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白背飞虱传播的一种水稻病毒病,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份水稻种植中为害严重,文章首先分析了广西都安县水稻黑条矮缩病情况,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都安县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73-1

0 前言

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由白背飞虱传播的一种水稻病毒病,近年来在我国多个省份水稻种植中为害严重,该病的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它是斐济病毒属的一种病毒,可通过稻飞虱侵染禾本科植物,如水稻、玉米、小麦以及禾本科杂草等。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水稻,可表现出多种症状,如稻株茎部矮缩、拔节困难、在茎部出现蜡白色条状突起、叶片卷曲、抽穗和孕穗困难,早期感染还可导致水稻死亡;同时,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稻株可作为病毒来源,使稻飞虱通过取食活动将病毒进一步的扩散,加之当前生产上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该病害对生产的为害极大。本文以广西都安县为例,就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进行探讨。

1 水稻黑条矮缩病情况

我县水稻生育期比较复杂,早稻、中稻、晚稻秧田和晚稻本田并存,有利于稻飞虱辗转危害和传毒。由于普遍受到“黑条矮缩病”侵袭,不同水稻品种受灾减产程度不一样,黑条矮缩病”导致水稻植株生长高矮不一致、不抽穗或抽穗不一致、颗粒不饱满、瘪谷多。

2 如何有效加强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

2.1 喷洒杀菌剂

要选好对路农药,科学配兑药液浓度和最佳用药量,例如可喷洒由盐酸吗啉胍与乙酸铜及助剂复配而成的杀菌剂。盐酸吗啉胍具有触杀内吸治疗作用,乙酸铜具有外部保护作用,二者复配后对水稻病害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该药喷施到植物叶面后,可通过气孔进入体内,通过抑制或破坏核酸和脂蛋白的形成,阻止病毒的复制过程,起到抗病毒的作用,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效果非常好。

2.2 加强监测,强化防治

要对防控工作实行分片包干制的方法,对县乡村农技人员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同时,要加强稻飞虱监测预警,凡是达到防治标准的田块,必须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有效的防治。此外,要采取多管齐下不断提高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效果。农户也必须要积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以提高水稻本身抗病虫能力(包括增施农家肥、增施PK肥、适时晒田等措施)。

2.3 加强宣传,强化培训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新发生的病毒病,农民对其缺乏认识。加强宣传和强化培训,对搞好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极其重要。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为害症状及防治技术。各地要大力开展对村级植保员、专业防治组织、水稻生产组织和种粮大户及农民的培训,普及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基本知识,提高防治意识和防治技术,确保水稻生产安全。

2.4 积极争取支持

各乡镇农技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宣传培训、监测防控等各项工作。政府部门要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防治中快速和高效的作用,实施统防统治,遏制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势头。同时,及时拔除病株:对发病秧田,要剔除病秧,移栽时适当增加本数,保证基本苗数;分蘖期间,加强田间巡查,及时拔除病株,就地踩入泥中深埋,然后从健康稻丛中掰蘖补苗,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早发,保证有效分蘖数。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秧田宜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统一防治稻飞虱,减少秧苗获毒机率。

2.5 加强指导,狠抓措施落实

晚稻秧苗期及移栽期防好稻飞虱是预防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按照“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策略,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广大植保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农民做好水稻“两迁”害虫及其他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要求晚稻秧苗移栽前和移栽后20天内各施药防治一次稻飞虱,防治药剂要长短结合,可选用吡蚜酮或噻嗪酮加毒死蜱等其他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 曹涤环.防治水稻矮缩病须从冬季做起[J].农药市场信息,2009,(22):123-126.

[2] 湖南水稻矮缩病发生警报[J].山东农药信息,2010,(06):114-117.

[3] 郑大宽.水稻矮缩病与矮缩病的区别及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07,(18):109-112.

[4] 水稻矮缩病防控进入关键期――切断毒链 治虱防矮[J].农药市场信息,2010,(12):134-136.

[5] 沈农林.江苏省农林厅要求:警惕水稻、玉米病毒病严重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09,(1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