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数学课程改革之设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数学课程改革之设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北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北 曲阳073100)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74-01

摘要:高中数学教材长期以来改变不多,内容偏难、偏深、偏窄,且与生活实际联系少,缺少数学的前沿知识;从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几方面通过联系实际,在发扬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优势,尊重个性、注重自主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设想。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改革设想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实践新课程最值得研究的一个教育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得到更快发展的一次机遇。教育改革事业是一次没有终点的长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保持新鲜和生命力。

一、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数学已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和现实世界中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因而,对数学的认识:首先,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数据处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学把握的最基本的反映,其次,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作出判断,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有效、简便的手段。三是数学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因而,在内容上,强调统计、概率和离散数学这一适应技术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的学习,着重考虑了社会未来公民的数学要求,即数学读写能力、文化素养、工作的需要,数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改革,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突破传统的设置结构

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志愿等不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设置结构。 在我国,课程改革客观上最大的问题在于高考竞争的激烈,高考的局面与日本相似。我们可借鉴日本的经验,采用“必修 + 选修课”的形式,建立适当的“多轨制”的数学课程设置结构,增强课程结构的层次性和选择的多样性。可以在高中一年级设置统一的必修课,课程中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学习人人必须的数学;高中二年级开始按学生就业、升学的需要和志愿(不是按学生能力水平)选修课程;可由国家来确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的基本范围及课程评价的基本方式,至于在课程内容的基本范围之内,采取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由各校按各自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利用选修课,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更新无用价值的内容

根据社会需求和数学发展的趋向,借鉴国外的经验,应删减和淘汰传统数学中单纯追求技巧、陈旧过时,理论繁琐等教学意义不大,无实用价值的内容,选取实际中最有用、最基础的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作为中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使数学走向人们的生活, 走向大众。

1.统计与概率知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大量的如信息收集、数据处理,信贷利率、市场预测、规划设计、资源环境、资本投资等数学应用问题,都将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机会,这就迫使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处理信息与数据的能力,并做出判断和决策。因此,明确和增强概率统计基础知识的学习,用随机数学的思想武装未来公民的头脑便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由于概率统计的知识内容和研究对象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来源于学生们所熟悉的现实社会和生活,这为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的来源与背景,感受数学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探索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2.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应用。

随着一个更加开放的新世纪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使数学教学的多样化、个别化成为可能与现实。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合理、适当地学习和使用计算机、计算器,既是高度信息化社会发展必然、客观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应用能力、寓教于乐的一种有效方法。教育实验与研究也说明,将计算机引入基础教育,不仅给数学教育的内容,也给数学教育的教法、学法以及人们的思想与观念都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而对计算机的学习和掌握无论是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还是今后的学习深造打基础都将是终身受用和必需的。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应由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从而构建一种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看到许多数学问题不只是一个正确答案;提供证据,证明数学是生动的,激动人心的;使学生体验到深入理解和严格推理的重要性;使所有学生都建立起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研究性课题,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倡导从学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拟研究性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学生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把知识点连结成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发展,创新能力也会提高。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的素材,因为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发展、公式的推导,解题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无不包含着“创新”这一思维过程。各种规律的发现、公式的推导均是创新的结果;对数学例题、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是学生最佳的也是最主要的创新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使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

1.恰当定位教师角色,形成师生互动的新型合作研究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长者、尊者自居,居高临下,气势逼人,拉大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课堂成了教师“绝活”表演的场所,学生往往被教师一系列“高难动作”所惊服,他们还有研究的胆量和信心吗?因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适当提供研究课题,指导研究过程。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毕竟与研究性课程不一样,必须围绕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为克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提供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学会研究,更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课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寻找、研究中得到发展.同时该课题也不必是前人未涉及的,只要对学生而言,是陌生和新颖的.教师不但要进行指导与共同讨论,更要提供舞台,让学生的成果有展示、应用的机会,因为对学生来说,没有比享受成功更快乐的事了。

3.改革评价体系,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发展。现行评价体系中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与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离实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科学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任何一项改革理论上再科学,但如不关注教师的切身利益,只能是一句空话。据说高考考试成绩将不公开也许是个福音,但高考中如增加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这样对高校选择有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是更科学吗?也许这一切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