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吹响城市转型发展“集结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吹响城市转型发展“集结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走“地下”资源的“掘出经济”到发展“地面”立体布局的“中国凉都”特色都市三产化综合经济,六盘水拒绝做“温水里的青蛙”,争做“蛋糕博弈”的智者,主动积极“转身”,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农业特色发展、服务业高端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吹响向“中国凉都”特色都市转型发展“集结号”。

依托煤 跳出煤 超越煤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大学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在沸腾的锅里,青蛙立即触电般的蹿了出去。然后又把它放在装满凉水的锅里,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到后来感觉热度难忍时,终因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出来;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而失去警惕,当它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没有能力从水里逃出来了。“青蛙效应”强调了一种“渐热式”的竞争环境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六盘水拒绝做“温水里的青蛙”,不要“危机中的舒适”。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大好时期未雨绸缪,“依托煤、跳出煤、超越煤”,成功塑造“凉都”城市品牌,果断做出由资源型城市向现代特色都市转型的“关键一转”。

“矿产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破解。六盘水一直和煤联系在一起,是因煤而兴的城市,煤炭资源刚刚进入大开发时期,按保有储量计算,至少还能开采上百年。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早调整早主动,晚调整就被动。”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说,过去六盘水以煤建市,现在以煤兴市,将来还要以煤强市。六盘水“不能光要煤,还要会用煤”。在下一步转型发展上,六盘水将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立足煤,重点加快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建设安全标准化矿井,做优做强煤炭产业;依托煤,延伸煤炭产业,重点推进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三体化,大力发展煤化工;超越煤,大力发展以煤矿成套装备、铸造加工、汽车零配件,重卡整车、风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跳出煤,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多项措施,避免矿产资源枯竭导致发展困境。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支持六盘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等。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关注层面。文件多处直接提到六盘水,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方面。对此,王晓光说,国发2号文件提到了六盘水多年来一直想办的事、想实施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文件的出台,为推动六盘水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对六盘水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六盘水看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提振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信息和决心。六盘水将会抓住政策机遇,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国发文件精神,力求抓早、抓快、抓出成效。

打“绿色牌” 走循环路

六盘水市打“绿色牌”走循环路,将“中国凉都”品牌外延引向深入。

“2012年六盘水市有煤矿306对,其中地方277对,国有集团公司29对。2012年度实现原煤产量7156万吨,是2002年原煤产量的9倍,2007年的3.2倍。今年预计原煤产量将突破8000万吨。”今年5月,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与煤炭产业高端论坛”上,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荣说道,以煤炭产业为依托,实现经济转型,促进跨越发展,要“广纳真知灼见,广聚科技资源,广交科技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和‘绿色煤炭’发展,不断增强六盘水的核心竞争力”。

六盘水市现有煤炭从业人员11.4万人。其中,煤炭管理部门专业人员436人;国有集团公司职工6.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18万人;地方煤炭企业职工5.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922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涉煤专业学生146人,煤矿企业委托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培养学生114人,加上当地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机构每年培训约14000名专业人员,为六盘水市培养了一大批煤炭专业人才。

加快“绿色煤炭”发展步伐,六盘水在推进煤矸石、矿井水、洗中煤、煤泥发电及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编制了《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支持煤炭、煤层气、煤化工等领域的技术攻关与新产品开发,设立了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证金制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煤矿整顿与煤矿机械化改造工作中,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煤矿矿井的技术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打造2个3000万吨级、5个1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

“用好煤”,就是要发展“绿色煤炭”,进一步做大“蛋糕”。六盘水按照“科技引领、循环发展”的思路,通过变“地下”为“地上”、变“黑色”为“绿色”、变资源为资金的方式,以园区为载体、工业为支撑,按照“立足煤、依托煤、跳出煤、超越煤”的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速推进以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为重点的“四个一体化”品牌建设。

按照多元化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六盘水对煤这一重要资源的挖掘也变得丰富多样:煤-电-焦-化-水泥建材、煤-电-化,煤-电-铝,煤-电-材、焦炉气混合动力汽车供气控制装置……

贵州黔桂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的是“煤-电-焦-化-水泥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焦化原煤入洗后,精煤用于炼焦,中泥煤作为发电燃料补充,炼焦产生的富余煤气替电产业点火用油,在机组正常运行时替代部分燃煤;发电产业的废水、废气作为焦化产业生产用水、用气,产生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作为水泥建材产业的添加剂。通过发展电力、煤焦化、水泥建材等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从单一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废弃物”向“资源”的转变,实现了减排增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单一的发电企业“变身”为集发电、煤焦化、水泥建材、贸易、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多元化循环经济型综合企业。

六盘水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将焦炉煤气作为汽车燃料已投入使用,加气站也建成投入运营;六盘水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利用水钢钢渣及电厂粉煤灰为原料建设年产180万方砌体的新型墙体材料项目,一期(年产45万方砌体)已建成投产;水矿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采用水煤浆气化工艺、低温甲醇洗工艺、低压甲醇合成、三塔精馏等目前国内先进工艺生产甲醇,年产甲醇30万吨、乙二醇30万吨、发电装机4×50MW、水泥480万吨,总投资100亿元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继在第十二届北京科博会“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获得“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称号后,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贵州六盘水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未见明显好转、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六盘水市逆风扬帆,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工业经济运行逆势而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至5月,六盘水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6.91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排名位居全省第3。

软硬兼施 做大蛋糕

一家外企在招聘面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应聘者把一盒蛋糕切成八份,分给八个人,但蛋糕盒里还必须留有一份。面对这样的怪题,有的应聘者绞尽脑汁也无法完成;而有的应聘者则认为这样的考题并不难,把切成的八份蛋糕先拿出七份分给七个人,剩下的一份连蛋糕盒一起分给第八个人。这就是著名的“蛋糕博弈”,也就是分配问题。

对于处于“蛋糕博弈”局面的人来说,无非就是两种选择:要么将现有的蛋糕分配得尽量公平;要么就是想办法将蛋糕“做大”,让每个人都能分到更多的蛋糕。

要“实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六盘水市320万群众都能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走城市转型发展道路,六盘水做出了选择:做大、做强经济后劲强、协调性良好的“大蛋糕”。

今年以来,六盘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5个100工程”规划,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建设10个产业园区、10个城市综合体、10个示范小城镇、1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10个重点旅游景区的“5个10工程”。以集聚的发展模式,打造更加科学的生产力布局,实现经济转型突破。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平山头、填沟壑,修大道、建高楼,六盘水“大干快上、你追我赶”的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作为六盘水市工业带动、统筹城乡、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行区和实验区,红桥新区以当地媒体盛赞的“红桥速度”,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高山与荒坡上“变”出一座不断崛起的新城:代表着城市发展水平和商贸繁荣度的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奥特莱斯购物中心;还有成为红桥新区城市地标性建筑的国际广场,在助力打造城市人文生态景观中起着不可小觑作用。

凤凰山城市综合体,总投资80亿元,开发规划面积8.13平方公里,囊括了政务办公、凉都大剧院、市民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与地方志馆等文化场馆和设施,成为六盘水提升特色都市文化内涵、人文特质的又一个“大动作”。

六枝特区郞岱镇,作为农业示范及农业观光的绿色产业型小城镇,投资1800万元的主干道夜郎大街让郎岱古城都市气息十足,公厕、垃圾处理、绿化、路灯等一应俱全。

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项目计划总投资11.3亿元,规划面积181.4平方公里,是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截至7月中旬,六盘水统筹城乡转型综合发展项目(凉都百车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完成投资4.9亿元,温泉大酒店主楼、会议中心、大众洗浴中心场平工作已完成,生态体育公园一期工程全面施工……

一批城市综合体正紧密锣鼓地施工,一批工业园区崛起,一批特色小城镇和高效农业示范园不断建成,一批景点脱颖而出。六盘水“硬件”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城镇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还是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都在给力六盘水市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在与“硬件”相对应的“软件”上,六盘水通过城市文明建设促进改革、促进发展、促进创新、促进转型、促进文明。

2012年7月,六盘水全面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的“五城联创”工作。通过“五城联创”,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各项城市功能的“软”提升,促进了六盘水向“中国凉都”特色都市转型升级。

“软硬兼施”,六盘水坚持“稳中求快”总基调,围绕“突出特色、做大总量、提速转型、增比进位”总目标,落实“好中求快、快中保好、又快又好、更快更好”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主基调、实施主战略,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做大“中国凉都”特色都市这个“大蛋糕”,为走活一盘“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好棋提前运筹帷幄。(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