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理提问 有效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理提问 有效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有效课堂,就是要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主动性的思维活动,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积极的探究者。

显然,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特别地还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精心设计提问,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合理提问的特点谈点体会。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中学生凡事爱问个究竟,思维活跃。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我在上“去括号”这一节课时开课就提出:1(-5+3)-(2-6)=? 2(8a-7b)-(4a-5b)=?学生很快得出1的结果,对问题2,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开了:不能算;应该能算吧?要去括号…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

教师:2能不能按1的运算顺序做?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学生:不能。

教师:那2就不能化简了吗?

学生:能,先去括号再化简。

教师:对。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正确地去括号。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教师明确,而且学生也明确。师生一起积极投入探讨,效果很好。在这节课以前在另一个班上同一节课,我是按教材所给的方式,由旧知导出新知,循序渐进,一气呵成。开课没有设置问题,一节课也很自然,可效果不佳。我下课问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你搞懂了吗?学生:这堂课,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顿时一阵凉意掠过,心里很受触动:开课时一定要提出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明确这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那情况就好多了。虽然这是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但应该很有代表性。当我们还没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开启学生的思维时,就冒然地推进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甚至是低效和无效的。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中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趣心理。而数学内容比较抽象,教不好,学起来索然无味。因而教师要利用学生求趣心理,有意识地提出有兴趣的问题,创造生动愉悦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处于积极投入状态中。

例如在讲完乘方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把1cm厚的纸板对折10次,你们想想大概有多高?

学生:有桌子高。

教师:不够,差远了。

学生:有一人高。

教师:再大胆些。

学生(小声说):有我们教室高。

教师:你在地面上把它对折十次,它会把你弹到我们这栋楼的楼顶上。

学生们哈哈大笑。

教师:不信,我们一起算一下。

然后引导学生建立算式1×2×2×2×2×2×2×2×2×2×2=210(cm)210cm=1024cm=10.24m,而每层楼3.5m,3层楼共高10.5m,刚好可以把人送到三楼顶。

这种形式的提问,不但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把一堂知识融会贯通。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开心,更爱上数学课了,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三、提问要有挑战性

中学生都希望得到肯定、表扬和激励,进而产生好胜好强心理,他们常常愿意接受理性的挑战,教师的提问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

例如在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节课时,一开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红的一块心爱的圆镜子被人摔坏了,只剩下残缺的一小半(在黑板上画出有部分圆弧的镜片),她想重买一块同样的镜子,可又不知道镜子多大。谁能帮她?帮她“破镜重圆”?

开端引趣,激发欲望。学生马上小声议论开了,有人跃跃欲试。有人站起来了:我会画画,我能把这块镜子补画起来。

教师: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你的素描比较准确。可这样只是估画,还是不够准。

学生:要精准画出原镜子,就是要尺规作图。

教师:你说得很对。

有的学生在抓耳挠腮,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想举手又不敢,学生们进入了“愤”和“悱”的情境,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教师:好,同学们都很积极,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然后师生一起探究并发现真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学完新课内容后,教师问:现在谁能解决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举手的学生还不少,勇跃接受挑战:在圆弧上任取三点作圆。首尾呼应,学以致用。一堂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提问要有灵活性

学生的认知有一个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当时掌握情况,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如前面提到去括号法则的学习,2(8a-7b)-(4a-5b)=?

教师:想想怎样去括号?

学生:应该等于8a-7b-4a+5b吧?

教师:你能验证吗?

学生:(-5+3)-(2-6)=-2-(-4)=-2+4=2

(-5+3)-(2-6)=-5+3-2+6=-2-2+6=2

教师:谁能讲讲理由?

学生:-(4a-5b)=-[4a+(-5b)]=-4a-(-5b)=-4a+5b.也就是说减去两个数的和就是减去每个数。

教师:这样说理,就很好理解了吧。那-2(4a-5b)=?

学生:-2(4a-5b)=-(8a-10b)=-8a+10b.先把正的因素乘进去,再照前面的方法去括号。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去括号法则”。这样推出“去括号法则”比书上讲得简单,推理自然,好理解、好运用,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