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种爱情叫北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种爱情叫北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反映“80后”爱情的《北京爱情故事》受到观众追捧,其怀旧情绪的融入和纯爱情感所引起的观众共鸣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但立足于女性意识进行解读,我们会发现女性的生存状态仍然不容乐观。大多女性仍然把生活的惟一目的寄托在爱情上,其本质是追求安全感,寻求男性的依赖;而女性在爱情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她们接受男性的选择,失去自我充当着男情的理想天使。因此,女性要得到真正的平等解放,不仅限于经济独立,还有待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提高。

[关键词] 《北京爱情故事》;女性意识;男权文化

电视连续剧《北京爱情故事》于2012年1月8日在浙江卫视首播。该剧开播当天收视率就达到了1005个点,登上了全国卫视同时段收视冠军宝座。有网友评价说“情节比《裸婚》犀利,台词比《奋斗》更贫”,更有人说从此后知道了“有种爱情北京”。

时代在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宏观上看,传统的女性角色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人与男人间的鲜明界线正在缓慢却又一发不可收地冰消雪融”①,而客观现实是否如宏观呈现出的情况那样乐观呢?另一部反映“80后”婚恋的电视连续剧《裸婚时代》在2011年首播时也居同时期全国电视剧收视率榜首,观众反响热烈,但其隐性的男权书写模式注定了这部电视剧是一首新结婚时代的女性悲歌。剧中的女主角被局限在男权文化设定的空间里,她们依附于男性,失去自我,流露出“80后”婚恋观中根深蒂固的隐性男权主义。《北京爱情故事》着力于爱情的主题。该剧主创兼演员陈思成在微博中表示:“我的理想可能就是让《北京爱情故事》成为一面镜子,让很多人看到自己,我觉得我是在实现所有观众心中的一些东西,或者说激发他们隐藏许久的情怀。”②这种“情怀”可以理解为对纯粹爱情的追求。同样是讨论“80后”的婚恋观,《北京爱情故事》以更新颖的影像诠释爱情的浪漫,更鲜活的台词刺激观众的胃口,那么,其中的爱情故事是否也能摆脱《裸婚时代》那样的男权窠臼呢?

一、北京的爱情选择

近一段时期来,热爱电影的人们突然发现文艺片开始复苏了。节奏舒缓,主打浪漫、爱情两大元素的文艺片似乎正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晚秋》等电影赢得了令人惊喜的票房。文艺电影市场的复苏,表明观众正逐渐变得更具多元性和包容性,同时观众在温婉的爱情述说中也回味着与冰冷现实相异的爱情乌托邦。无独有偶,有文艺气质的爱情电视连续剧《北京爱情故事》顺势而出,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口碑。这一切都在昭示着一个事实:爱情是永恒的话题。

在当下,人们似乎更需要爱情的话题来消弭现实的残酷。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中提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 “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同时也被冠以消费社会的名称。在高度强调科学与技术的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核心词汇。传统社会的生产只是满足生存的必需,而消费社会则把生活和生产都定位在超出生存必需的范围,消费成了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在消费文化的指引下,人们的消费欲望被空前地激发出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拜金主义思潮甚嚣尘上。

《北京爱情故事》框定了爱情发生的场所——北京。学者任白的系列书籍《逃离北上广》曾用书名《北京太势力》来概括人们逃离北京的理由。北京作为一线大城市,有令人心旌荡漾的诸多优点,因此引发众人趋之若鹜。但北京不仅“太势力”,而且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更是不争的事实。《北京爱情故事》一反传统影视剧模糊拍摄地点的做法,大张旗鼓地探讨地处北京的爱情故事,正是瞄准了北京作为大城市特殊的经济文化地位。正如网友所言:“只有这个时代的北京才能为人们制造如此荒诞的困境与扭曲的生存空间,也只有这个时代的北京才能赋予人们奋斗的机会和改变的机遇。”③北京这一特殊场所,滋生着爱情故事所必需的矛盾冲突。在消费社会语境中,消费文化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金钱的力量无处不在,而在北京这一特殊地域,金钱的地位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因此,身处北京的青年男女必须回答面包与爱情或者说金钱与爱情的取舍问题,如何取舍则构成了该剧的爱情故事。

《北京爱情故事》的四位女主角被用春夏秋冬四季来形容,象征着女性的全部类型,是当下女性的缩影,所以她们最终的选择似乎囊括了所有女性的态度。剧中春姑娘是杨紫曦,她经历了一番波折,最终离开了能带给她衣食无忧的富男,寻找曾经的爱情,即并不富有的吴狄;夏姑娘林夏虽一路苦追,但仍然没有得到程锋的爱情,不过正如网友评价的“人生得一大药瓶子足矣”,她也视邵华阳为最后的情感归宿,而且当得知邵华阳为了离婚情愿净身出户,林夏也毫无怨言;冬姑娘沈冰,程峰评价她有一种“背道而驰的清凉”,更是重情感不重物质,尤其是当石小猛面对38平方米的房子连首付都交不起的时候,她依然安之若素;秋姑娘伍媚是职场白领,女强人形象,虽然她信奉的准则是“生活以快乐为基准,爱情以互惠为原则”,但当吴狄没有明确对她的感情时,她抽身而退。

总体来看,四位女主人公在面临面包与爱情的选择时,最终都选择了自己认可的爱情。可以说,爱情似乎是女性的一切,就连女强人伍媚也需要爱情的安全感。那么爱情对女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男权统治的封建时代,男人“可以凭借功名利禄得到社会的承认,可以娶纳三妻四妾满足自己的,而女人惟一正当的人生途径就是通过男人——丈夫或情人找到‘自我’”④。正像鲁迅在《伤逝》中指出子君的悲剧:“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⑤这里明确指出了女性需要爱,但爱只是生活的一个要义,还有生活、事业等,但女性对爱情的过度倚重则是男权思想的残留,女性对爱情的“孤注一掷”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一切都飘忽不定的环境下寻找安全感和依靠。

二、女性失声的爱情狂欢

《北京爱情故事》中有一首插曲《爱情爱情》,第一句歌词提到“爱情,原本就是一个人的事情”到最后一句则是“慢慢变成两个人的事”。在这部剧中女主角的爱情到底是一个人的事还是两个人的事呢?

先看杨紫曦,她先与吴狄恋爱,当吴狄不能兑现给杨紫曦一个花店的承诺时,杨投身于另一富男怀抱,当发现此人把自己当时又欲回到吴狄身边。虽然吴狄没有经济实力,但他认为自己是柔弱的杨紫曦当然的依靠。从这个爱情故事中不难看出,杨始终希望依靠男人得到幸福。

其次看林夏,她在这部剧里似乎是独立女性的代表,她自强自立,坚守自己的爱情信念。但当最后程锋爱上沈冰时,失望痛心之余,她发现自己在不断依赖“大药瓶子”邵华阳中迷失了,以为这就是爱情归宿。她又给观众讲述了一个依靠男人的爱情故事。

再说伍媚,她被吴狄的坦诚和真实所吸引。但她貌似可以征服天下所有男人的模样和对待情感的矜持给吴狄造成了错觉:强悍的小伍不需要他的抚慰。她以为不开口吴狄就会懂得她的爱,并希望杨紫曦主动退出。但结果是吴狄仍然选择了柔弱的杨紫曦,比起“与男人同样的人”⑥——小伍来,或许杨紫曦更让吴狄激起男人的保护欲。

最后来看沈冰,她先是作为石小猛的女朋友出现,她的清新吸引了浪荡子程锋。如导演陈思成所说:“她是一种很淡很小的花,生命力很强,在都市里大家都在追求着怒放、灿烂的时候,她就独自淡淡地活在自己的角落里。我觉得这种特别不张扬的东西、内在的美更容易吸引到男人。”⑦当石小猛对沈冰的爱产生怀疑时,沈冰告诉他,除非他亲口说出“不要她了,不再爱她了”,她不会提出分手。所以当石小猛被金钱诱惑卖了沈冰说出这句话时,沈冰没有去质问石小猛,而是被动地接受了结果。接着程锋狂追沈冰,他相信“女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她会把所有的事情变成爱情”,最后沈冰在程锋的强大攻势下成了他的妻子。这段爱情故事,从石小猛的女朋友——被抛弃——被追——程锋的妻子,观众不难看出,沈冰在看似有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背后,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北京爱情故事》演员评价小调查中,其中观众对沈冰的评价较多的除了“善良讲义气”之外,就是“美得不现实”。“美得不现实”可以理解为演员极度漂亮,结合剧情也可以解释为其品德极度高尚,犹如天使一般,并且导演把这位天使的出处设置在了远离喧嚣的圣洁浪漫之地——云南,更加强了沈冰的纯洁无瑕性。程锋在见到沈冰之前,过着“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的浪荡生活。沈冰的出现彻底拯救了程锋,他不仅收敛了浪荡本性,而且与父亲握手言和。沈冰先是拯救石小猛,接着拯救程锋,她的价值似乎在于拯救之中,唯独没有她自己。在西方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天使般的女性,实际上是以失去自我价值为代价的,她们的生活看似浪漫多彩,其实却生活在死亡之中,是男性以自己的审美幻想创造出的理想女性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在这场爱情狂欢中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貌似独立的林夏和伍媚在故事推动中不得不服从男权书写的安排,这种男权书写当然是基于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在这种书写中,女性只能是被动的,她们处于被挑选的地位,缺乏基本的爱的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是被某个人所剥夺,而是强大的男权传统遗留的结果,显示出女性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因此,在这场爱情狂欢中,女性处于失声的尴尬地位。

三、结 语

总体来看,《北京爱情故事》之所以赢得了观众的口碑,除了众多俊男靓女的加盟外,其怀旧情绪的融入和纯爱情感所引起的观众共鸣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但立足于女性意识进行解读,我们会发现女性的生存状态仍然不容乐观。虽然这部主打爱情的电视连续剧与同样讲述“80后”婚恋故事的《裸婚时代》相比男权色彩有所减弱,但仍能看到男权阴影的存在。大多女性仍然把生活的惟一目的寄托在爱情上,其本质是追求安全感,寻求男性的依赖;而女性在爱情中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她们接受男性的选择,失去自我充当着男情的理想天使。这都表明,女性的爱并不是自由的,它仍然受强大的男权文化传统的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女性常常身处其中却不自知。所以,《北京爱情故事》对爱情的追寻,对女性来说,注定只能是爱情的乌托邦。女性要得到真正的平等解放,不仅限于经济独立,还有待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提高。

注释:

①④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6页,第63页。

② 葱尾:《〈北京爱情故事〉走红:有种爱情叫北京》,。

⑤ 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54页。

⑥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⑦ 《陈思成点评〈北爱〉四季女生 最爱冬季佟丽娅》,http:///20120117/n3324475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