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元智大学远东有庠通讯大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Program
该项目位于校园静思湖畔占地约4600m2,为地下一层及地上十层的电子通讯及研究大楼。除了一般教室、研讨室共22间以外,另设有共同实验室、保留实验室共14间、教学、研究实验室71间、研讨室68间,以及十楼远传通信研究中心及实验室,并于四楼设有两间共约260人的国际会议室。
Site
北侧邻近原电机学院(三馆),东侧邻近校园次轴线,南侧邻近开放绿地,西侧面向校园静思湖。
Concept――交织(Weaving)
1 典型与非典型的交织
项目上的交织:制式(教室内)与非制式(走廊及中庭虚空间)学习空间的互换与对话。使学习得以由教室向外延伸,打破教室及学习边界。
颠覆一般对空间秩序安排的逻辑,空间高度与使用者阶级一般成正比。本案我们将所有院级及系级办公室及会议室配置于中间楼层(5F),介于一般教学区与研究区之间。一方面可以方便师生间的沟通;另一方面可以具体以Program及空间配置来改变互动的使用行为。另达5F以下多行走楼梯而减少搭乘电梯的节能目的。
分裂的整体:看似完整的教学大楼,其实是由数个Zoning组合而成,各个区域之间,由中介空间串连、连结成一整体,而各个区域有各自的垂直及水平动线,因此各个Functional Program可视为分散在公共网络上的节点。不仅为校园中重要的量体,亦是校园网络的延伸及路由器。
纪念及非纪念空间的对话:校园配置严谨清晰,主轴线端点的资讯图书馆以及次轴线端点的最高行政教学大楼锚定于校园的东北角,其余建筑则沿着轴线两侧配置。通讯大楼位于次轴发展线上,规划之目的是希望延展校园两轴线之间的深度,将校园开放空间立体化并增加皱折,并视建筑内部的垂直及水平动线为校园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的延伸,形塑一微型城市之教学及学习场域。
2 自然与人造的交织
空间上的交织:内、外;虚、实空间上的交织与置换。
造型上的交织:地景式曲折上升的造型;延伸静思湖的景观,将视线及活动由地面环绕并延展至屋顶。自由的造形与几何规律的预铸板间软与硬;轻与重的对话相映成趣。
多重感知的互动与交织教学大楼Program的量体,对校园微气候会产生影响,北向立面紧邻三馆,无配置大开口及阳台,仅于三楼以立体空桥与旧馆连接,东向立面迎向校园主要绿地及运动场延伸之开放空间,配置上以突出之翼墙制造东北季风风影(Wind Shadow),并让东向以及东南方向的自然风得以进入空间内部产生上升及穿越,用以调节中庭微气候并保持自然通风状态;南向立面配置大量开口及虚空间,由于面对大面积绿地,除了空气对流以外,南向大开口提供师生与师生、师生与自然的对话的场域。西侧立面少量开口,并设有一座空桥,未来可以将静思湖之景观延展进入建筑本体,除了风声、草波、树影及水声外,西南角配置有咖啡厅及半室内外阶梯表演区,使多重感知与学习研究相互交织交错。
3 流动与凝固之间,诗意的交织
理性的凝固音乐与感性的流动石头(混凝土)之间诗意的对话。理性计算预铸模版与手工工艺现场形塑之清水模版的对话。
流动的诗意:元智大学多年来校园的建筑材料大量使用清水混凝土,成为高等教育学府中,校园景观一致性最高的校园。本案除了一方面延续校园既有的预铸清水混凝土版之理性工法(单元、精准、快速)外,希望可以预铸与场铸相互交织的工法与对话,而达“流动的石头”的诗意。本案建筑主要分成三种混凝土施工法,为预铸清水混凝土版、场铸清水混凝土版以及清水玻璃纤维混凝土版(GRC),以预铸清水混凝土版精准的形塑-悬浮于五楼上的研究教学量体,而场铸清水模之工法,用以延伸地面之流动,形塑一既是动线,亦是Program Space的折迭场域,而清水玻璃纤维混凝土版(GRC)则自三楼以上,接续地景彩带向上并向内延伸成为建筑的中枢,伴随着垂直动线插入漂浮的量体内。
本案非只专注于表现混凝土自身的表情、质感而是希望利用构筑对比性,传达材料于建筑言语上的诗意。
(摄影 游宏祥摄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