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师唱歌教学方法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师唱歌教学方法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唱歌是幼师生学习中重要的课程,亦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幼师唱歌教学效果是每个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自信心和兴趣是幼师生学习唱歌最核心的要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兴趣是唱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唱歌 幼师 教学方法

唱歌是幼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专业课,通过歌曲感染和教育幼师生,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幼师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促进艺术能力、想像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1]。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也是提高幼师生唱歌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高幼师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质、道德情操、和性格个性等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提高幼师生的唱歌能力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幼师生音乐教育,在唱歌教学方面取得些许成功经验,现报道如下。

一、 培养唱歌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能力的肯定,自信心强的个体容易获得成功。“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是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 因此,培养幼师生唱歌的自信心是音乐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幼师生的嗓音、乐感、节奏感等音乐能力存在先天差异,而且幼师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历程和个人禀赋等亦不同,导致唱歌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1、 因材施教,制定合理唱歌技能目标

唱歌教学多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保证课题效率,但易忽视个体间的差异。教师除了积极备课、提高上课效果外,还应花精力和时间研究幼师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既重视整体提高,又促进个性发展,在唱歌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信能力。具备唱歌能力的幼师生往往比较自信,因此,课堂内外加强幼师生唱歌技能是提高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幼师生的整体实力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群体化的唱歌技能目标,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提高技能,增强自信心。笔者教学中发现,仔细留意幼师生的心理表现、肢体动作、眼神等变化,重视师生间情感交流,容易提高幼师生的唱歌技能。

2、 采取多样化、差异化评价方法

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成绩的评价应重点关注形成性评价、自评、定性述评和他评,注重评价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信心的激励作用。幼师生自身素质和成长背景的差异,个体间唱歌信心存在现实差距,因此,教师不应以成绩或结果作为评价主要依据,以免打击进取生学习唱歌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更应关切幼师生学习唱歌的进步过程,鼓励、表扬那些音乐理解能力差但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从而保护所谓“唱歌差等生”的自信心,促进唱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幼师生个体差异性,尊重、关心、理解幼师生,采取纵向比较和横相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不同幼师生的成绩,促进唱歌自信心的发展。

二、 激发唱歌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事情或人和物产生的好奇心,内心产生了解认识、探索实践的想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提高唱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发现幼师生唱歌的兴趣点,结合学生自身的音乐天赋、后天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鼓励、表扬点滴进步,使学生在幸福、愉快气氛中主动学习,体验唱歌的乐趣,保持对唱歌学习的浓厚兴趣。采取情景教学法、学生主体唱歌法、师生共唱等教学模式,调动和激发幼师生学习唱歌的兴趣,其中,教师的热情、动情范唱和参与到学生中间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唱歌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新歌前,教师首先讲解歌曲的音乐创造背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歌曲的情绪、内容,然后优美而有吸引力的范唱把学生引入音乐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幼师生学习唱歌的兴趣。

三、 重视唱歌习惯的培养

1、 培养良好的唱歌姿势

良好的姿势是唱歌时呼吸、发声的基础,主要分为站立和坐位两种姿势,无论何种姿势均要精神饱满、精力集中和身体端正、自然、放松。站立时身体肌肉自然放松,双眼平视,下巴和腹部微收,表情自然,两手自然下垂;坐姿要求挺胸、上身和头部端正,精神饱满、集中,双脚自然平放,屁股只坐凳子的一半,后背离开靠椅等。

2、 掌握科学呼吸和发音

气是唱歌的原动力,科学的呼吸是保证正确发声的基石。吸气是指用口、鼻将气吸入肺的底部区域,扩张下部肋骨和腹部,小腹则用力收紧,无扩张;呼气就是控制气息将气缓缓、均匀吐出,慢慢体会气息支点的运动。呼吸练习不可操之过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吸气时肩颈部、下颌关节和下巴要自然放松,收腰挺胸,双眼平视,面部微笑,口鼻同时用力、快速吸气,动作如闻花香状,呼气动作缓慢、均匀、自然。练习熟练后,感知吸入气息的支点,气息在支点处(脐下约2~3指)启动,跨越横隔和后腰,冲击咽部声带产生美好的声音。科学的发声要求轻声唱歌,声音自然流畅。发声时口腔和喉咽部放松,避免胸部用力发声,改用头声唱高音,指导幼师生大声朗读找寻高声的位置,亦可利用哼唱的方式感知头腔共鸣,并把这种感觉带至中低声区。唱歌时口型呈椭圆形,下巴、舌头和喉咙放松,重点是气息的控制。

四、 注重情感和赏识教学

唱歌是一种有丰富情感的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歌曲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音乐表现力,练习时体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一首新曲,教师先进行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然后引导幼师生熟悉歌词,领会歌曲的意境。组织幼师生分组学习、讨论不同情境的歌曲,如甜美的、愉快的、雄壮的、伤感的,训练学生体会不同曲调的情感。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直观体现歌曲演唱时的画面,让幼师生触景生情,体味歌曲风格和意境,始终以情感为主线,通过不同演唱方式,体验和领会作品的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赏识教学法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和谐人际关系产生的情感效应、移情效应,期望效应和激励效应为动力,通过教师的赏识,使其产生成功感,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具有培养目标多维性、人本性和学习动力情感的特点。同时,赏识教学是人性化教育的体现,亦是爱的教育。心理学认为,理解、赏识、尊重和爱等是人的根本需求和高级需求,因此,唱歌教学中采用赏识教学,可满足幼师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学生感知自己是优秀的,通过训练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唱歌成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师生唱歌的闪光点,如优美的嗓音、准确的音准、节奏感强等,并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提高对唱歌学习的信心,使其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处于满足、舒适状态,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唱歌教学是幼师生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亦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师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唱歌的自信心,在良好唱歌习惯中不断提高唱歌技巧和能力,并注重情感和赏识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实践中笔者发现,唱歌教学没有标准化模式可供参考,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结合幼师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幼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师生唱歌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康华.试论唱歌教学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07(22):72- 74.

[2]刘峡.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的素质培养[J].文艺争鸣,2011(3):169-171.

[3]王慧敏.如何培养学生唱歌的自信心[J].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2006(3-4): 85.

[4]张贵.论歌唱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理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大众文艺,2009(10):148-149.

[5]吴晓霞.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敲门砖[J].大舞台,2012(3):191.

[6]邱苏香,纪翔.歌唱气息的训练和运用[J].文化艺术研究,2010(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