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调查结果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调查结果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汽车制造工艺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拟通过调研找到问题的症结,以便作出相应的对策。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等方式,获取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也同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客观效果。针对调研结果,在教学各环节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为《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调查;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1-02

一、前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高中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却仍就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有些学生甚至不具备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特别是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的学习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大众化”背景下,如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摆在教学工作者的面前。针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项目组拟开展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二、课程调查

由于《汽车制造工艺》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1],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等问题。为了获取学生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学习过程中相关情况的真实反映,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项目组拟定了《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有关知识问卷一栏表”进行摸底。参加调查的有38名学生,结果见表1。

与此同时,调研组走访了厂矿企业,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员工进行了座谈。从中了解到了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数年后,他们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工艺知识需求,特别是在教学方面建设性的意见。

三、对调查表的分析与研究

从对学生调查的结果看,主要反映出三种情况: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是专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本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师上课质量反映很好,同时意识到自身不够努力;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期望值很高。我们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调查,也主要反映出三种情况:学生对本课程兴趣不浓,表现为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充分使得课堂反应不积极,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具体表现为本可以略讲的内容也需详讲,直接导致课程内容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巩固欠佳,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一下几方面的认识。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汽车制造工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在人才培养环节中举足轻重。该课程涉及大学前续课程十几门,内容多而烦杂,实践应用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很高。而且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灵活而生动的运用课程理论讲解条条框框,而学时的限制导致不能因学生的接收能力而改变教学进度,使得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形成恶性循环。

2.课堂教学方面。课堂上,教师一般是以书中内容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相关案例的讲解,内容展的很开,讲的较活,往往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讲述同一问题。教师希望学生认真记录像关内容,尤其是在老师讲解时,并能和学生进行互动。而学生们听课时,偶尔在书上写写画画,记笔记的很少。教师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同学一言不发,课堂气氛不活。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任课教师欠缺工程知识,几乎没有从事过工艺和工装设计,对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认识不深,造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学生而言,普遍都是理论知识不扎实,机械制造方面的感性认识空缺,自学困难,学习兴趣不高[2]。在教学手段中,课件中工程实际的录像、动画少,教学模型缺乏,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项目少。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如何相应地调整,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学生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课程中知识的作用、用途,目前仅设置了《汽车生产认识实习》和《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两个后续的实践环节,而与该课程相关的夹具、工艺、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实验课程尚未开设,也缺少模型、实物等;另外,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汽车设计与制造实践环节的学生人数有限,造成学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动力。

5.课程学习环境方面。至于教学环境,由于福建省汽车制造工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无法在省内建立合适的生产实习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周边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更是空缺,另外,还需与校内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协作,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该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氛围达到教学要求。

四、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以人为本,夯实基础,营造汽车制造氛围”的课程建设思路;依据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以系统论思想,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各门课程的安排及其内容的衔接;以教学研究项目推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1.注重教师的引进和年轻教师的培养。任课教师既要完成理论教学,还要担任后续的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汽车生产实习课程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经过工艺、工装设计训练(至少助教过这些课程),以及在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的一个历练过程。学校有意从“985”高校中引进具备丰富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方面经历并曾经负责过汽车设计、制造项目的教师,或从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里引进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而青年教师要先助课,再送到汽车制造企业锻炼。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再借助于校企合作机制,促使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日趋成熟。

2.研究课程体系以调整相关课程内容。一门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体系。由于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系统观点的形成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于《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而言,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联性,二是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该课程的体系中有理论课、实验或实践课和课程设计几个环节。根据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规划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其间的联系,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从《工程训练》中对产品的机械制造过程、工艺装备备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学习设备、刀具和加工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汽车拆装实验》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和装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汽车制造工艺》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汽车制造方面的理论知识;《汽车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汽车制造企业车间,对汽车零部件的制造、零部件在装配以及整车的装配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进行工艺、夹具设计,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工程意识也初步形成;再参与创新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项目。尤其是在校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切实得到加强。在系统培养学生的思路后,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的增加或删除便清晰、明确。

3.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要实现教与学的最优目标,必须从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知识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①注重绪论课。作为第一讲的绪论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章节。以汽车为载体,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汽车设计、制造的差距所在,增强学生振兴汽车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导出汽车制造工艺在其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引出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②重视基本概念、理论,淡化推导过程,突出工程应用。由于该课程涉及汽车制造的过程的主要知识,首先必须把概念弄懂吃透。为此,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③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为此教师要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汽车制造工艺》理论学习安排在金工实习后,先前的感性认识远不能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适时安排学生实验、实习,如夹具方面的学习过程中,开发夹具拆装实验室;汽车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和加工质量的学习中,则带学生到校办工厂、制造企业参观,了解制造工艺的内涵、制造设备、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检具和辅具),安排相关课程的实验,如表面粗糙度的检测;通过学生参与的电动导览车中的零部件制造以及其中部件或组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产品、产品装配尺寸链的作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汽车制造工艺专业知识后,再安排为期两周的《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改革教学手段。如何将现代的教学手段(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等)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幻灯片、模型、挂图、板书等)有效地结合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师的一个课题。由于诸多课程学时数的骤减,其他课程的不断增加,促使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愈加广泛。在压缩课时而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需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有效地完成各种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为此,特别要在辅助教材、教具和课件制作上倾注精力[3]。在编写辅导教材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分析问题作为重点,融合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以习题与解答的编写为重点。购买和制作用于教学的实物模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间或课后学生可零距离接触。至于多媒体课件,注重把现代信息技术、图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通过软件实现三维实体建模、仿真,可以把晦涩难懂、难以想象的概念和过程变得生动、直观,例如零件的六点定位、夹具的夹紧过程、零件的各工序的加工过程,装配过程等;同时收集并适时地制作有关汽车制造工艺的视频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例如把学生制造赛车时加工一个长轴遇到的切削加工后成鼓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提出多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补充课堂教学信息量。

5.改善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环节是理工科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开发一些实验项目,如机床夹具的拆装、高速切削;在各种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建立赛车俱乐部,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制造赛车;搭建各种资料、信息获取与指导教师辅导平台;主动接纳学生参与教师的有关汽车或机械的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科研。总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汽车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通过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采用问卷、下厂座谈等形式进行了前期调研,获得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在校学生的一些反馈情况。通过对上述信息的分析、处理,在教师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制定该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价值的摸索,也为工科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袁广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8-21.

[2]杨仁华,曾东建.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56-57.

[3]张平宽,王慧霖.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调查结果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0,(4):187-188.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Y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