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等7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等7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

2003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建军76周年纪念日。上午8点半,赊店酒业集团宾馆会议大厅布置得庄严肃穆,国旗熠熠生辉。由天马出版社出版、社旗县青年作者郭建刚编著的24万字的《走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集首发式在此隆重举行。

提起郭建刚,人们纷纷称颂他是"从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他1978年12月入伍后,自学新闻写作,先后在《报》、《战斗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100多篇,连续3年被团党委评为"优秀通讯员"。他攀着格子出军营,1981年,他回到了社旗。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历年来,他在国家级有关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6篇,获科技成果奖3次。

1999年,他担任了社旗县县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自那时起,他牵头成立了编委会,由他任主编,筹备出版《四十三军战友风采录》,书名定为《走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历时两年多,他冒酷暑战严寒,早起晚寝,先后采访了165位战友的模范事迹,写下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经他及其他几位编委们日以继夜、殚精竭虑的辛勤工作,几易其稿,终得出版。

郭建刚付出的是汗水,赢得的是荣誉。2002年,他荣获县"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面对种种荣誉,郭建刚从不陶醉,在宣传战线上仍努力践行着"三个代表",发扬着军人的光荣传统,不懈地奋斗着。

篆刻催我奋进

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各有所好。我从青年时代起,就迷上了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已坚持20余年,苦学不辍,乐此不疲。天道酬勤,如今,终于有了收获。

刻印,苦中求乐。我学篆刻艺术,缘于一次市里举办的书法篆刻培训班。启蒙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篆刻艺术的神奇与美妙,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暗下决心,专攻篆刻。学印之初,缺少专业书籍和工具、印石,我就省吃俭用 ,设法购买。为了节约材料,增加锻炼机会,每一块印石,我都刻了磨、磨了刻,直到刻成薄片无法下手方才罢休。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三九隆冬,我每天刻印不止,反复临习。手指磨出了血泡也全然不顾,现已结出了厚厚的茧子。刻印虽然又苦又累,但苦中有乐,累中有甜。每当自己的篆刻作品被报刊采用,或在书画篆刻展览中获奖时,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毕竟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是对自己辛勤努力的一种回报吧。

篆刻,篆出舒畅心情,刻出快乐人生。只有深入其中、亲身经历的人,才能品尝到无限的乐趣。篆刻伴我生活,篆刻催我奋进,篆刻是我永恒的追求。

十成稿子七成采

我初搞新闻报道时,抱着"万箭齐发,必有一中"的侥幸心理,只注意埋头苦写,忽视科学的采访态度和方法,到基层采访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常常是采访小半天,关门写两天。结果,稿子写了不少,送到报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评论说: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

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搞颠倒了。于是,我改变过去轻采重写的毛病,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上,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样,脑子里有了"货",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如《马素花的"半个儿子"》这篇报道,我在写作时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而采访却花了足足三天的时间。稿子投出后,先后被《黄河民兵》、《河南农村报》、《人口时报》、《周口日报》等采用。回顾自己写新闻报道的实践,我体会最深的是:采访是写作的成功之母,十成稿子七成在于采访。只有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材料,写作时才能顺笔成章,一气呵成,否则,不是"难产",便是发育不全。

夏邑县审计局注重培养“笔杆子”

近几年来,夏邑县审计局把培养"笔杆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千方百计为"笔杆子"提供写作创作条件,局里为他们购买了10多部电脑,信封、邮票等费用全部解决。同时定期不定期聘请新闻、文学方面的行家到该局为大家传技,让"笔杆子"参加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新闻、文学培训班,让他们与编辑、记者广交朋友,了解稿件编发程序。

去年以来,该局已在各级新闻、文学等媒体和刊物上发表作品100多篇幅。

甘为新闻献毕生

由于家境贫寒,刘淑萍初中毕业,就当了一名"计划外"的民办教师。那时,她只有16岁。花朵一样年龄的她工作得踏实认真,班里的学生没有一个掉队的,老师和家长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小好老师"。

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上,她时刻被广大教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于是她有了想歌颂他们的冲动。可她文化基础太薄弱,心中纵是有万语千言,下笔时也还是不知所措。她没有选择退缩,她报名参加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又自费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新闻与写作》等报纸杂志,微薄的工资全用在了订阅报刊和学习上。"付出总有回报",她的作品《教师的贴心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因为有了它》发表在《河南日报》"党的生活"栏目,并被评为三等奖;《发人深思的问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后被河南新华社《领导与决策》转载;《香港邓氏同胞情系家乡教育》、《赤子情》、《查险送温心连心》等稿件连续在省市党报上发表。

1996年,勤奋笔耕的刘淑萍因成绩显著,由"计划外教师"被国家按科技闲散人员转为国家干部,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正式教师。后被调到邓州市夏集乡中心学校负责宣传、信息及妇女工作。为了调动全乡教师的业余写稿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新闻写作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通讯队伍,她为写稿积极的教师订阅《新闻爱好者》(共70份),并组织他们每月集中学习一次,交1~2篇有价值的新闻稿件。她所负责的新闻宣传工作年年被省、市教体局评为先进。

如今的她,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就骑上摩托车到下边学校了解情况,搞采访写信息,努力实践她那句"认准的路就要永远走下去,为教育新闻事业愿献出自己的毕生"的诺言。

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是编辑的第一视点。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标题来"取悦"编辑,才能引起编辑对整篇文章的注意。标题精巧新颖,文章顺理成章,编辑见了爱不释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

另外,注意对稿件的"包装"。也就是在誊写稿件时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观大方。经过精心包装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迹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个大花脸,让编辑一边看一边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

“热心”与“痴心”

当通讯员要有"热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新闻爱好者,时常忙于教学、批改作业等。但无论怎样忙,我总是忙中偷闲。工作闲暇、茶余饭后,别人或学习"54号文件"或争战楚河汉界,而我却总是贯注全身精力或爬格子或挎上相机"聚焦"世间万象。这样对新闻报道的感情与日俱增,兴趣盎然,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激情日益高涨。

当通讯员要有"痴心"。基层通讯员一没权,二没钱,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我时常把自己看作一个"清苦女人",职务上不与别人比高低,工作上不与别人论短长,待遇上不与别人争薄厚,工作起来如痴如醉,常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乐此不疲,最终获得丰厚的回报。去年,在省、市级报刊上发稿百余篇,被评为"市百名优秀新闻工作者"。

只有多写才会写

著名作家巴金对如何学习写作的问题,说过这样的话:"写吧,只有多写,你才会写。"这不仅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写作的"诀窍"之一。多写就是多练习、多实践、勤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努力,才能逐渐会写、写得好。举世闻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中写了160多篇童话和故事,但其著名的传世之作也就是《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等为数不多的几篇。应该说,这少数名篇正是他不断地写,写了100多篇中产生的,而不大可能仅写了这几篇就能都成为名篇。

对初学写作者,笔者主张最好从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开始。因为日记取材广泛、形式自由。但写日记贵在坚持,只有天天写,不断地写,日积月累,才会受益匪浅。

不仅要多写,也要多读,这是相辅相成的。多读,是为多写打基础、做准备。写作之根虽苦,但写作之果却甜。所以,凡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都应牢记:"写吧,只有多写,你才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