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秦朝兵器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秦朝兵器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7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这些兵器让人们看到了秦军鲜为人知的一面。

长矛 一条6.3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7米。这种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如果用来单兵作战,7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拥有7.2米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也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这些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可以想像,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士兵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载和铍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戟和铍。戟的长度在2.8米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勾砍,也可以直刺。与长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人才华是最关键的。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约在3.5米左右,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青铜剑 秦俑中发现一种青铜剑,历经二千多年,表面没有生锈,至今仍锋利无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划透20张纸。经鉴定,其为铜锡合金,并含十多种其它稀有金属,表面有层10至15微米厚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技术处理。镀铬技术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实在令人叹服。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桩著名的刺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时,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地图来到秦国,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才是真。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青铜材料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长度。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同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人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给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箭头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而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3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枪弹的外形几乎一样,枪弹的外形是为了减小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枪弹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