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铁公共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铁公共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地铁线网建设的发展,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地铁中引入公共艺术,将地铁作为展示城市文化与艺术的新平台。北京作为国内最早建设地铁的城市,其地铁公共艺术品设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如2号线建国门站袁运甫创作的壁画《天文纵横》、13号线西直门站张仃创作的壁画《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等。但这一时期,艺术品仅以地铁公共空间的装点的形式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随着5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机场快轨、4号线、6号线、8号线、9号线、昌平线、亦庄线等线路的陆续开通,更多的公共艺术品走进地铁空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地上地下的文化对接和延续。

近日,北京地铁8号线南段南锣鼓巷站投入运营,实现与6号线的同站换乘,南锣鼓巷站中的 “北京-记忆”地铁公共艺术作品(计划)也一同亮相。

该作品以公共艺术计划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地铁空间艺术品的空间局限,利用新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城市、公众和社会发生互动,超越了艺术本体的审美价值,突显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意义;将公共、大众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彰显着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大众互动互联的新方向,开创了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新篇章。

“北京-记忆”:

植入公众生活的“种子”

南锣鼓巷地铁站作为北京地铁线网公共艺术重点站,其公共艺术的创作承载着宣扬北京文化、体现南锣鼓巷人文气质和精神内涵的重要任务。作品以“北京-记忆”为切入点,挖掘北京历史的院落、建筑和物件中所蕴藏的一段段人文往事,寻找即将遗失的北京故事,重建日渐模糊的北京记忆,为炎黄子孙珍藏无价的精神财富。

一枚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条珠串、一张黑白老照片、一个老字号品牌……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勾起人们对北京的美好记忆。“北京-记忆”通过在每一个6厘米见方的琉璃单元体中保存一个北京老物件,并设置供手机扫描的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市民可以阅读该物件背后的故事并观看相关视频,还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进行互动。

据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宿辰介绍,目前征集到的小物件中,最多的是各种票证,“好多票证都是住在南锣鼓巷附近的大爷大妈捐赠的,他们特别热情。”

这些票证带有浓浓的时代印记:红色的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上面盖着北京市粮食局的印戳;蓝色的远郊区县民用购煤证,上面标注的时间是1999年;皱皱巴巴的1分钱纸币,是1953年版的;一张1985年的长城门票,标价只有5角钱;没有日期的邮政汇款通知单上,还印着清晰可见的语录……

目前搜集到的小物件,还有不少当年市民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一枚顶针、一盒蛤蜊油、一颗算盘珠,都将被装进琉璃块里。其中让创作者们眼前一亮的,是一个铁皮青蛙玩具。宿辰乐不自禁:“我们一群人围在一起,一边讨论项目,一边看着青蛙跳来跳去,逗死了!”

“北京-记忆”的灵感来源于琥珀,通过琉璃铸造这一传统工艺将逐渐被遗忘的老北京记忆封存在作品中。其整体艺术形象由4000余个琉璃单元体组成,以拼贴的方式呈现出具有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剪影,如街头表演、遛鸟、拉洋车等。借助地铁庞大的人流形成的影响力,将老北京记忆的种子植入人们的心中,唤起人们对于老北京人文生活的情感与回忆。

地铁公共艺术:激活城市空间

地铁公共艺术实践中,多以壁画、浮雕作品的形式装点空间。相较于传统的静态陈列方式,“北京-记忆”体现了跨界艺术的多样性及互动性,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多媒体艺术、网络空间等因素纳入到作品中,使作品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也更注重其文化属性,强调“生长”的过程。

因此,该作品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事件、展演、互动、计划或诱发文化“生长”的城市文化火种。艺术介入地铁公共空间的方式和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也由“艺术装点空间”、“艺术营造空间”转 向“艺术激活空间”。

“北京-记忆”公共艺术计划,综合了艺术作品、市民互动、媒体传播、社会话题和公共事件等因素,通过手机、网络等现代手段与市民产生互动,通过媒体的介入和推广引发广泛的社会话题,同时将整个过程发酵为一个文化艺术事件,在传承北京记忆的过程中促成城市文化的生长。

据悉,在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运用多领域、跨学科的创作方法与观众产生互动,并以公共艺术计划的形式来推进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国际上尚属首次。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艺术计划的顺利实施,可以阶段性地引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这个方向充满着民众关怀,这个方向不依赖于大体量和高成本,这个充满中国人文精神和地域气息的方向应该是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走向。”

在王中看来,这个作品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民俗色彩和制作工艺,如果后期的传播得当并能够永久陈列,那么这个艺术事件将载入世界公共艺术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