维化设计旨在在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集成型教学模式下进行课堂内外不间断学习,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有充裕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最终使学生的口语学习需求在浸入式、互动式学习环境中得到满足,实现泛在学习的“永久性”和“按需性”。

(2)形式与呈现:技术化与场景化

根据我校教学设备与资源配置,在课堂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利用原版电影片段模拟真实交际环境,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课堂外,师生在“第二人生”(SecondLife)虚拟环境平台等网络教学系统上开展互动交流,力求完整再现英语交际场景,进行远程面对面体验式英语学习,使学生享有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实现在动态仿真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和知识共建。此外,为加强学习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上课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搜取音频、视频资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口语练习。实践证明,依托数字化综合语言实验室、网络虚拟口语教室以及现代化网络学习平台,学生能够实时地获得口语学习资源并实现场境化的口语实践,实现泛在学习的“可获取性”和“情境性”。

(3)监控与评价:无缝化与互动化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ElectronicPortfolio”(E-portfolio,电子档案袋)建立基于网络的英语口语学习电子档案袋系统,即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等,实现了对口语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评价不再只面向“过去”,只重在结论,而能面向“未来”,重在发展。同时,师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师生都是评价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平等合作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了互动化评价。评价过程的无缝化和评价方式的互动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泛在学习的“即时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2 反思

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随机采访等,力求全方位了解泛在学习环境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学生们认为:

(1)泛在学习为英语口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全真的社交环境,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口语能力,并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习俗和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使用者进行交流,激发对英语口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口语的主动性。

(2)泛在学习环境使英语口语教学中多模态的输入和输出成为现实。Intemet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英语口语输入和输出渠道。网络实时在线交流(如:QQ、MSN、Skype等聊天软件)向学生呈现了诸如听觉的、视觉的甚至触觉的多种体验和多重感官刺激,为学生提供了声、像、图、文环绕的交互式训练语境,建构了立体式学习环境,促进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人之间的多模态互动,使学生获得交际意识和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3)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通过借助网络媒体提供的“支架”(scaffolding)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内心情感,“支架”较为成功地减少了学生英语口语训练时的焦虑,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的情感障碍,增强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信心,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交流,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创造了条件。

(4)泛在学习使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完全融入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技术不再被视作独立的新事物。教师通过调整现行教学活动,理顺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系统内部的诸因素之间以及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实现了泛在学习中技术的“常态化”(normalization)。

调查中,笔者也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完美实现泛在学习所倡导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硬件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师的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取决于学生意愿、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因素;很多学生反映泛在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但教师的参与度降低了,希望教师和学生进行多维多向交互,分享学习资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 结语

信息技术是构成外语教育技术的要素之一,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承担着许多看不见的重要作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信息化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所做的有效调整使教与学产生良性互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自然的交互性语言环境中,通过多样的学习手段,即时、系统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延展性学习,并能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合理评价,增强开展口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口语学习动力不足的缺憾,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和交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