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出急功近利、盲目从众和消极悲观等误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就业观; 大学生; 高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22-03
自1999年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就业也不再是“精英就业”。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大学生仍然固守“精英就业”时期的思维习惯,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和价值观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
就业观是人生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大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意义、目的、途径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业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全面性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
众所周知,中国具有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史,“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是历史上长期以来崇尚权力、推行人治的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结果。它作为历史的蓄积,十分稳定,至今仍顽固的存留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仍固守“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热情持续不减,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务员优厚的待遇及走上仕途所带来的权势,更是使人趋之若鹜。有些大学生认为经过大学的铸炼就理应当国家干部,享有优厚的待遇,而不愿意去一些普通的工作岗位。他们认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才有身份和地位,才能光宗耀祖。认为到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就业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
2.“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在择业时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表现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普遍希望留在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或欠发达地区工作,导致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偏远落后地区求不到人才。在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在热门行业就业,而不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导致大学生择业愿望与社会实际需求错位,使得就业市场中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怪现象。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还无法完全克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呈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教育成本的预期回报,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只好寻找待遇高、福利好的工作来弥补高昂的大学教育成本。教育部有关人士曾算过,按照现在的日常运行成本粗略计算,理工科人均培养费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1.2万元至1.3万元。粗略计算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按四年学制)的总成本约5~6万元。
3.“盲目从众”的就业观念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就业问题上,表现为缺乏主见,就业观为他人或舆论所左右,不顾主客观事实,随波逐流。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找什么工作,什么工作热门找什么工作。如目前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反映。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有的大学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认识不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了解不深刻造成的。
4.“消极悲观”的就业观念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阴影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无法适应“大众化就业”形势下的挑战,被严峻的就业形势吓倒,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和开拓精神。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他们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悲观,对前途迷茫和缺乏信心。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心理方面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错误的就业观念,如有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
国家政策和制度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国家政策和制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主要体现在: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国家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在二元制结构依旧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机制不协调,严重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合理、自由流动。
2.高校教育因素
高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几经改革,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的教育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就业指导体系滞后,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的扩张同步增长,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仍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主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很难得以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率不到40%。
3.自身价值取向及心理因素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在多年的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思想观念以及个人修养等决定了大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个体就业价值取向的不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自我与社会的认识依然比较片面。尤其是在面临毕业即将步入社会这一人生关键时刻,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市场经济下西方资产阶级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也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急功近利心理和“攀比”心理,“重物质,轻精神”,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一味地谋求高薪高酬职位。由于目标不切合实际,在择业过程中也屡屡碰壁。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甚至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
1.以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保障,引导大学生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措施来进行引导和鼓励。为了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西部、农村和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知中指出,“中央有关部门将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对参加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资金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积极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制度与目前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跃进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前景还不完全相适应。因此要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壁垒,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开拓更大的空间。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把大学生就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把法制的约束与国家政策指导有效结合起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敬业奉献”的就业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受到市场经济逐利性的影响,呈现明显功利化的倾向,在就业选择上,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鹜远、追求物质主义享受,而缺乏“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职业对人来讲,并非只有工具的意义,还具有目的性,它是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育学生从自身条件出发,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实现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教育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积极主动创业”的就业观
高校的就业指导应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一年级学生侧重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和可以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摒弃从众、攀比、依赖等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科学崇高的就业观;二年级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破除“盲目从众”的思想,在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的基础上,学好专业知识,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年级时要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破除“消极悲观”的观念,充分发掘自身特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四年级主要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应变能力等教育,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树立艰苦奋斗、敢于竞争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积极主动创业”的就业观,破除“急功近利”的思想。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不仅帮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择业目标,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科学的就业观。
4.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为背景,教育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和形势,指导大学毕业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就业形势,根据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及就业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和就业期望。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的基础上,做好就业形势的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个人择业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要教育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取向,拓宽就业范围,更新对就业的理解:只要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即为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08-07.
[2] 徐伟东.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R].2009.
[4] 王 蕾,张延平.浅谈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37-38.
[5] 张晓青.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J].衡水学院学报,2006(9):12.
[6] 杨宝珠.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7] 余 彬.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8] 乔丙武.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教育探索,2009(2):135.
[9] 郭学旺.关于大学生“成才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