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疆遗址公园开发路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疆遗址公园开发路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助实地调研的资料,运用旅游策划的方法,对昌吉芦草沟公园进行了策划研究,以屯垦戍边文化为策划的主题,以历史场景复和情景演绎作为开发的手段,提出了“活化”芦草沟遗址的方案,以期为类似遗址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

一、研究区概况

芦草沟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距离昌吉市区偏西北13公里处,为农田和村落所环绕,距离镇级主干道幸福大道1.5公里路程。按照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芦草沟遗址应属于废城与聚落遗迹类旅游资源,目前该遗址尚未被开发。

芦草沟古城建于1777年(清乾隆42年)屯田发展期间,驻有千总一名负责管理屯田。当时城堡内建有千总衙署一所,粮仓一所,城内民居错落。当时水量丰沛,芦苇和野草生长旺盛,适合大规模的屯垦,这里也因此变得异常繁华和富足。芦草沟在清代至解放初期,处于迪化(今乌鲁木齐)至伊犁将军府(今伊犁西部)的交通要道上,物资和人流多在此交汇。城堡西侧设立了一处驿站,因此这里留下了许多遣戍官员和仁人志士的足迹,遣戍官员赵钧彤、祁韵士、林则徐和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等都在游记中记录了该地。

二、策划思路

(一)以屯垦戍边文化为公园的主题

新疆屯垦历史悠久,为维护边疆稳定,古代中央政府都不余遗力地从内地向新疆派送大量的军队、农民和犯人等。从事屯垦的军民给新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使得茫茫荒野变成了良田,可以说屯垦戍边在维护新疆的安定和民族的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芦草沟因清代屯垦戍边而发展起来,其城堡防卫、军民居住、农业生产、手工艺品制作、商品买卖和邮驿等功能齐全,为当时该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芦草沟古城附近的居民以回族群众为主,经考证大多都是清代屯垦戍边军民的后裔。所以,以清代屯垦戍边文化为该遗址公园的开发主题既符合清代的历史环境,又能调动当地群众参与芦草沟古城保护和遗址开发的积极性。

(二)以历史场景复和情景演绎作为开发的手段

现存的芦草沟古城遗址单体规模较小,仅留下一堵城墙,且破损严重,游客至此很难想象当时的历史场景。所以宜采用情景演绎和历史场景复原的办法,以清代的建筑形制适度复原城堡、民居、千户府邸等建筑,给游客提供感知历史和体验历史的实物和空间。遗产旅游经营也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增强旅游景观和项目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上,促进资源“活化”,“可视化”。实景演出是营造屯垦戍边文化的良好手段,遗址公园可以引用不同的故事,编排不同的历史场景剧,让游客感受活的历史。工作人员宜采用清代装束、使用清代的用具,以清代特有的语言方式,模拟当时的生活场景,引导游客追溯清代边城兴盛的历史。

(三)以惠民凝聚人气

芦草沟古城在清代是一座繁荣的小城市,生产劳作、商品经营和市井生活异常活跃。所以生活化应该是古城的核心吸引点。机械地复建一座古城毫无意义,缺乏人文内涵和生活气息的空城注定得不到游客的认可。目前芦草沟古城四周居住着众多的回族农民,将农民引入古城内部从事旅游生产经营活动,进而营造一种热闹而独特的古城生活气息,可以达到活化古城的目的。当地农民可以通过从事旅游产业,提高家庭收入,比如可以参与编排清军演武练兵剧、历史歌剧和屯垦场景剧等;依托芦草沟古城这一景点,村民也可开设古城客栈,以绿色、生态的回民特色饮食吸引游客,增加收益。

三、策划方案

(一)保护性开放古城遗址

遗址公园的开发应本着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文物修复办法,用围栏将芦草沟遗址上的废堡、东西门墙和烽燧等局部围合起来,避免游客和当地群众的破坏。围栏宜采用清代形制的木石围栏,做以适度修改和装饰,以增强视觉效果。对于地面遗迹荡然无存的情况,可以采用植被标示办法,用植被勾勒出城池的形态。植被标示就是在地下遗址所在位置的表层通过栽种地被植物和低矮花灌木来展示地下遗址的格局和形制,这是种以生态的景来喻示古的架构的手段,达到既保护古遗址又展现古遗址的目的。

(二)复建历史街区和建筑

新疆自古就是屯垦戍边的重地,屯垦文化丰富,但存在挖掘不足的问题。芦草沟遗址开发应抢占先机,充分挖掘屯垦戍边文化,还原历史的本真。在芦草沟遗址附近重建千户府邸和粮仓,修设清代民居。千户府邸可以设立屯垦文化沙盘,以立体的方式展现清代屯垦戍边的壮观面貌;粮仓可以用来展示清代乃至当地农民一直沿用的农业用具;民居内摆设清代居民用的生活用具,并可以对外承租,用于游客留宿和就餐。历史文化是遗址公园的开发主线,历史文化应通过设计不同的历史雕塑小品和景观节点来体现。可以在遗址公园与耕地交汇处开辟一片土地,用于游客体验屯垦生活,并设置清代军民共同屯垦的历史雕塑,提供开荒破土的工具,让游客亲自体验耕作的快乐。

(三)增置戍边诗歌馆和谪戍名人馆

自汉代以来,来西域戍边的著名人士不计其数,其中有为御敌而前来的将士,如汉代的班超、唐朝的岑参、清代的左宗棠,也有因获罪而发配来的官员和文人,如清代的纪昀、林则徐。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新疆的发展、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贬谪流放文人从游问学等途径促进和普及了民族教育,加速了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到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谪戍名人馆的建立能够为游客提供一处砥砺意志和净化心灵的场所,让游客感受谪戍名人遭遇坎坷而不自暴自弃,仍旧心系祖国艰苦奋斗的豁达情怀。

西域戍边诗歌数量繁多,诗风独特。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形象地表现了西域大雪漫天的壮美意境;纪昀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因“漏言”罪谪戍乌鲁木齐,著有《乌鲁木齐杂诗》160首,其《风土》二十三写道: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诗中热情洋溢地描写了天山北麓屯田所带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杨昌浚的《恭颂左公西行甘棠》则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表达了在经历漫长冬季过后,目睹新疆盎然春意之时的欣喜之情……,众多的戍边诗歌为戍边诗歌馆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国内尚无以戍边诗歌和谪戍名人为主题的纪念馆,在芦草沟古城率先建立戍边诗歌馆和谪戍名人馆一定会引起轰动效应,受到广大学者和游客的关注。戍边诗歌馆和谪戍名人馆可以运用3D技术,以立体和动态的方式展示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和意境,演绎谪戍名人的感人故事。

(四)塑造与古城相协调的景观环境

文化遗产的环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而是保护和修复的重要内容;与遗产相关的环境景观设计也是彰显历史遗产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芦草沟古城四周是农田,现代化车辆的到来不仅会破坏古城的历史氛围,也会破坏周围的田园风光。古城与田园相互辉映是遗址公园的特色所在,一旦被破坏就会降低游客的旅游质量,损害旅游地的良好形象。所以,应以树木掩映的方式或建立地下停车场的方式,将停车场建在旅游核心区。在停车服务区至旅游区之间建立景观大道,采用农用的牛车、驴车和马车等搭载游客,展现与田园风光相呼应的乡土气息。遗址公园与农田的过渡地带宜设置展示屯田场景的雕塑、小品,修筑茅舍和灌渠,激发游客对屯田历史的想象。

(五)营造历史场感体验的活跃氛围

芦草沟位于农村地区,开发也应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回民尚武,可以在重建的古城大街旁设立清代武术馆,方便附近居民健身。在文化广场建清代兵器和习武类的文化小品,建立文化墙,介绍回民和武术的故事。设置流动性抛石机、战车和马车等,以动态的方式营造屯垦戍边的文化氛围。让当地群众参与编排清军演武练兵剧,营造锣鼓齐鸣、战旗飘扬戍边备战的历史氛围。

(六)推出旅游节庆,营造轰动效应

遗址公园可以提供免费的乐器、音响、灯光和道具等,聘请专门的艺术指导老师,吸引热爱文艺的普通群众参与乡村文艺和历史歌舞剧的表演。举办农民文化周、群众艺术节、屯垦戍边文化节等主题活动,营造欢乐气氛。借助于公园的有形生态,融入无形的文化背景,最终产生出动人的情态,生态与情态达成共鸣,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完整形式和理念上的保护和利用。静态的遗址和动态的活动充分结合,让游客领略回归田园,体验历史的乐趣。

四、结论与展望

芦草沟古城是清代屯垦戍边历史的一个缩影,蕴含着深厚的屯垦戍边文化。修建芦草沟遗址公园既做到了对遗址的保护又为游客感悟历史,追溯古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复建历史街区和建筑、增置戍边诗歌馆和谪戍名人馆、营造历史场感体验的活跃氛围等方案策划,使芦草沟遗址公园得以“活化”。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