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飞舞飘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飞舞飘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精心设计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师生关系 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 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在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观念,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知识。这让我想起了古人说的一句话:“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做到这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觉得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活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我先提出:古人是如何计时的?学生对于这些不知道的内容兴趣很高。接着引出了我们现在是如何计时的,并努力地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思维活跃,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2.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时,就可以让学生测量身边的人或物,如同学的身高,课桌、黑板的长度等。通过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实际测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旦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不用教师去督促,自己就会积极地自主学习、主动地探究知识。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1.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好办法,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教学中,我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着眼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他们“会学”来达到自己学会,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智力都得到生动活泼、和谐主动的发展。于是我积极摒弃注入式,灵活运用启发式,大胆使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平时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若干个小组,每组按优、良、中、差的成绩组合,让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有肯定和否定别人意见的自由;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在共同探讨、共同监督中,在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启发下,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真正使学生实现从厌学到乐学的角色转变。

2.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

不要把孩子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建立在直觉形象的基础上,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的感性材料为支柱。针对这一思维特点,教学中我灵活运用直观操作、演示展现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同时不断将学生带出教室,从生活实践中去探求新知。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中的“同时”、“不同地”、“相向”、“相对”、“相背”、“相遇”等概念时,我在课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搞活动,如将学生分成两队分别站在操场两边,让他们进行竞走比赛。老师说“走”,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使学生明白要体现竞赛的公平性,必须是同时出发。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面对面地行走,数学上称之为相向而行,又称为相对而行。若从同一地点出发,两人背对背地行走,称之为相背而行。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共同实践,提出疑问,加深印象。这些经常让小学生产生困惑、模糊认识的概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比教师反复讲解,画图演示的效果还好。

3.使用多种媒体,活跃学生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了学校课堂教学之中。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就会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引入的:“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八戒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为什么我分得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播放故事,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四、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的巩固新知、加深理解、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练习环节,要注重挖掘习题的内涵,精心设计练习,注意灵活多样的练习的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1.一题多问。一题多问就是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三年级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问:(1)男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题多变。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一题多解。对于同一个题目,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思路去解决。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

如:三年级学生去植树。把90个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寻找已知条件的方法。

解法一:要求每组有多少人,以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需要先算出每队有多少人:90÷2÷3=15(人)。

解法二: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可以先算出一个分了几个小组,再求出每组有多少人:90÷(2×3)=15(人)。

用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找可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解法一:已知把90人平均分成2队,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再根据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可以求出每组有多少人:90÷2÷3=15(人)。

解法二:已知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可以求出一共分了多少组,又知道总人数为90人,就可以求出每组有多少人:90÷(2×3)=15(人)。

这样的训练不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新课堂,在漫长的课改路上,和学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让我们做好“引路人”,为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于庆文.辽宁教育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