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发展智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矫正教学路径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练习要占去10――15分钟的时间。没有练习的数学课不能称之为数学课,课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检查授课效果,调整授课策略和路径提供依据,这是课堂练习最基本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也需要一定量的练习。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曾经说过: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更不是听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更不是听会的”,可见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做保障,是难以形成一种技能的。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纪实谈谈关于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中的几个原则,旨在抛砖引玉。
1、目的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备练习题的安排和设计。如果是书本上的习题,一定要进行筛选和有二次设计,切忌随意挑选、盲目布置、机械操作。在设计练习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个环节上设计这个练习,它巩固的是哪个知识点,要形成哪个技能,沟通哪些知识,渗透什么思想?等等。设计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的,要有针对性的,教师要能自圆其说。 “只有老师跳入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
2、层次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有位专家型教师说过:能力就和肌肉一样,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退化、微缩。同样,我们在巩固新知识时也是这样的,要让学生在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上得到锻炼,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一定负荷的思维劳动。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孩子在思维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般的练习顺序是“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或对比练习)――“拓展练习”。
基本练习。基本练习题一般出现在一节新课后的第一次练习或者一个知识点后的跟进练习,一般都是再现新授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题目。
巩固练习。是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稍高层次的练习,可以是对比型的、变式型的、综合型的,还可以是迁移型的。如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一课中,当老师讲完“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总结出口算除法的算理后,就设计了这样一道变式练习题:有83个气球,每班20个,大约可以分给几个班?每班19个呢?这道练习题不能直接口算,需要先估算再运用刚才的知识口算,既增强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巩固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又如《圆的周长》,老师与学生共同推导出C=πd 后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R=2cm C=?教师根据学生的计算继续追问:你能从这个计算中推导出另一个周长公式吗?学生已有C=πd的经验,自然会迁移出C=2πr。
拓展性原则。在练习设计中,我们不能止步于练习的“检查、巩固”作用,还要考虑练习中的问题是否有思维含量,是否对学生学习数学素养有增量。可采用开放题、典型题、说理思辨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题等等,这些类型的练习是知识的纵向引申,横向扩展或者解题思路的拓广设计而成的。作用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渗透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连加、连减》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题:学校打算组织一次秋游,可以带一些好吃的,如果妈妈给10元钱买这些东西(火腿肠2元,果冻4元,面包3元,饮料3元,薯片5元)你会怎样买?让学生灵活运用素材中的数量进行计算。
再如前面提过的《比的应用》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个三角形内角的比是6:1:2,如果按角分你能快速的判断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吗?为什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后有序合情地说理,既增加了思维含量,又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北京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刘德武老师在上《小数乘法》一课设计了这样几组练习题:
1.1.5×6 1.6×5;2.5×4 2.4×5(有结果后进行对比,点评时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
2.20×0.5(计算方法多样,主要是点评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相机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4.8×0.5,(4.8×计算更简便,教师总结使渗透转化与择优的数学思想方法)
3、趣味性原则
特级教师钱守旺说:兴趣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一个人一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他做出的努力程度也会是非常惊人的。因此练习题的新颖、有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方向――东、南、西、北》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多媒体展示时空隧道动态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方向说说时空隧道的“东、南、西、北”在哪?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接着演示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现实中的一道题,看路牌指方向。
再如在《稍复杂的方程》一课,设计这样的练习:你知道鞋子的码数和厘米数是怎样换算的吗?有这样一个公式:鞋子的码数=厘米数×2-10。你的鞋子是多少码的?能算出你的鞋子是多少厘米吗? 此题命题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因此积极性非常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要巧设课堂练习,努力使练习有目的、有层次、有趣味、有思维含量,这样的练习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