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读、趣读、演读,让学生爱上朗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读、趣读、演读,让学生爱上朗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陶冶性情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指导朗读才能使学生感悟到位,理解透彻呢?

【关键词】感情朗读;阅读教学;改读;趣读;演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足见诵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通过诵读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实施前,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只从音量、速度、语调等技巧方面要求学生,到头来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脱离文本的技巧。其实,无论朗读的形式多么新颖,也只是同一个平面上的滑行。语文课堂需要给学生积极有效的朗读指导,特别要针对具体的文章,特定的语境,让阅读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笔者通过让学生改读、趣读、演读,从读中去了解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改读,读出蕴藏情感

笔者在教《观刈麦》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读懂作者”,笔者把诗的最后几小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作了如下修改:“今你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该自愧,尽日不能忘。”

先让学生自由体会朗读,然后指导学生,在读原文时,摸着自己的胸口,扪心自问读;在读修改后的片断时,指着对方读。顿时,教室里沸腾了起来,学生一会儿音调低沉读原文,一会儿用手指着对方读修改后的片断,有的读得义愤填膺,有的读得满腔怨愤。通过这种比赛朗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原文批评较委婉。而修改后的,批评特别尖锐,指责得痛快淋漓!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悯农情怀的了解,而且形成了新问题,为什么此处用“我”而不用“你”,作者作为一名县尉,对官员的不劳而获、奢侈浪费不是更清楚吗?学生讨论后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一是作者自己也是当官的,不愿也不敢过份得罪同僚,二是作者把农民的苦难归结为唐代的税制,而不是人祸。三是可以中国古代知识份子的思想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作者人格的伟大,反而更真实,更让人可敬。

最后,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愧疚和无可奈何。笔者让学生给诗歌的结尾添加一个感叹词,让学生讨论加哪一个叹词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学生一番争论与辨析,最后得出一致结论:添加“唉”字比较好。然后学生齐读诗歌的最后一个片断,其中最后两小句,一字一顿,读出忧思的深广。全诗读完后,停顿2秒,轻声加一个“唉”字。学生揣摩、体会、朗读后,对作者的愧疚和无可奈何之情体会更深入了。

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2.趣读,品出文意深味

笔者在教《陋室铭》一文时,设计了一个“读得有味”的环节,在让学生介绍完该文的写作背景后,这样引导学生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笔者先给学生预设一个情境。知县想通过陋室来刁难刘禹锡,让刘禹锡生气。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那个知县老爷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读最后一遍时拍一下桌子。

学生读得痛快淋漓,读完后班上顿时气氛高涨,感觉像真的为刘禹锡报了仇一样。

为了吊足学生的胃口,笔者对学生说,刚才的朗读确实痛快淋漓,不过还是少了一点味道!老师想问大家“德馨”应该重读还是轻读,为什么?小组之间讨论并PK一下。班上顿时人声鼎沸,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读着,体会着。

当然,“何陋之有”应不应该读得义愤填膺?当然不应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心态应该是旷达、洒脱的。在后面体悟、朗读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后,学生感受到了刘禹锡的洒脱与闲适。觉得这些句子要读得舒缓一些。这时,再让学生体会如何读“何陋之有”这一句,比一比,重读与轻读的效果,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何陋之有”要读得意味深长一些,应该读得稍重一些,但不能太重,要读出刘禹锡旷达的胸怀,而刚才把“何陋之有”连读三遍,读得太过气愤,是不太符合作者的心境的。

3.演读,再现精美画面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笔者在教《紫藤萝瀑布》时,为了让学生读出紫藤萝花盛开时的生机勃发。设计了如下表演朗读的环节。“初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细读,探析文章的思想美”……其中在“初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这个环节,笔者让学生先自由诵读,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可结合语句所写的内容、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谈。学生朗读后体悟后认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中的“挨”、“接”“推”、“挤”几个动词要重读,因为这四个字作者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花的繁盛,赋予静的花以动的美感。特别值得笔者欣慰的是,学生把文中的两小句“我在开花”读出了不同的语调。前一个是开花的激动和欣喜,重音应在“在”字;后一个突出的是紫藤萝花开得争先恐后,重音应在“我”字上,而且要把语调读稍长一些。让人觉得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嘻闹,有着童稚般的欢乐。然后笔者分几个小组演读“我在开花”,学生读得此起彼伏,学生就真得跟紫藤萝花儿一样,充满了活力。这种进入情境带点表演味道的朗读形成了课堂一个小高潮,与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朗读的作用很大,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朗读是学生内化语言最直接的通道,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感最重要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生动的美文需要通过反复诵读,而带着情感的成功朗读则各有各的方法技巧,需要我们不断体味和总结。我想只有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多多尝试,在改读、趣读、演读中,让学生爱上朗读,才能让语文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