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理念】

龙应台曾用一个比喻来讲文学,对我们很有启发:假想有一个湖,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用手去摸,能感觉到它凹凸质地,这是理性的“现实”世界。此外还有另外一个“空”的世界不被注意,那就是湖水里的倒影。“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我引用龙应台的话,是想表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只知道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有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对于文本解读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

冯骥才写小小的“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我”从而发出呼唤“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绝不是为了表达“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那么简单,这就好比从文字表面读出“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水中的倒影”一样。冯先生年轻时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让冯先生用笔呼唤“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深究文本,这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背后还含着许多背景话语,包括“信赖”“自由”的话题。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暂且不论成人世界话语背后的种种复杂性能不能为他们接受,先让我们走进他们语文学习的经历,就会发现从一年级读“树林是小鸟的家”(《家》)到《放小鸟》,到“我把雪儿放回蓝天”(《雪儿》)等等,留在儿童心灵深处的一个共同价值取向便是“让鸟儿回到蓝天获得自由”。既然如此,面对这只笼中鸟该作何解释?显然这里隐藏着一个关于“鸟儿与自由”的潜在话题需要辨别。

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言与文字(包括口语与文语)、文学或文章的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不断拓展儿童的文化视野,提升儿童的文化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冯先生的作品,语言朴实、鲜活,充满动感。如第一自然段“好、鸟、草、巢”充满韵律,如鸟鸣宛转悠扬;如“探”“钻”“扭”“趴”“撞”等一系列的动词,精妙准确,丰富了读者的视觉形象,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此生动的语言便是儿童语文学习的经典范本。

以上种种带给我们的思考便是:我们的教学究竟给儿童什么?价值取向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当,才能适合儿童的需要?如何借助语言文字擦亮儿童文化的眼睛,“使看不见的东西看见”呢?为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加强重点词语的体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于文本情感的情绪、语气、声音的恰当表达。

2.反复品读、比较、咀嚼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丰富文字留存的“意义空白”,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儿童文学阅读的感觉意识和感悟能力。

3.拓展多种资源,拓宽阅读视野,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真正含义。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词语学习,建立“雏儿”“笼子”形象

1.读课题。从珍珠鸟的别名“锦华鸟”和珍珠鸟的长相“小小的”读出珍珠鸟“美与小”的感觉。

2.读准第一组词语:“落柜顶、撞灯绳、扭身子、钻进去”,知道这组词语在写“雏儿”,并明白“雏儿”是指“鸟宝宝”。

3.再读词语,读出雏儿如淘气的孩子般可爱。

4.出示长大了的珍珠鸟图片进行辨别:这是淘气的雏儿吗?再回到课文写雏儿外形的相关语言。抓住“后背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蓬松的球儿”等特点读出雏儿的讨人喜欢。

5.给小珍珠鸟起昵称。回到课文,作者叫它什么?加上儿化韵读出“小家伙儿”的亲切又怜爱的味道,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6.把“小家伙儿”加进文字再读,把可爱的小家伙读得活灵活现。

7.读第二组词语:“一卷干草、绿蔓蒙盖、舒适温暖、愈发繁茂。”读准多音字“卷”和“蔓”,知道这些词语是写“鸟笼”的,且通过课件演变“没有绿蔓覆盖”到“绿蔓蒙盖鸟笼”的动画,强化“珍珠鸟笼”不一般。

8.朗读文中描写鸟笼的相关语言,并补充原文句子“有人说,这是害怕人的鸟”。明白为什么“珍珠鸟”的笼子和平时所见的鸟笼子不同,从而突出珍珠鸟的天性怕人,因而我对珍珠鸟的照顾就格外精心,鸟笼也就格外舒适温暖与安全。

9.再读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文中反映“小家伙的淘气”和“鸟笼子的特别”的两组词语,并分别配以图画作比照,把“小家伙”的可爱形象、珍珠鸟的怕人天性、鸟笼子的舒适温暖和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形成鲜明、具体、活生生的形象,也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散漫式阅读,品读“文字的美好”

1.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选择特别喜欢的段落反复读,并反问自己为什么喜欢的理由。

2.学生朗读与交流喜爱的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比如第一自然段文字的韵律和诗意。第三自然段文字的清新与趣味。第四自然段文字的画面感以及产生的联想。第六自然段境界的美好与温馨等。)

【设计意图:所谓散漫式阅读便是选择最喜欢的部分反复品读,互相交流与分享。这是常用的阅读方式。本教材虽经改编,但还是保留了作者的文字风格。不需要繁琐的分析,散漫式的反复朗读与品味,让学生逐渐走向“这些文字写得真好,仿佛是从自己的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一样”的境界。】

三、聚焦式阅读,品味“境界的美好”

1.出示作者的图片和文字简介,认识冯骥才。

2.冯爷爷在谈他的写作秘密时曾这样说过。(出示: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冯骥才《趣说散文》)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对照冯爷爷的这一段话,你觉得《珍珠鸟》最终写出了作者的哪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呢?

3.聚焦重点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从文中找到描写“美好境界”的一段话。自由朗读。读到哪儿你觉得特别美好?重点感觉“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的情境。把“趴”字和“站、躺、立”等字做比较,读出境界的温情与美好。(关注音调、语气的把握。)

4.这么美好的境界正应了一个我们熟悉的成语――小鸟依人。

【设计意图: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人与鸟之间的感情是温润的,这种温情是整篇文章的基调。小鸟依人的画面是感人的,这种感人基于鸟儿对人的依赖与信任,学生在朗读与品鉴中体会境界的“美好”并储存起“美好”带来的能量,逐渐走向“信赖创造美好境界”的主题。】

5.深究与细读“信赖”的含义。

(1)师生共同书写“信赖”(提醒生字“赖”的写法),体会“信”字的意义:想想,古人造字的时候为什么让“信”字从“言”从“人”呢?

(2)这生性怕人的小家伙和“我”之间是如何达到这“信任与依赖”的境界的呢?自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语,在脑海里画画,走向小家伙和“我”的亲近历程。

(3)说说“小家伙”亲近“我”的画面,师生一起梳理画面,使之条理清晰,形象鲜明。

起先:笼子四周活动 屋里飞来飞去(落,站,撞)

渐渐地:落到小桌上 蹦到杯子上喝茶

后来:啄笔尖 啄手指

(4)朗读三组画面,抓住“起先、渐渐地、后来”等关键词语读出距离的变化带来的心与心的靠近。

(5)同桌扮演小家伙和大作家,说出彼此的“心心相印”,明白信赖是建立在不伤害的前提下。

(6)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在说明“怎样产生信任”时说“对他人的连续性和客观世界的相信就会产生信任”“这种信任产生于婴幼儿时期”。说到底,“我”的连续性的不伤害让小家伙相信了“我”。

6.根据文字提示,背诵第四自然段。

7.引读第5、6自然段,其间补充原文句子: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设计意图:“信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聚焦重点段,从文字表层“小家伙的逐渐靠近”到文字里层“不伤害”连续行动产生信赖以至于即使打开窗户也不飞出去的原因追究,让学生在文中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回,不仅对重点段的条理、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帮助了背诵记忆,也使得信赖产生之根本逐渐明朗。】

四、对话与冥想:信赖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拓展阅读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

诗人在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感慨道:“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诗中的画眉鸟和珍珠鸟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你们喜欢鸟儿天天关在笼子里吗?为什么一个大作家偏偏要赞美笼中生活的珍珠鸟呢?你有什么疑惑要问冯爷爷吗?

3.每个孩子都希望鸟儿在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冯爷爷那么喜欢“笼中鸟”一定有他的道理。冯爷爷年轻时生活在一个特别的年代,人和人之间没有信赖,父子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敢说真话。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下,冯爷爷写珍珠鸟,给它一个温暖舒适且安全的巢,让它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是想说明什么呢?人是需要心灵寄托和依靠的。这种信赖其实就是一种依靠。

4.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赖,也信赖别人。这很美好!然而因为“我”的连续性的行动让这淘气可爱的小珍珠鸟那么信赖“我”,以至于宁可生活在笼子里,都不愿意飞出去。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美好境界吗?冯爷爷写珍珠鸟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这样的吗?有一部法国影片叫《狐狸与孩子》,讲一个小姑娘和狐狸之间也是从怕人到接近、亲近到信赖的故事。故事结尾是什么样的呢?(师生观看影片片断。)

5.小狐狸破窗而出宁愿摔死也不愿意待在“姑娘温暖而又舒适的屋里”,它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信赖都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许同学们还小,一时还不能明白,等你们长大一些,再读冯爷爷的作品,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白杨树的倒影”是怎样引出的呢?与《画眉鸟》的比照阅读,提出了“林中鸟”和“笼中鸟”的话题,让儿童的语文学习从单一文本拓展开去,拓展的不仅是文字更有思想。不断地设疑反复地推进,尤其是观看剧情和《珍珠鸟》何其相似而结尾截然不同的法国影片《狐狸和孩子》,在儿童的心里一次次激起波浪。这是老师的有意所为,把学生带到了“湖边”去看“白杨树的倒影”,在诗、影片与文本的比照中寻找答案,这或许对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独立见解和个性培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后感言】

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写的有独立思想的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体现在一堂堂的日常课中。当有孩子说“想做笼中鸟”时,我的内心是有“结”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想,这是个不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四年级的孩子是能接受也必须面对这种挑战的。面对文学,我们要“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让学生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活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感性的体认和理性的深刻外,更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