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岗位制大课管理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岗位制大课管理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的大面积扩招以及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全校性公共课(大课)的运行及管理面临许多现实困境。流程再造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文章介绍国防科技大学以流程再造理论为依据,探索大课岗位制管理的改革实践过程,指出基于岗位制的大课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课程管理模式,丰富了高校课程管理理论,也为其他类型课程的管理提供了现实依据。

关键词:课程管理;流程再造;岗位制

1 我国高校课程管理的现状

课程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课程进行的管理,它涵盖课程生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管理等诸多方面,即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课程的生成、实施及评价整个过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管理的过程,在总的指向上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管理”特征显著,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等学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高校课程管理的自也逐渐加大。我国高校课程由高度集权的统一管理模式逐渐发展到由高校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教研室成为高校教学基层组织,而由授课面较广的基础课程,或者同属一个学科方向、内容体系紧密相关的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组逐渐成为课程管理的现实载体。

高校的课程组一般由5~10人组成,主要负责课程建设规划制定、教材建设、教学文件规范、教研活动组织、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改革推进、青年教师培养等一系列课程活动。课程管理通常采用组长“包办制”模式,即由课程组长全面管控课程生成、实施及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负责各个教学班、组内授课教员以及全程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事务,而其他任课教师通常只负责每个教学班的教学工作。这种扁平式的管理模式直接、具体、效率高,在小规模的课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高校大课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和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等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大课)的特点日益突出,大课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授课面积庞大,课程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明显增多,全局性和日常性的管理协调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大课管理面临许多现实困境。

2.1 大课特点突出,管理缺乏针对性管理机制

大课管理具有“活动多,人员多”的特点,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每学期上课的学生近2000人(近30个教学班),课程组教师达20余人,加上分级教学改革实践、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课程转型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等教研活动贯穿课程运行的始终,课程管理难度不言而喻。现有的课程组长采用“1对n”的粗放管理模式,由课程组长一人全面管控各个环节,使得课程负责人常常疲于奔命,且难免力不从心,大课管理模式滞后,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所带来的弊端日趋明显,不利于课程建设的全面开展,不能有效推动课程改革的常态化及成果转化的可持续性。

2.2 课程组教师独立性强,大课管理缺乏凝聚手段

从国内外高教研究来看,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对他人依赖程度低,而且现有的课程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机会,教师只关心小班利益,缺乏全局观念和竞争意识,大规模课程管理缺乏凝聚手段,甚至出现了“课程建设和规划是领导的事,与己无关”“靠着大树好乘凉”的惰性思想,极易形成狭隘的个性课程观念,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及团队文化的建设。

2.3 大课管理目标明确,但目标指导性不强

大课管理目标明确,即要提高课程管理效率和水平,以保证大规模课程组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全校公共基础课程质量及通识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虽然有显示度高的方面,如精品课程、大课改革创新理论成果等,但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检验。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大学教育也是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做准备,具有滞后性和模糊性,大课管理成果显现具有迟效性,因此短期内显示度较差,这就削弱了目标的指导、控制与激励功能,增加了建设管理难度。

2.4 大课管理可借鉴的经验少

自20世纪初课程理论诞生以来,欧美对于课程管理问题只是在课程评价中有所涉及,没有专门的系统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学者对于课程管理研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学校管理上,广度与深度都不够。事实上,大课的形成主要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国外没有大课的管理研究及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虽然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课程管理问题,并指出课程管理理论与课程设计理论一样,都是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然没有重视课程管理中大课的特殊性,国内外针对大课管理的研究及实践也几乎是空白。

3 基于流程再造理念的岗位制大课管理实践

面临大课管理的种种现实困境,加强课程管理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探索高效可行的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大课程管理模式,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大课管理模式和方法,是高等学校目前和今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丰富和补充。

3.1 高校课程管理流程再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管理理论及模式在企业和商业组织的成功应用,一批先进的管理理念被用于教育管理,其中包括流程再造管理。流程再造是由Hammer和Chapy于199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在速度、质量、成本和服务等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进展。流程再造的关键点在于:(1)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流程再造的核心和考核的准则。(2)强调打破部门界限,以流程为工作单位,将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设计和整合,重新构建工作及组织结构。(3)流程改进后绩效有明显提高,通过对原有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革和整合,简化工作程序、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4)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是流程改造的重要手段,这能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获取和使用信息,使流程中的信息流及物流迅速地传达到目标客户。教育领域的流程再造就是运用企业流程再造的基本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对教育管理进行流程分析和再造。

3.2 基于流程再造理念的岗位制大课管理改革实践

近年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以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以下简称“大基”)为依托,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着力提高“大基”课程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促其呈现出“有秩序、有活力、敢创新、出精品”的良性发展局面,同时注重培养课程组“创先争优”的教学氛围,树立“人人讲贡献”“课程以我为荣”的团队文化;为教员提供创新管理平台,打造“人人能管、人人擅管”的教学队伍,促进课程与老师的共同进步。在实践中,团队运用管理流程再造的理念,重新反思和审视整个大课管理过程,梳理课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设计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方案,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课管理创新模式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流程梳理。

首先对课程管理进行需求分析。我们采用走访、座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和征集广大师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准备、师资配置、课程实施、交流共建、人员培训、学生需求等方面的诉求和建议;然后结合“大基”课程的特点和以往课程管理经验,对课程内容规划、教学文件准备、教材建设、精品课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分级教学实施、课程竞赛组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学问题研讨、教学改革推进、改革成果推广、教师培训等每一项具体工作进行认真的清理和分析,形成一系列课程管理流程;最后建立信息统计模型,分析各流程的问题和困难,明确各流程工作的雨点。

2)流程分析再造。

以全面为前提,以效率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在对课程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工作思路,简化、优化工作流程,将简化、优化后的工作流程合理划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模块,形成新的课程管理流程,并通过研究确定哪些是核心流程,哪些是一般流程;分析每一个流程所需的资源配置类型各流程的管理控制点以及各流程之间的衔接方法。可采用软件模拟仿真的方式,对课程生成,实施到评价的整个课程管理过程中各流程实施情况进行模拟仿真。

3)岗位设计。

在进行课程管理流程分析和再造之后,按照“统一目标、分工协作、权责一致”的原则,根据流程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权、工作范围和质量标准,并根据实践经验,为各流程编写实施建议和注意事项。例如,“大基”课程组在梳理课程管理流程后设有“课程运行监督”“教材建设”“教学研讨组织”“教学案例建设”“分级考试组织”“课程竞赛组织”“期中(末)考试组织”“试卷评分及归档”“授课质量调查”“课程网站维护”等10多个管理岗位,并针对每个岗位编写了“岗位实施指南”,明确了各岗位的主要任务、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实施建议及注意事项,为上岗教师提供实质性指导,同时鼓励上岗者发挥个性特点。

4)岗位制实施。

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教学研讨、宣讲等活动,更新教师教育、管理观念,使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并乐于参与课程管理;采用“定岗不定人”的原则、轮流和自愿上岗卡H结合的“全员管理”方法,逐步吸纳主讲教师进入课程管理队伍;对在岗时间、工作量、管理质最等因素进行研究和适度量化,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和激励手段。在鼓励先进的同时,使教师切实感受到参与课程管理和促进个人发展的一致性,吸引更多的教师发挥各自的管理才能,实践各自的创新管理理念,为课程发展做贡献;总结本轮实践经验,丰富完善“岗位实施指南”,为下一届岗位制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指导。

5)评估与总结。

学校在大课实施过程中实践岗位制,并在实践中及时分析、评估已有的方案,不断总结出适合普通高校大课管理的组织模式、实施办法和管理规范,逐步完善基于岗位制的大课管理模式,形成可继承推广的成果。

4 结语

通过两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国防科技大学的岗位制大课管理模式已经基本确立,“大基”课程在先进的管理模式及课程组老师共同努力下,也先后获得了校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荣誉和支持。基于岗位制的大课管理模式丰富了高校课程管理理论,同时也为探索适合其他大课及专业课的管理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然而,该模式目前还处于粗放式、简单化的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全方位研究相关理论,最终建立长效的管理规范和激励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

[1]潘维真.高校课程管理改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评论,2008(3):90-92.

[2]陈晓林.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2-74.

[3]黄连金,黄小玲。浅谈高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6):63-64

[4]孙荣,陈莹.高校行政流程再造:内涵、路径与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30-35.

[5]刘国买,许德仰.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再造与组织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8(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