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想象不能天马行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想象不能天马行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音乐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它受到音乐音响制约、必须有“理解向导”的指引、有自己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音乐想象;认知规律;理解向导;音响;制约

音乐想象是音乐学习,特别是音乐创造不可或缺的,但是,如何正确认识音乐想象,需要我们认真探究。

一、音乐想象的特点

想象,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思维的精灵,它是人(唯有人)才有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伟大的哲学家对它给与高度的赞誉。马克思这样称赞想象“它成了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康德则说“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毫无疑问,想象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潜能。而一切的艺术形式之中,都有想象的成分存在,都离不开想象。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音乐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如:绘画、造型、雕塑等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即它不是借助有形的材料来表达其内涵,它是一门听觉艺术,是看不到摸不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却最能直接感染人的心灵的东西,也是任何文字语言说无法描绘的艺术,然而一旦想象介入音乐体验过程,那么一系列概括性音乐表情则将闪现出文学性的抒情内容。因此更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也需要借助想象来欣赏。所以,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是音乐创作最基本的心理方式,而作为音乐创作接受环节的音乐鉴赏,无论从进一步体验音乐情感表现的生活内涵方面,还是从领会描绘性的音乐形象,也都必须充分调动鉴赏主体想象与联想这一心理因素才能获得。

音乐想象是多种艺术想象的一种,它所采用的材料以精神内容为主。但是,音乐想象的分析和综合并不是停留在表象材料之中,而是有一个转换和创造的过程。音乐家首先创造出听觉表象,然后听众再对这些听觉表象进行分析和综合,做进一步的想象。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差异性的显著特点。其一,因为引发音乐想象的载体――流动的旋律不能展现出具体的事物形象,多数作曲家创作时的意愿、构思不为后人所知,所以欣赏时听众的想象心理可以任意驰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思维的灵活性去领略音乐的美感;其二,关于音乐的想象虽然是自由的,可以想象出与音乐有着某种关联的、各种各样的物象,但是这些想象到的内容无不与听者的情感体验有关。通过情感体验的中介,听众进入到乐曲所承载的形象和意境的想象之中。音乐塑造音乐形象只能通过声音刺激人们听觉器官去接受这些音响时,那些生动的现实内容和自然景象就不可能想欣赏一部分文学作品那样清晰映在我们脑海中;其三,音乐想象的差异性是指不同听众在聆听同一乐曲时所想象的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音乐表现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每个欣赏者的生活阅历、性格、爱好、情感体验不同而造成的。

我们必须清楚,任何作品都是作曲家把自己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然而由于音乐自身表现手法的局限性,无论作曲家运用音乐自身的何种手段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描绘,也无论作曲家对客观世界描绘的有多么生动形象、独具匠心,它显示给我们仍是一种声音形象,必须领先审美主体想象与联想作为感情体验的前提,从而才能深刻理解音乐形象,体验音乐情感表现的生活内涵,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曲家所反映的音乐内容,与作曲家把内心体验转化为音响时的想象力及创作意图大致相同。因此,音乐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它受到音乐音响制约,必须有“理解向导”的指引、有自己的认知规律。

二、音乐想象的制约因素

1.音乐想象要以音乐音响为依据

我们都知道音乐具有非语义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带来的是音乐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和“多解性”。即不同的欣赏者在聆听同一首乐曲时,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的联想与想象。举例来说,同样是听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从中听出的是充满幻想的,沉思的、宁静的月光形象,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却听出音乐中“悲剧性”的形象,听出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哀伤。所以,聆听音乐所产生的想象绝对不存在“标准答案”,这就是强调要尊重欣赏主体的感受的原因。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人类联觉的心理活动机制,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确定性”和“共同性”,音乐虽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但其理解也同样存在“确定性”与“共同性”,否则音乐就不可能成为一种“语言”。例如,在听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时,都能听出哀伤、沉重、压抑的感觉,听众联想到的即使不一定是“葬礼”的场景,但内心体验不会偏离太远,更不会相反。因此,我们进行音乐想象时,不能脱离联觉规律的制约。

我们的音乐想象要以音乐音响为依据,并符合联觉规律。学习者倾听音乐,要尽可能完整地捕捉音乐音响的各种有意义的特征,让听觉感受在联觉规律作用下自然地引起对表现对象的联想与想象。

2.音乐想象要接受“理解向导”的指引

我们所说的“理解向导”,就是指在确定音乐表现对象中起定向作用的标题、文字说明以及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时代特征、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等,它是使音乐理解具有“确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如果有“理解向导”的引导,我们对音乐的表现对象就会更加明确。如《野蜂飞舞》:一方面是快速出现的音符、半音级进的连贯性,以及向一个方向的“冲力”与野蜂的飞行运动状态之间构成联觉对应;另一方面是其发音速度与半音级的紧张度,与人们关于野蜂凶悍威猛的体验发生联觉对应,这几种因素组合在一起,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快捷厉害的飞行物,再加上音乐曲目的标题《野蜂飞舞》这个“理解向导”的指引,音乐形象就非常地明确而清晰了。

“理解向导”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就音乐作品本身而言,它是有一个基本意义的范围,这是作品的客观存在,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都必然受到原作品艺术形象的制约,特别是象“标题音乐”或有歌词、文字说明及其它非音乐因素所伴随的作品,都有比较明确的表现对象。另外,了解作者生平、所处时代、创作背景等非音乐知识,也可为联想与想象提供精神背景,欣赏者从音乐作品获得的理解感悟也会更深刻。

3.音乐想象有自己的认知规律

音乐想象力是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欣赏材料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点地学习,逐渐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地建构起自己的鉴赏能力,这应当是一个不变的学习规律。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循序渐进的梯度是符合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因此也是不能随随便便打破的。下面我们仍以《梁祝》为例来说这个问题。《梁祝》的表现对象有一定的感情领域的(全曲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很大)、有一定的视觉领域的(春景的描绘;梁山伯、祝英台人物形象的塑造;草桥结拜、楼台会、逼婚抗婚、投坟化蝶等场景的转换)还有一定的思想领域的(激烈的戏剧冲突、对爱情的歌颂、反封建的主题等),把它作为我们声乐学习的材料,这对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级训练。我们在鉴赏学习中,以此为材料展开合理的音乐想象,并以此来表达各自的感受与见解,是非常有成效的。

我们来分析这个框架,从横向来看,它连接了音乐鉴赏能力的诸要素,如: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感知辨别能力、对音乐特征的捕捉能力、对音乐稳定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体验作品情感内涵的能力、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再认识能力、综合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评价能力等等,诸多能力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能力结构的内部秩序,我们都只能在这个秩序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由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培养音乐想象力,应在符合音乐学习认知规律前提下进行,全面了解各种能力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总而言之,接受以上的三个约束对培养音乐想象力、鼓励学习者对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可以产生积极意义,而不是相反。

参考文献:

[1]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张放.《音乐欣赏条件论》.四川音乐学院

[3]《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3期、第5期.《中国音乐教

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