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间疾苦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间疾苦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本只是为素描所写的解说性文字,现在看来,其实是可当做小说读的,这个诊所被描写得相当人性。前来诊治的人们,似乎很少有通常的确切的病名,而只是受着一种漫无边际的病痛的折磨。而医生也是以生活经验的方式解释病理,比如对那个女病人小芒,在一所市级中学里搞后勤的,书中这样写道:“医生知道她的病根全在嫉妒太多,引起内分泌失调,长期下去,心中窝着闷气,病愈会遥遥无期。”因此,这里的病和治疗,就都含有着人生的广义,不只是医学范围内的事情了。

诊所里的病人多是农民,读书不多,他们对病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倒更接近于从文学出发,有着人文的色彩。比如那个建淮乡妇,得的是头痛病。疼的部位在太阳穴,绕耳前后,疼时眼珠子似乎都要鼓出来,乡人们叫做“鬼抱头”。她因此十分不安,为澄清自己,四处向人解释,“我头痛发作的时间都是在夏天中午的太阳光下,鬼都在晚上出来,天一亮就跑掉了,我不是鬼。”医生驳斥这理论的根据,也很文学,“你那破庄上能有什么有名的鬼。”又有一个老耿得的是“鼠蹿”病,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病,学名叫什么,形容则十分古怪,颇像鼠精附身,“他喘气时有‘吱吱’声,好像老鼠的声音,他下意识地看看阴暗的角落,小眼睛像老鼠一样明亮……”还有老毛,发病的地点在自家屋外的过道上,家人说:“总是在这屋门口,总是在这场院上,栽倒过好几个祖先……”这种奇病和奇谈,大约只会发生在偏僻的乡间。在那相对的封闭之下,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有自生自灭、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残留着东方神秘主义的遗痕。

在这间诊所里,人的性格、气质、遭际、命运,以及地理的位置、历史的沿袭、自然生态、民情风俗,全在此体现出来。所以,在这些病容里,就浮现着人世的疾痛。其中那个外号“小和尚”的青年小王,与一对南京下放的知识青年的女儿恋爱,两人都是优等生,进了宝塔尖的市立中学,前途很光明。不料女孩子随父母回了南京,从此音信杳无。于是,青年小王服了安眠药。文字里说:“在乡村,为情自杀多是女性,而小王是独苗男儿,却要为一女子送命。”这大半是读书的结果,学会了个体的独立性,又学会了用情,青春就变得戏剧化了。可是,“安眠药没能使他长眠,却改变了他的功能结构,产生了病,通身从此血流不畅,躁闷发热,手脚冰凉,突发奇想,乡人们称为癔症。”“小和尚”的病是这样,他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他在诊所里,是个招人非议的人物。乡人们一是怜悯他的父母,以为他不肖,二是讨厌他的自大。以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就不把人放在眼里。其实呢,他在世事方面浅薄得很,称得上无知。倒不是不聪明,而是自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是个读书读坏了脑筋的人。但他毕竟还是孩子,因此,就有他率真的一面,要不,也不会甘愿为个女子服安眠药。当笔者为他画肖像时,“他是极其严肃的,一动不动,我不走开他是决不站起的,别人再闹也不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当然,别人被画,他是不满的,酸叽叽地,不是挖苦,就是捣乱。他的病症其实无一不是表现出发育不平衡的心智和盲目的精力。

这本书,使我想起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诊所里的病苦的人,身受着一种比疾病更具有普遍性的煎熬,它真的有着“人间”的面目。并不是说人间尽是受苦,而是苦比快乐更加尖锐地触及和唤醒人的知觉,使人体验自身存在。笔者写道,诊所中有一位老妇:“她怀着复杂的心情要求医生把老头子弄死,免得他活受罪。”又写道,诊所里的一种流行的经验:“第一回得病还没什么,吃点药就好了,可从第二次开始,患病就成了习惯。”

大约是学习西画的影响吧,这些文字有着欧式古典的写实风,它刻画出的一张张苦脸,还有文字边上,直接从炭笔底下呈现出来的面容,向我们述说着他们的折磨和觉悟。于是,有一股哀伤的同情,升起在我们的心中。

《我的乡土我的国》简介:

作者谢宏军美院毕业后,闲居江苏老家几年。每天,他去一间乡村诊所画速写。这个诊所简陋却重要,它不仅是方圆百里乡民看病的地方,而且也是乡民沉浮、悲喜、生死的见证地。这本书就是对近百名病友的记录,行文疏朗,配画简洁,几笔之间,形神兼备,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尽显其中。

(摘自豆瓣网) (责编 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