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初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的点滴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初中生汉语阅读能力的点滴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学好汉语的关键是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汉语教学至关重要。在中学汉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浅谈阅读在汉语教学中重要性及其要求,并重点分析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阅读兴趣 自主感悟 朗读 品味 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68

阅读教学占用了汉语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掌握运用汉语的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作为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摸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如:在教《阿里山纪行》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播放田震铿锵激越的《高山青》,配上几张反映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拥有听觉的享受和视觉的美感,仿制置身于迷人的阿里山,一下子趣味盎然。接着引用“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话语,吊学生的胃口。接着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当假想的导游:“同学们,现在我准备带领大家动身游览风光如画的阿里山,请你先介绍我们今天的行程。”这一说法,立刻又让学生产生了兴致,积极迅速地完成了这一环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图文结合。对于游记类的文章,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理性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调动学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先让学生先粗读课文,捕捉喜欢的写景语段,并且谈谈它的特征,然后看图赏景,接着结合相应的语段品读、体会,并且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怎样用美的语言描绘美的景物。学生先看图再读文,赏心悦目,不觉陶醉其中。

层层推进,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紧密衔接、切实可行的“任务链”或“任务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为了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任务链”:①假想当导游,介绍今天的行程。②你捕捉到哪些喜欢的画面,能说说它的特征吗?③归纳移步换景的写法,并且联系学过的课文。④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体会出作者游览阿里山时的感情吗?⑤归纳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⑥实践当导游,运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样,学生在饶有兴味的完成一个个活动环节的同时,对文本内容有了一个从认知理解到体会感悟到情感触动的过程。

激感的共鸣。学生在用眼欣赏、用心体会、用语言赞美阿里山的美景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阿里山如画风光的赞美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实际上,这时,有许多学生都萌生了去阿里山一游的念头(这是后来看了学生的日记得知的)。看准火候,笔者又煽风旺火,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去台湾一睹阿里山的迷人风姿,看看拔地参天的神木?我们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的怀抱,动画《大海啊,故乡》演绎了台湾同胞的心声,学生的情感也在这一刹那达到了高潮,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效果好。

记得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汉语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确实,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已然会反过来促进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 在“自主感悟”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最喜欢课堂上学生在阅读课文后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的议论。“自主感悟”这一设计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机会。一般说来,学生有了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让学生在一个规定的时间读课文,并提出一些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思考题,他们一定会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尚不理解的一些东西。比如学生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有的同学说:“作者写这篇文章,他去过罗布泊吗?”这位同学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同学告诉他:“请你读课文170页内容。”。还有学生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笔者提出了如下思考题: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学生通过一番思考纷纷说出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不要把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味地寄托在别人身上,要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去争取才是可取的。”有的同学说“在对待亲情和金钱这个问题上,我们更应该珍惜亲情,要淡泊名利,那才是做人的道理。”有的同学说“我们要对于勒那样的弱者应该多付出点爱心、同情。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也就是说,在汉语课堂上,凡是全班交流的活动,都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你不离题即可。自由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撕开里、想象力,激发了创造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 以“朗读―品味―发现”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笔者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首先,在课堂上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再现作者的情感。就《乡愁》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音乐美。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增加了学生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的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创兴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并能用恰当的与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

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单是只是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要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课文的内容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提高了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总之,汉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简介:金明子,吉林省和龙市东城镇学校,吉林和龙 1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