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爱套上“紧箍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爱套上“紧箍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林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成为老师瞩目的焦点。那时候,因为他聪明活泼,长得像个瓷娃娃,幼儿园里每个班的班主任都希望他在自己班上。就这样一直到了五年级,他的有些行为仍然像个幼儿园小朋友一样:上课经常故意在教室外逗留十几分钟,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连一声“报告”也没有。班上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一脸的“自豪”,以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老师问他迟到的原因,他说回家拿书去了,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有一次,李林到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本,把自己的一个赛车玩具弄丢了。下课了,他急匆匆地闯进办公室,旁若无人地开始翻箱倒柜,后来直接拽着办公室里一位女老师的衣服不放,因为这个老师家有个儿子上一年级,他怀疑玩具是老师拿的,硬要老师赔。

平时在教室里,你随时会看到他出格的表演:满地乱爬,女生跳皮筋去打闹,安静的课堂上随意地吆喝一嗓子……类似的状况屡见不鲜。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生,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呢?

经过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首先,是源于爷爷奶奶的溺爱。幼儿园老师说:“李林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和小朋友发生摩擦,擦伤了胳膊上的一点皮,他爷爷就闹开了,整整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了两个星期。”中低年级的班主任说:“平时上课的时候,爷爷经常在班级外面透过窗户张望,生怕自己的孙子吃什么亏。”其次,造成李林纪律观念的淡薄幼儿园老师也有责任,她们因为孩子长相可爱而过分的娇宠,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平等教育,也助长了这个孩子的优越感,使他不懂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第三,升入小学以后,家庭和老师过多地采用迁就、放任的教育方式,而缺少基本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学把李林的这种问题行为归为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现象,它根源于幼儿阶段成人过分的宠爱。在李林的成长过程中,他享受了太多的“母性之爱”,而“父性之爱”相对滞后。“母性之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它给孩子绝对的宽容和最无私的呵护,“父性之爱”教会孩子责任、理智、判断。婴儿期0到1岁是以“母性之爱”为主导的成长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性之爱”应逐步占主导地位,社会规则的约束应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举止当中。正常情况下,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受到集体纪律制度的约束,在个体行为上是一次飞跃,已逐步过渡到自律型。而李林把这种过渡延伸到小学,甚至是更迟的中高年级以后,导致他心智发育的不成熟。

随着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逐步增多,对待这样的问题学生,作为教师、班主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有效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老师和孩子父母一起认真细致地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对成因进行剖析,促使家校达成教育共识,大家一致认为:李林的学习及生活管理应暂时不让爷爷奶奶涉及,而由孩子的父母接管,给他一个以“父性之爱”为主导的成长氛围。

其次,学校和家庭对其进行集体荣誉感的反复教育,让他认识到:他的一言一行既代表着自己,同时又是班集体、学校形象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为了使教育的方式形象生动,易于孩子接受,我采用了童书引领、故事熏陶的方式,和他一起读《火鞋与风鞋》、《特别的女生撒哈拉》等童书,带着他走进书里,以主人公的遭遇对比自己,形成与童书的共鸣,进行一次次生命的穿越。

第三,对他进行常规礼仪、规章制度的强化训练,跟他一起制订违反纪律的处理办法,时时督促他,约束他,逐步规范他的行为。每过一段时间,我会以书信或者便签的形式和他进行交流,告诉他这一段时间里哪些行为是好的,值得表扬,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指引他改正。我还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和他交流,用故事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给他讲最喜欢的《西游记》故事,谈他最佩服的孙悟空,让他明白没有“紧箍咒”这个象征法纪、规章、制度的约束,孙悟空也不可能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在这样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春风化雨的濡染。

第四,在这些强化的行为训练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给他安排了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比如负责班级卫生区的保洁、想方设法借到同学不愿借给别人的书籍、自习课的时候做值日班长等等,在这些挑战中培养他独立、勇敢的性格。

问题学生的教育,要深入调查分析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心理学诊断,然后通过教师博大的胸怀,以容忍之心、仁爱之心,持之以恒地对他们实施感化,同时也要注意,爱不是纵容,纪律的约束、严格的要求必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用爱激励、唤醒孩子积极进取的同时,也要用“紧箍咒”为他们把握好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