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引进外资中“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引进外资中“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参照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引进外资中“以市场技术”政策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引进外资中“以市场换技术”的背景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引进外资中“以市场换技术”进行论证,分析该政策的历史必然性,说明该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足以质疑该政策的积极影响,并让我们知道,在我国目前技术发展窘境中我国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战略去发展技术而非追逐眼前的利润。

关键词: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自主创新

一、“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目的及背景

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开始“以市场换技术”作为引进外资促进我国经济、技术提升的外资政策。市场换技术是指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利用本国的市场潜力和政策优惠吸引国外投资,以便带动本国企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可见,通过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并借助其溢出效应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发展,是市场换技术策略的主要意图。这一意图能否实现,取决于跨国公司是否愿意转移先进技术以及本国企业对转移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提出,一方面是基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低下,又缺乏引进技术所需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处于成熟甚至过时状态的技术需要寻找新的投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需求层次,正好提供了这种投资机会。这样,双方用各自的所长,换回自己所需,交易便有可能发生。由于技术知识包含大量的缄默知识,而且存在于组织过程中,所以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转移的有效性也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

二、“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评析

1.“以市场换技术”的经济学分析

(1)以市场换技术的经济条件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外国投资者在技术上拥有领先的地位,资金、技术都不是非常稀缺的要素,反而市场是他们的稀缺资源;我国则是缺乏资金和技术而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市场,并且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我国实行“以市场换技术”而外国投资者“以技术换市场”,各取所需,这就是外资之所以愿意以技术换市场的原因。

但是,“市场”和“技术”并不像自然要素那样没有多大的变动,当我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技术后,“技术”的稀缺性不再明显时就会出现要求提高“以市场换技术”中“市场”的定价,这也就是现在的技术没有以前稀缺时要求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原因,甚至于以后我国转变为“技术”丰裕的国家时将不再实现“以市场换技术”策略。

(2)以“市场”换到怎样的“技术”

根据Raymond Vernon(雷蒙德·维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国际投资的产品可以分为创新、成熟

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如下图:

在产品的创新阶段,由于各国经济实力上存在差距,使得各国的创新机会不均等;所以,新的产品和技术往往从这些国家中形成,而发展中国家往往要等到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才有能力生产,而这时生产产品的技术已经属于现对落后的技术,发达国家已经在重新研发新的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在此基础上对技术进行的革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简言之,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从“以市场换技术”获得的基本上是已经在发达国家相对落后的技术,而无法引进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外商投资者是在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开拓我国的市场而不是为了转移他们的先进技术,这决定了我国以“市场”换“技术”换不到高新技术或核心技术。

(3)改变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可能性

尽管通过上面的分析知道我们无法得到国际先进或核心的技术,但技术的进步是靠积累而不是通过引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进适合我国发展的技术,是我国积累技术资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

John J.Dunning(约翰·J.邓宁)把与国际投资有关的各种理论包括区位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内部化理论等综合起来并将其理论系统化、动态化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理论认为,只有当企业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企业才有进行国际投资。而投资的目的过则是东道国的因素,其中区位优势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投资环境和东道国政策等因素。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在外资投资环境中我国投资环境不断完善。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投资商的首选目标国。外资政策是区位因素的一个内容,真正吸引外资的是我国的整体环境和配套设施。所以,我国在外贸政策上可以做一些合理的调整而不至于对吸引外资 造成大的冲击。也可以说,我国对外资的谈判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2.以“市场换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市场换技术政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该政策失效主要可归纳为下面几方面问题。

(1)我国企业重硬件轻软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技术项目和总支出比日本和韩国的总和还要多,但用于消化和吸收的费用比列小,尽管今年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有较大的增加但还是远小于日韩企业。由于在消化吸收技术上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造成引进一批后但技术再有革新时又处于落后的地位。并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中,对外资技术造成严重的依赖。

(2)没有换到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技术水平虽然总体上在提高,但从技术层次上看,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并没有转移到中国。在汽车、手机等行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水平虽然很先进,但关键零部件基本不在中国生产,核心技术被跨国公司牢牢控制,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产品也采用外资品牌。

(3)拉大了内外资企业的综合能力差距

相对于内资企业,跨国公司不仅在技术、资金、管理、规模、品牌、销售网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还获得了中国政府在税收、土地出让等方面提供的各种政策优惠,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更加拉大了内外资企业的实力差距,使跨国公司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在要素市场上,中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随着外资的大规模进入,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被吸引到外资企业,内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流失和短缺,在人才市场处于劣势。在土地市场上,许多地方为吸引外资,对外资用地提供十分低廉的价格,内资企业在土地市场上却很难享受同样待遇。在资金市场上,不少金融机构将外资企业作为“优质客户”,优先提供贷款,对内资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却很冷淡。过大的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也造成本地企业向外资企业学习的能力不足,不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而且竞争实力的悬殊,还可能使本地企业在竞争中受挫,以至于被逐出市场,发生挤出效应,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不公平的竞争地位。

(4)相关政策不完善

技术的先进程度难以考核,引进技术后的配套措施实施不利;缺乏相应的制度确保其消化吸收;没有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些地方政府给予外商的支持政策过于优惠。为了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外资企业不愿将先进的技术向别国扩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换技术”的效果,但是引进的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必须与国情和实际生产能力相符合。在精密仪器、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能够换得我国缺少的即使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也将对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外方的技术封锁和配套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固然是以市场换技术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5)我国企业战略的失误

企业短浅地追逐当前的利润,不注重吸收学习和技术的提升,缺乏长远的企业战略。目前,我国企业趋利性严重,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战略。当企业可以通过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工作获利时就不重视创新和技术学习;只有不再具备价格优势,生产经营难以维系时,企业才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此次的金融危机导致的依靠出口订单,在珠三角地区以拥有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的近6万家企业倒闭可知,但技术水平低下,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力的企业是不可能经受住考验的,这其中有多方的因素,但企业短浅的逐利行为是其中重要一个。

三、结论及启示

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自身的科学发展战略,而“以市场换技术”策略是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的一部分,这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而如何更好地即开放又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则是该政策的一部分内容而非全部;同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全是政策之过。企业作为政策实施过程中最大的主体,其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对于企业在竞争中失利,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和长远的战略,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企业竞争力之一,可以很好让企业的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在企业的管理制度、战略决策等诸多方面也是决定企业前途的因素。因此“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作用也并非单纯地引进技术而不存在其他的正效应。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换技术”不过是中国提高整体科技水平的一个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在对引进的技术也要注重消化吸收,不断提高自主研发的实力,这样才不会背离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收效不如预期除了由于策略本身的缺陷,还有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缺乏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以及相当部分的中国内资企业本末倒置满足于取得的眼前利益有关。该策略应根据变化的世界经济形势做出调整,同时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防止市场的过度让渡,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自主研发、为研发机构的设立和研发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

最后,在技术发展方面我们要经历三个阶段:(1)市场开放,跨国公司市场规模扩大,本土企业市场规模萎缩,利润相应下降。(2)模仿,跨国公司有正的溢出效应,显著改进本土企业生产效率。(3)自主创新,本土企业完成知识积累,以自主创新与之竞争,市场规模扩大,同时利润增加。但发展技术并非一日之功,技术是需要积累的,不能一味追求跨越式进步;同样,技术的进步也不能单纯依靠外力。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技术的经验可知,目前我国正处于模仿阶段,我们只有尽量地缩短模仿阶段所需的时间才能在技术发展上有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2]赵增耀:市场换技术的意图、可行性及其局限[J].学术月刊,2007(03).

[3]马述忠 廖 红: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4]谢晓隽:“市场换技术”策略评述[J].商场现代化,2006(30).

[5]毛蕴诗: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0).

[6]王志乐: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