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激疑和释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激疑和释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发掘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教材的隐性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激疑

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激疑,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所疑问。为了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精心设疑,展示教师思维过程。激疑的先导是设疑。教师的“教”,贵在设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以及研究对课本中重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宜把问题编得十分琐碎,而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例如,讲授《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课,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史实之后,教师提出“唐文化对新罗有何影响”、“唐文化对日本有何影响”一类的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的过程,即是再次识认历史地图、理解史料和教材大小字内容、归纳教材要点的过程。提出这类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是为让学生在再现史实的同时,进一步思考:“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还可以作对比思考:“汉、唐时期中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这样的设疑过程,也是教师的思维过程。探讨后得出的结论已超出教材的阐述,是对教材的拓展和深入。因此,问题设计是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努力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设疑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设疑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2.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的目的是激疑。学生的“学”,贵在有疑。“疑问”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教师针对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概念或历史结论,一些相近的历史概念或混淆不清的历史问题,启发学生在对历史知识的感知中,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将疑问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前面所举的例子,学生会产生诸多疑问,小问题如:“日本的片假名是什么样的?”大问题如:“汉、唐的社会结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有哪些异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明确探究目标。

二、释疑

激疑的目的是释疑,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即根据“问题”的要求,指导学生看书,并研读史料,以提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激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边讨论边记录(记录的任务由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负责),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分组讨论的进行,可促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以外,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许多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的文字表述,答疑解惑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随时引导小组代表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随机进行补充。交流的要点,可采用投影进行显示。交流的过程是使问题得以解决,并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教师与小组群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从而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的课堂脱去了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交流的结果,随时肯定其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又要仔细辨析交流中的错误和不恰当之处,随时进行指正并对其不完善之处给予适当的补充。这个环节,要安排得充分而又有序。学生在交流时,有一个对问题的思考、加工、整理以及语言组织的过程,因此,通过互相交流,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师启迪引导。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如果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点启迪和点拨,一步一步地把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从而使学生得以自悟,启迪他们的创造潜能。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反思,注意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完善,才能不断为学生的发展提高,发挥教师的引路作用,从而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