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郭台铭玩不起的生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郭台铭玩不起的生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蒙古当时靠着成吉思汗在短短时间内征服半个地球;现代的郭台铭通过并购,十年内打造出富士康庞大帝国。

现在来看,郭台铭开疆辟土确实厉害,但在面板这个吊诡行业中,要赚钱显然很难

郭台铭恐怕到现在还不知道,液晶面板(TFT—LCD)是一门他玩不起生意

玩不起?鸿海家大业大,现在已经是全世界第四十三大企业,集团年营业额超过一千亿美元,郭台铭个人身价则达25亿美元,多次蝉联台湾首富,最近还是iPhone5幕后的代工大赢家,竟然有这位“高科技经营之神”不能做的生意?他真的没有办法开创全球液晶面板的新局?

十一销售旺季快到了,我们一起走进苏宁的门店,或者上网在京东查一下42吋主流液晶电视的报价,国产品牌多数在3000元上下,过气的32吋甚至喊出不到1000元的流血价格。如果你不太清楚这行情,你一定会问,怎么比手中智能手机还便宜?是的,在当下高科技行业中,屏幕越大不代表就越有价值,现在反倒是屏幕越小越“高贵”了,4吋屏幕的iPhone5、9.7吋屏幕的iPod要价都超过42吋液晶电视的价格。

关键在于,大尺寸液晶屏的跌价速度太快了,整体行业早就是“供过于求”。

2011年,全世界做面板的没人赚钱,三星的面板事业部、LGDisplay、新奇美、友达,全球前四大厂全都是亏损的,今年也同样不乐观。三星有智能手机等其它赚大钱的生意,朱养赔大钱的面板,但郭台铭旗下的新奇美,与台湾另一大厂友达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金融风暴以来,这台湾人口中自豪的“面板双虎”,已经连续大亏三年,让郭台铭很痛心。

现在我们必须回顾郭台铭介入面板行业的历史,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成立群创、合并奇美、杀入夏普。

2005年,鸿海子公司群创成立。郭台铭找来台湾最早投入面板行业的段行健担任董事长。段行健很有来头,在2000年达暮合并联友之前,他是联友的总经理,友达成立后,也上位成为第一任总经理。一路走来,历经了三次合并,老段一直挺在第一线。群创虽然比起友达、奇美面板双虎投入进度晚上多年,但群创除了自制面板之外,还杀进下游的PC液晶显示器(monitor)代工,一路跑得飞快,顺利成为全球第二大显示器代工厂,仅落后冠捷。

2009年,群创合并奇美,奇美当时已是全球第四大面板厂,双方藉此一举成为第三名,超越了友达。奇美创始人许文龙说,面板是高资本支出行业,加上台湾面板业规模还是不够大,未来将难以生存,尤其面对国际竞争,奇美和群创是完美的互补,双方合作效果很大。鸿海当时以55亿美元买下奇美电子,这是台湾高科技行业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购并案,只不过,面板行业“赚一年,亏三年”,在产能过剩的前提下,新奇美除了大亏,还有超过20亿美元的高额借贷,目前负债比高达八成,让台湾银行团都很害怕。“我们要达到一加一等于五的目标。”郭台铭在购并奇美电子时,不讳言地谈到他的远大愿景。不过,短期的赚钱目标,新奇美都没有达成,要谈愿景实在太遥远。

三年时光过去了,新奇美却还是不行,郭台铭对一手主导双方整合的段行健也失去了耐性。老郭与老段的信任关系,众人皆知,如今已经到达了冰点。眼看新奇美突围无望,鸿海才决定入股夏普。

夏普去年大亏35亿美金,等于一年赔掉了九座鸟巢,郭台铭虽然是抄底买进,但是整体行业格局依然不好,郭台铭会不会在新奇美与夏普两头皆输呢?关键在于,液晶面板跌价速度极快。一片大尺寸面板从台湾工厂运至德国消费市场的两个月时间内,价格可从900美元跌至600美元,这造成连三星、LG面板出货都不赚钱。至于在品牌公司方面,除了夏普外,SONY的Bravia虽然市场份额很好看、消费者的口碑很好听,但仍然不能改变年年大亏的现实,这甚至造成前任CEO Howard Stringer下台谢罪。“科技产品需要新鲜,就跟生鱼片一样。”郭台铭谈到供应链管理,如此公开比喻,看来他脑子中真的都在想着如何与日本合作。事实上,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很早就劝郭台铭要“联日抗韩”,鸿海显然相当给力,这回夏普投资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基本上,当下的全球面板产业分为三类:一是拥有自己品牌的面板厂,例如三星、LG、夏普,二是从面板做到电视组装的一贯厂,但不拥有品牌,也就是新奇美,三是独立的面板厂,销售面板给品牌客户,也就是友达。从市场营销角度来分析,SONY这些日系品牌,不可能放任三星、LG这些同时具备面板零组件供应,又有自己品牌的面板供货商一直无限制做大下去,但台湾厂商却可能是价廉物美、配合度高、又不会养虎贻患的合作对象,因此目前整个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两大阵营。

只不过,面板投资大、回收慢,已经是市场的永恒道理。10年前投资一座高世代面板厂只要不到10亿美元,现在要30亿到40亿美元,就算是夏普这样的日系巨头,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我们看得到,包括SONY、夏普在内,这些原本自己都生产面板的大品牌,在成本价格不敌韩国与台湾的前提下,早就开始缩小面板生产规模,加速委外采购,总体来看,日本的8大液晶电视品牌,由鼎盛时期的58个生产基地,缩减到现在的15个以下。

两岸很多媒体道听途说,认为鸿海入股夏普,是为了夏普独步全球的液晶屏技术,但事实上新奇美早在2006年就和夏普签约,可相互使用面板专利,这些年下来,我们也看到新奇美的面板效果有了世界级水平,但为什么还是不赚钱?

郭台铭曾说,他的经营哲学是:市场中只有第一名能赚大钱,第二名有点钱赚,第三名有时赚、有时亏,第四、五名都已是小赚大赔,所以富士康旗下各事业群,都必须尽快长大成为世界第一。

管理教科书上的成长策略(growth strategy)有两种:内部有机成长、外部购并成长。身处高科技业,确实必须是并购专家,郭台铭则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善于利用购并成长的高科技企业家。富士康在2003年买芬兰艺模及摩托罗拉厂房,是要拿下诺基亚及摩托罗拉的订单;2004年买下国碁电子,得到通讯模块的技术,打进笔记本供应链;2005年买奇美通讯,得到手机研发能力;2006年购并普立尔,则可以补足光学组件的技术,并成为世界第一的数码相机代工厂;2007年入主建汉,巩固了思科大订单,在网络通讯设备领域再下一城。每一次,郭台铭的大手笔都像下个赌注,但每次赌赢了,富士康都上了一层楼。郭台铭自喻喜欢挑战困难,愈困难就愈有斗志,他很早就清楚挑战困难的报酬:每过一关,自己就有更强的实力。

郭台铭说,执行并购案,一定要掌握科技及时机。就像美国航天飞机回到地球,一定有个冲破大气层的角度,那角度要在一瞬间掌握好。其实晋商以谨慎闻名,不轻易冒险,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而是在充分调查并了解的情况下,晋商才会出手,一出手就要拍板成交,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郭台铭承续了晋商的血统基因,他知道他要什么,总是在深思熟虑、反复推算后才出手。从数字上来看,每一起的购并案,都为富士康集团新增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营业额,郭台铭“购并买业绩”的策略,在高科技圈并非首创,但他赢在时机。从2000年科技泡沫崩盘后,鸿海趁着景气低潮的几年,用便宜价格购并,让他奠定了代工行业霸主的基础,也尝到快速扩张的甜头。

前GE,总裁韦尔奇也曾明言:“如果我们不能在一个领域里坐到第一或者第二把交椅,GE就会干脆退出,或卖掉这个事业。”

面板产业无法改变的事实是:烧钱速度太快,赚钱速度太慢。郭台铭到现在还不认为富士康玩不起,历经三年的新奇美震撼教育后,他没有选择退出,也没有卖掉新奇美,而是选择了再向前跨一大步企图“整合”夏普的版图,但这“整合”,在日本人看起来就是“吞并”。

引狼入室的悔恨,已经在骄傲的夏普人心中蔓延。毕竟台湾曾是日本的殖民地,肯定有日本人看不起台湾人,日本社会也还是比台湾进步得多。现在落后地区的暴发户,却想来把我们的百年老店吃掉,任谁都无法接受这个残酷事实。

这样的整合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呢?“很多日本朋友问我,郭台铭究竟是何方神圣?我都说他就是当代的成吉思汗。”许文龙这样比喻,现在来看,郭台铭开疆辟土确实厉害,但在面板这个吊诡行业中,要赚钱显然很难。

“不赚钱的公司是罪恶”这管理学上的不变道理,郭台铭肯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