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放课堂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放课堂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本文论述了开放课堂语文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开放课堂应该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开放,做到学习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民主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要以先进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时注意把握好课堂角色的变化、教案作用的变化、设计主体的变化、重点内容的变化和实施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创新教育 开放课堂

有人曾撰文将中国与美国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比较,说美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中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封闭的。

尽管一个国家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其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积淀,中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但语文课堂教学封闭限制较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用的教材是同一模式的文选式教材,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师生更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管教者与学者喜不喜欢,适不适应,都必须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它是考试的内容,至少是部分内容。

教学形式尽管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基本上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课堂的主宰,依照课前设计好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支配,学生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讲,不得“违纪”,不能“随心所欲”,发言要先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方可讲话。

学生个人理解的空间狭小,思维自由度极其有限,耳边是“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天天如是的解读程式,笔下是老师的和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如果有“离经叛道”的理解,那么即使正确无比,也可能因为避免考试丢分而被老师的善意劝说予以保留。

教学效果的检测手段是单一的,一份试卷,名曰考读写听说,实则只考读写、基础、阅读、写作几大块,形式、内容、答案统一。尽管近年来有个别开放性的题目,但或由于评分标准不能穷其所有,或由于阅卷老师不能灵活把握,一些有创见的回答有时会被无端地判了斩刑。

这一切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必须殚精竭虑,努力寻找并走出一条在目前教育环境下行之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畅通之路。

这条路应该是开放课堂。

这并不是要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教育现状与特点,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改革,使课堂教学体现出应有的开放性。

这个开放性至少应该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开放,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内容多元化是时代对语文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它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而这些人才应具备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单单依靠现行语文教材进行培养势必势单力薄。且不说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关涉到教育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单就语文教学本身来看,如果只把语文课本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载体,学生见到的只是一本教材,听到的只是一家之言,所培养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可能是瘦弱的而不是强壮的。创新教育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大舞台,更是语文创新教育的大舞台。在创新教育中,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现行教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让学生在写作中抒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以外,还应该紧密结合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开放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使学习内容尽量多元化。比如,可以每周或每月定期抽出一定时间带学生到校内外阅览室、图书馆,让学生自由地广泛阅读他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和代表时代脉搏的时文精品、科技读物等,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交流阅读所得;可以与课外名著阅读相结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应读的中外名著,了解世人对这些名著的评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对它们评头论足,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与各种语言媒体相结合,留心、关注、摄取报纸、广播、电视、电影、VCD、广告、因特网等信息,必要时拿来为语文课堂教学所用,让学生转述、品析、写作,在各抒己见中碰撞创新的火花;可以与日常生活行为相结合,打电话、见客人、谈看法怎样得体,世俗偏见、陈规陋习、社会弊端如何革新等,都可以作为课堂议论的话题;可以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减负”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网络经济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科技的发展对人才有什么需求,知识经济对社会未来的影响等,都可以作为议题,让学生在慷慨陈词、唇枪舌剑中砥砺思维。如果我们打破单一的课本学习,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适时适量地把精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引进课堂,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更能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形式民主化。教学形式民主化能为创新教育提供必需的环境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继续沿袭陈旧的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老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老师源于教参上的现成结论或个人见解是衡量正误的标准,就势必会熄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造心理学指出,如果教育者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不可冒犯的权威面孔,那么儿童的思维能力就会刻板呆滞;如果儿童的思维能力刻板呆滞,就没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可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不能唯师独尊、唯师独正、唯教参是听,就必须打破陈规陋习,使教学形式尽量民主化。怎样民主?应该“一破除二改变三允许四调整”。“一破除”即破除迷信,要求学生不要迷信古人,不要迷信名家,不要迷信课本,不要迷信教参,不要迷信老师,要敢于怀疑。“二改变”即改变学习内容由老师说了算的现状,改变一成不变地机械分析课文的解读程式,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重点、运用学习方法的自。“三允许”即允许学生课堂上随时质疑,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允许“越轨”,拓宽学生发言、理解及表现自我的自由空间。“四调整”即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随时调整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进程,应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调整评价标准和方法,尤其是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身份。如果我们发现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有差距,就应该及时删增;教学中如果出现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障碍点,学生发言热烈,思维活跃,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宁可将预定的内容推迟到下一节课,也要用足时间激思解惑,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把想做的事做完,不过于追求下课铃响所学内容恰好完成的所谓完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见解和感悟,只要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对有创见的看法,要大力表扬,形成谁创新谁光荣的评价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做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做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者,做一个创新思维的激励者、保护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有时不妨装一点糊涂,巧妙地和学生同步思维,甚至可以让学生提问“考”老师,建立平等友好、共同探讨的教学关系,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民主气氛。赞可夫在谈及课堂讨论时说:“如果班级里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活跃气氛,学生就能够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教育机智,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并以平等的态度参加到课堂里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以平等的态度参加到课堂里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尤为重要,它是课堂民主化的重要体现,它能有效地消除抑制创造性思维的不利因素,使学生摆脱既定思维模式,激发思维热情,触发创造望,发表创新见解。

(三)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造教育有一个个性化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以发展个性为宗旨,着重于学生的独立和创造。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即思维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独具卓识,敢于对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敢于向旧的传统挑战,力破陈规,锐意进取,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框框”。可见,个性化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语文教学如果依然“一刀切”,不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教育就会显得狭窄、肤浅和庸俗。因此,开放课堂必须打破一些不应有的同一性和规定性,张扬学生个性,在个人爱好、特长形成,尤其是思维上给学生以开放的空间。比如,阅读和写作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可以“因才取材”、“因才助长”,引导爱好诗歌的多读点诗,学写几句,爱好文学的多读点名著,试着搞点创作,爱好科技的多读些科学小品,写写科普文章、科幻故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读深钻自己喜爱的语言材料,以促其特长的形成。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更应该体现充分的个性化。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每篇课文都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和思想的结晶,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的理解是结合自身的知识、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立场、阅历等对课文进行的再创造,个性特征更为突出。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阅读中只是唯书是从、唯教参是从、唯老师是从,而不开放学生的思维,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势必就会扼杀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创新能力从何而来?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赞可夫曾指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可见写作教学必须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学生多写一些便于张扬个性的文题,不要画框子,不要定调子,不要给模式,使学生拥有一个开放的写真情实感的自由天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感和知识积累,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选择最乐于表现的对象,把自己的性格特征、情趣爱好、志向理想、气质习性等,贯注或体现在自己的作文之中。至于测试,则更应该增加一些个性化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以先进的理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时要注意把握好五个“变化”。

(一)课堂角色的变化。这是一个貌似陈旧的话题,但在课堂设计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为无论是学习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形式的民主化还是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都必须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前提。以前课堂教学的封闭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课堂主角有很大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认清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准确进行“主人”和“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本着以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保证我们的设计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人地位,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力争通过自己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舞台,成为学生行使主人权利、主动探究学习的天地,而不是教师主宰一切或表演教学技巧的场所。

(二)教案作用的变化。要开放课堂,必须弱化教案的作用。以前,教案写好以后,往往就成了主宰课堂教学的不可改变的脚本,课堂进程按照教案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上课几乎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或者教案中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教案对课堂教学所起的这种主宰作用,自然造成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一切听命于教师的局面,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民主,学生的创新精神势必遭到扼杀。要开放课堂,教案一定不能成为左右课堂的权威,不能成为主宰课堂教学的金科玉律,它只是教师自我解读教材后准备参与学习的“心得体会”,是准备与学生交流的“发言提纲”,是准备履行“组织者”与“引导者”责任并拿出来与学生共同审定的“草案”。唯其这样,课堂开放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

(三)设计主体的变化。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否开放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有很大关系,那么,作为为主人学习服务的课堂设计,其设计主体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它不应是教师独自一人完成的“大作”,学生也应该是教案的间接或者直接设计者。教师在构思教学过程时心中要有学生,想学生之所想,要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反复“对话”,或进行必要的角色换位,以学生的身份分析、预测设计的成败得失,“倾听”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意见”作为自己课堂设计的重要依据,让学生间接参与进来。学生还可以直接参与课堂设计,这并不是说要请学生一起备课,而是要在设计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决定的空间,以便在教学中视情况给学生以学什么、怎么学的决定权,正确采纳学生的意见,让教学设计处在不断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矫正者、完善者既是教师,更是学生,教学设计不再是课前教师的闭门造车,而是完成于教学活动之后的师生共同的创造性的劳动结晶。学生参与课堂设计,开放课堂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重点内容的变化。要开放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的变化应该是重中之重。以前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重点考虑的是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尤其是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和方法,这当然无可厚非,但这种重教法轻学法的问题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要做到课堂真正开放,我们考虑的重点内容不应仅仅是教法,更应该包括学法,应该是如何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如何更好地启迪学生智慧,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分析、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确定好教学目标以后,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重点考虑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思维碰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话题”。开放课堂,课堂教学就如同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探险旅行,始终充满着悬念,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别有洞天的风景,具有极大的可变性,所以,课堂设计的重点还应放在这种“可变性”上面,给这种不确定性留出足够的空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们提出意见时,我们不至于手足无措,从而充分尊重、从善如流。

(五)实施过程的变化。要开放课堂,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只能描绘出课堂教学的一个大体的轮廓,实施之前不再是已经定型的剧本,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剧本的初稿,它的完篇要在教学活动之后,因此,教学实施过程也应是课堂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应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课前的设计进行修正。作为执笔者的教师,更应以敏锐的眼光、宽阔的胸怀,随时发现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出的激动人心的火花,随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调整自己的安排,优化教学流程,使课前的设计始终处在不断地修改完善之中,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师生智慧交融、共同创造、不断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不断品尝成功的欢乐的愉悦的对话之中进行。这样,完稿于教学实践之后的课堂设计才是真正体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的设计,才真正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放课堂在其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以先进的理念设计好课堂教学,做到学习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民主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语文的创新教育就必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