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業集群通过对各种要素在时间和空间距离的缩小,而爆发出经济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及拉动效应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模式和产業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并且越来越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同时,由于产業集群发展的诸多效应,其极大的推动了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而城镇化发展又为,区域产業的空间集聚提供了基础条件,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成为城镇化和产業化不断升级的动力。对此国内外学者在有些领域已经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主要表现为产業结构变动对城镇化的影响是由产業的不同属性引起的,消费结构的转变会对产業结构变动和城镇化的关系产生影响(Simon Smith Kuznets,1966),产業聚集过程中主导产業由农業转向工和现代服务業时,劳动力也随之从农業转移到城市中的制造業和服务業(Davis&Hen-derson,2003);城镇化过程中第一产業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業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且主要表现为产業结构的高级化,首先是第二产業超过第一产業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然后是第三产業的重要性又超过第二产業(Colin John Clarke,2004),并提出在工業化后期人均达到800美元以上时,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三产業的发展,第三产業不仅推动城市规模,而且推动城市功能、城市辐射和扩散效应的加强,增加城市的吸收能力,加速城镇化进程(杨治,杜朝晖,1990);城镇化水平与第一产業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与第二产業、特别是第三产業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林玲,1995;陈柳钦,1996);并通过城镇化与产業结构的数量关系模型,认为产業结构变迁对城镇化是推动作用和城镇化对产業结构变迁是带动作用(陈鸿宇,周立彩,2001);同时我国部分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工業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存在偏差,主要原因是工業化优先发展的战略和一系列城乡隔离政策(叶裕民,2003)和工業化弱质所致(李文,2003;唐晋,2008)。本文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通过产業集群形成要素表现形式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了产業集群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构建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产業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市场拉动模式

市场拉动模式就是通过构建专業市场,继而形成对产業集群的形成和城镇化的发展拉动力,这种模式主要以市场为切入点,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城镇化发展为目的。该种模式主要采用专業化市场的建设,吸引产業集群形成资本、人才的积累,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一是必须具备名优特产品;二是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广东东莞市的服装专業市场,广东中山市的古镇灯具专業市场、沙溪镇的休闲服专業市场,小榄镇小五金专業市场,桂林丽江市的旅游市场等等,刺激了当地的消费,拉动了丽江的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其成功主要经验是正确处理好了主导产業发展和其他产業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发展城市和乡镇的关系,形成城镇统筹共赢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工業化、产業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二、外商直接投资拉动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方式来促进产業集群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以外来投资为驱动力,通过搞活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外国内两地资源。促进产業集群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其机制是吸收国外高新技术和资金、积极招揽国内外优秀人才促进产業集聚的有效方式,从而带到城镇化的发展。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国外技术、人才等因素都比国内要成熟,由外商投资国内市场带动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国内城市区域产業集群的发展,更可以有效的带动国内城市产業结构的全面升级。(2)产業的集中将为转变城镇化提供了支撑,产業的集中也将带动就業的需求量,使得企業急剧渴望劳动力和就業人口。从而带动人类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在相关产業集群下同时将会带动相关产業的服务产業的发展。从而逐渐使城市功能区域、结构等相对扩大并完善。(3)当城市规模的扩大、结构的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服务完善等足以证明产業集群的效用最大化。这种模式以引进资金和技术为切入点,以产品生产为核心,以城镇化发展为目的。这种模式的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一是具备良好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内容包括:具备良好的交通设施,廉价的生产要素,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以及宽松的对外贸易政策等等。二是要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包括通商口岸、近原材料产地,甚至包括较低的环境约束等等。例如:山东威海市,它是一个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其利用外资幅度逐年增长,外资投资领域由初始服装、水产品加工发展到电子、机械、建材、轻工、旅游服务等各行業。已与162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逐步由一个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开放城市。

三、开发区推动模式

开发区推动模式由政府针对产業集聚的拉动和扩散效应,通过政府平台建设产業集群的开发区,这种政府组织行为将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对城市化建设在空间结构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采用这种模式关键是政府开辟经济开发区,从而为产業集群与城镇化发展提供互动空间,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属于开发区的土地上开发的规模比较庞大,项目进展速度快,以政府为平台能迅速吸引各方面的优秀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最终达成集聚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开发区内的产業发展将带动其他服务業的快速发展,如交通、通信、技术服务、人才培育等。从而形成开发区产業方向的不断发展将带动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快速演变,例如: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業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便是最明显的例子。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前是一片荒地,在1991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在2001年,武汉-中国光谷成为中国第一个光电信息产業基地,2006年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六大高新区之一,在2009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是继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面积上,开发区以前开始的3平方公里面积发展成为面积超过220平方公里,规划容纳50万人口,实际人口达30余万的科技新城。在产業上,开发区内科技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化工等产業的蓬勃发展,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产值年均30%以上,在配套设施方面,金融系统银行,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居民住宅区,体育场,学校等等,目前已发展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开放产業城市。汉东湖高新开发区的成功的得益于开发区建立推动了,开发区与城区之间功能的互动,开发区与城市人口的互动、开发区与城市产業空间结构互动。因此,基于开发区建设的产業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也是一个行之有效发展模式。

四、结论与启示

(1)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产業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避免了城镇的产業空心化,同时也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業工人的失地所产生的失業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業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通过产業集群促进城镇化发展,避免了政府直接推动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刚性和领导个人意志错误,是一种间接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方法。

(3)通过产業集群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有多重选择,首先集群产業可以是第二产業,也可以是第三产業,甚至是第一产業;其次集群的形式可以是市场模式或者是资金,也可以是土地等要素模式;第三集群的产業组织形式,有利于政府和市场的统一管理,对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等相关问题容易控制。

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产業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有很多种,各个区域可以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通过适合的切入点,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产業集群可以有效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