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访:为何渐行渐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经的家访,那么令人难忘,那么让人怀念!难忘的是常常想起老师说的那几句话,怀念的是那个善于家访的人(老师)。可是这种令人怀念且难忘的家访正在渐行渐远!下面是《沈阳日报》(2010年8月5日)A7版刊登的两幅插图,上边一幅寓意过去的家访,下边一幅寓意现在的家校沟通。
我想知道,作为教师,家访到底是指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家访?如何去做一次成功的家访?本文侧重回答家访为何渐行渐远。
将家访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1.学年度教师家访频次分布情况
尽管时代飞速发展,打电话、发短信、QQ聊天等形式已经非常普遍,但其实效对于学生或家长来说,仍不可比拟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即教师到学生家里去交流。对于“60后”“70后”,老师家访时说过的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遗憾的是,如今,家访渐渐成了传说。为尽可能描述得更准确一些,笔者以学年度为一个时间单位,调查了教师到学生家里去访问的次数分布情况。
结果发现,有超过一半的教师去学生家里访问的次数在3次以下,即只有1次、2次,或者一次也没有,这些教师的家访很可能是受某些集体因素或行政因素的强制性影响而产生的行为,比如学校组织的教师集中家访,或者按学期开展的学生帮扶活动等。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教师家访的次数在3次到5次之间,即平均每半个学期有一次,这样的频次从客观上来说是比较真实的。另外分别还有小于百分之十的教师家访的频次保持在6次到8次之间,或8次以上,即平均达到1.5个月有一次家访,或更多次。这两种情况不排除受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敬业程度、与家长之间的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2.教师家访行为的模式分布情况
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视角来看,教师家访行为是其工作机制的一个方面,笔者试图从目标设定、计划制定、谈话技巧、时间利用、工作组织、应对干扰、学习和分享这七个经度来尝试解构;另一方面,笔者又试图从“从不、很少、经常、总是”这四个纬度来尝试描述各个经度的真实状态,以求更立体地展现教师家访的各个环节所呈现的分布情况。
在教师家访行为的七个环节中,能够达到“经常”做到的基本上超过(或非常接近)40%以上。即,教师能够做到有明确的家访目标,有前期计划准备,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注意使用谈话技巧,注意选择适宜的时间段进行家访,注意集中利用班级相关学科教师的整体优势组织家访,能够清醒地应对和排除干扰,知道与同事之间相互学习和分享各自进行家访的经验。从单项上来看,“经常”有家访目标设定的达到了64%,说明虽然总体上教师家访的频次不多,但是针对每一次家访,教师对家访所应取得的成效是抱有期望的,目标是明确的。在七个环节中,只有时间利用和应对干扰这两个方面,“总是”的统计值均超过前三项值,说明教师家访前总是要考虑选择适宜的时间段,总是要积极主动地排除各项干扰,即要保持开展一次家访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也反映了教师工作的快节奏和压力状态。从各个环节的4个统计值来看,谈话技巧的最高值是44%,即有44%的教师会经常在进行家访时注意自己的谈话技巧。但是,44%在七个环节的各自最高值中仍然是最低的,说明教师家访的主要目的不是展示个人魅力,而是将精力放在家访的实效性上,也可能受家长素质的不同而影响,反映了教师家访的务实态度。学习和分享这一环节中的最高值是51%,居第二位,说明教师家访除了目标明确外,教师间对家访经验的分享和借鉴也是相当充分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
3.教师家访的心理倾向分布情况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笔者尝试从教师的家访价值感、家访监控观和家访效能感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教师家访的心理倾向分布情况。
家访价值感反映的是教师对家访价值的追求,即近乎“药到病除”式的家访价值追求,反映的是教师家访的目标明确性、直接性,期待家访后即产生相应的实际效果;家访监控观是指教师对提高家访技能(技巧)的一种迫切需求的体现,即教师将自己开展的家访行为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并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期待有所改进和提高;家访效能感反映的是教师对家访行为的不到位、不自如而带来的后果体现。
归因分析:家访为何渐行渐远?
1.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困住了教师的脚步
上门家访,曾经是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产品越来越普及,上门家访却成了“非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家校通”、QQ 群、博客等新式沟通方式,教师越来越少去学生家里访问。不少教师认为,虽然现在很少去学生家里家访,但是现在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据调查发现,近九成的家长仍然欢迎教师家访,因为“有些老师觉得发短信、上QQ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但我感觉那些方式都冷冰冰的,文字也多是命令式的。家访不应该被替代。”(学生家长语)
2.受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影响,教师工作压力加大,时间的分配越显吃力
据抽样调查,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个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个小时。90%的教师反映周六、周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抽样调查显示,有55.1%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有32.4%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过大,城市比例高于农村。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教师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虽然其诱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却直接影响教师各项工作时间的有效分配。
3.家校沟通过程中,由于家长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师谈话越发没有优势
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升,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也在不断增多,这都为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提供了可能。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看法与观点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对作业量的把握、知识重难点的突破、学生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由于家长与教师出发的视角有可能不同,存在差异是可以理解的,这就会造成家长对教师的家访言行有可能进行选择性认同,相对于以往教师在家长面前比较权威的建设性意见而言,教师的谈话也就越发没有优势,也就削弱了教师对个别学生家访成效的认同感。
4.受现代生活习惯的影响,人们越来越不愿主动跨入别人的“领地”或接受非受邀客人的来访
在城市生活的人们都喜欢回家即关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对主动到学生家庭里访问的担心和家长对教师非受邀来访的怠慢。当然,还有的家长是出于保护家庭隐私的目的,比如再婚家庭、离异家庭等……存在这些情况的家长都不大愿意让教师知道家里的情况,害怕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哪怕是学生真的在某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家长也会抵制教师提出的主动家访的请求。
5.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教师家访的功效得不到及时的激励
我相信,教师主动家访行为的成效要远高于来自行政指令下发生的家访行为的成效,但是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没有针对性的评价机制,造成了教师家访功效得不到及时的激励,应该也是家访行为渐行渐远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些全部是自我主动发生的家访行为,没有外在因素的强行要求,成效是显而易见的。而当下,虽然有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强行要求家访的文件,但是更多的仅仅是从指导性的政策层面出发而已,后续的追踪与考评也许是断裂的。所以,当广大教师还远远达不到主动家访的时候,出台配套的、合乎情理的家访政策也许是使更多的教师主动家访的一剂良方。
教育专家陶西平说:“重提家访,使我们听到了素质教育推进的脚步声。研究好这个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优秀传统的教育课题,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从课程论的立场出发,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然包含家访)当作课程,从德育论的立场出发,真诚地希望我们重拾家访这个优秀的传统,不要机制、不要激励,而是发自内心,站在儿童的立场,从教育的本意出发。
【任建波,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