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你如何才能走向卡内基音乐厅?教与学》之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你如何才能走向卡内基音乐厅?教与学》之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是笔者在阅读《你如何才能走向卡内基音乐厅教与学》文章后针对教与学本质以及教与学中“如何练习”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对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表达了笔者的观点和想法,最后也总结了笔者对原文核心思想的理解,以期通过对文章脉络的梳理更好的理解原文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想法。

【关键词】教与学;民族音乐学;多元文化

一、如何理解教与学的本质

原文《你如何才能走向卡内基音乐厅?教与学》以音乐学习为切入点,站在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深层次探讨了多元文化下音乐教与学的问题。原文旨在讨论“音乐文化”而不涉及具体的学习操作方式,并不是一篇实用指导型文章,而是一篇以民族音乐学视角看待世界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教与学问题的学术思辨文章。

笔者认为要探讨教与学的本质可以分为两个内容讨论:对自我音乐文化知识的教学与及对其他音乐文化知识的教与学。

在对自我音乐文化教与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学习基础材料的选择还是对教学模式的探究,都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发展所要教授的文化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传授者既是演奏示范者又是理论知识讲解者,除此之外还担负对所传授的音乐表演进行文化上的追根溯源,联系音乐文化的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文化知识传承。所以,笔者认为对自身音乐文化的教与学的本质在于一种知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至于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学习,是在多元文化的音乐与多元音乐的文化的今天我们最为关注的。我们是选择单纯的学习自我音乐文化、还是单纯学习其他音乐文化、还是联系自我音乐文化学习各种多彩的其他音乐文化?这种文化的重叠正是“走出去、引进来”。如何协调自身音乐文化与他国音乐文化之间的冲突,就不是传承与发扬的问题,而是摒弃或融合的选择。

在对其他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如果我们把它当做自我文化来教与学,首先对教学环境及学习、生活环境都有相对的要求,比如中国人学德国音乐文化,只是从书本或电视观摩那是没有用的,你要深入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历史才能更好的抓住这个民族在音乐上的特性。而且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血缘内在性,这种根深蒂固于每个人心中的民族性也是难于在教与学过程中体会。所以对其他音乐文化知识的教与学这方面,传授者不仅要懂得所教授的文化知识特性,更要清楚被教授者自身文化知识特性,协调两者间的冲突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效果。

二、教与学过程中的“练习”

“练习”与“音乐”的关联在于:“练习”是一种重复模仿的肢体运作及认知能力渐进的积累过程,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许会产生片段性的乐感段落,但不具备完整的审美意义,“练习”不直接创造“音乐”,但任何音乐的学习都必须经过“练习”。

在中国,我们通常所谓的“练习”其实就是单纯的模仿行为,思想上的琢磨最终也是落实到身体的控制力上,不论是器乐演奏还是声乐演唱,我们会有一个由老师教学经验而提供的学习目标,我们会以此目标为练习的衡量标准。

从“练习”的过程来看:1.树立目标;2.教师参与调整;3.自我调整;4.听众参与调整。这些环节最终都要回归“自我调整”。音乐演奏、演唱者在进行表演的尴尬之处在于,虽然是自身表演,但也许美的声音不一定是自己听到的。随着声场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演奏、演唱都要随之变化,而“练习”的关键就在于通过不断的磨练使得演奏、演唱者能够更好的适应声场环境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听众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练习过程中,如果自我判断失衡抑或自我衡量观与教师所要求的不符合该怎么办?在现在的音乐教育中很明显的问题在于:学生练习的目的并不是指向音乐,而是指向其导师的音乐审美及技术衡量标准。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1.教师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过于强势,以学术实践经验性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2.学生学术积累不够,无法建立坚强的自我衡量标准。3.教育氛围的影响使得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被默认为“指挥”与“听从”,狭隘的缩小的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但不管怎样,自我的练习还是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就像论文后文所言“我们密切关注的是人们是上哪个老师的课……”这就在于有专业水准的老师更能贴近人们认为音乐应该表达的样子,好的老师时常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标准。

最后关于此问题要总结的是:1.“练习”作为音乐经验的积累及身体控制力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它不直接创造“音乐”,但它间接地逐步形成了“音乐”。2.带着思辨的“练习”才是有效练习,而让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或听众参与此过程中也是必要的。3.“练习”的过程既是技术的积累也是自我对音乐认识的积累过程,在此过程中要遵循的是“以音乐为最终目标而非其他因素”,坚强自我的衡量标准有助于探索更深层次的音乐问题。4.所有音乐的教与学过程都是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单纯的肢体运动,更多的应该关注肢体复杂的协调外文化内涵所带来的启示。

三、对该文核心意思的理解及评价

作者以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音乐学习的基础材料的选择及练习方式,以及在此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并阐述了在音乐活动中角色不同所带来的社会反馈。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关注与阐述,令读者对站在民族音乐学角度看音乐文化有了一定认识与启发。

笔者认为作者在该文想阐述的核心思想在于:

1.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音乐教与学过程中其包含的文化意义

2.我们如何去理解并教授除技艺表现及理论系统知识以外的音乐文化内涵?

3.在面对多元文化的音乐及音乐的多元化,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去教与学?

而对于这一系列的思考,是作者基于民族音乐学学科视角,对全世界音乐文化的反思及叩问,而此种反思也是对当今偏重技艺忽略音乐文化的趋势做出的批判。我们该如何去继承和发扬本国的音乐文化、如何去学习吸收他国音乐文化?在此过程中的教与学过程具体涉及到哪些问题?作者对这些的思考是细节却又是重要的。作者通过一次给小学生上课的经历反思我们的音乐教育在给孩子们教育什么?不过是教育一些与音乐无关的东西。那么与音乐有关的是什么呢?除了旋律、节奏、和声这些理论架构,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递。文化决定了其音乐的风格类型,旋律、节奏、和声不过都是辅助来表达此种风格类型的因素。

作者对核心思想的把握贯穿全文,在整片文章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东西,是作者自身对民族音乐教与学的思考,也启发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反思。而读了这篇文章,笔者也对此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杨丽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