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高校扩招后,学生数增加、辅导员队伍扩大,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对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职业化建设及职业倦怠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责 职业化建设 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担负着学生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以后,在校学生数量翻了几倍,辅导员队伍也随之壮大。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个体间的差异、辅导员队伍的扩大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些都给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1.辅导员的地位仍有差距

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支特殊而重要的队伍,具有教育与管理的双重作用。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最直接的实施者,是对大学生进行非专业能力培养和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主导教师。

国家近几年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下发了16号文件,制定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展了专业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给予了较高的定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凸显,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也给予了重新审视,但是与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把辅导员放在学生教育、管理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者的位置,仍存在把辅导员看作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服务者,即“事务辅导员”的现象,忽略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从而导致辅导员的职责不明确、淡化,权力缺失,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正确认识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

2.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创建高校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在高校中已成长为一支综合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奉献精神的队伍,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工作的对象、环境、社会期望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学生成才、高校的发展及辅导员自身的需要来看,都迫切需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需要辅导员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专职化、专业化及高学历化趋势,整体素质逐步提高,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真正的职业化仍任重道远。

(1)明确辅导员职责。职责的不明确导致工作目标的不明确,辅导员工作失去了重心。高校一些职能部门存在学生管理职能弱化的现象,把一些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部推给辅导员,辅导员成了“代职者”,承担了过多的行政职责,占去了辅导员较多的时间。而用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间的减少,使得辅导员要做好这一辅导员的中心工作,就要支出较多的休息时间,这就影响了辅导员工作效率,增加了辅导员工作压力。

(2)明确辅导员职称评聘。在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把辅导员的职称评聘给予明确的规定,制定合理的职称系列和评聘标准,从而保障辅导员工作的发展方向,促进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才会有具体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试想辅导员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是模糊的,如何去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3)明确辅导员管理机制。理顺辅导员的工作层级的领导关系,避免多头领导、多头管理,增加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保障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不受影响。要加强制度规范,如选聘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培训学习制度、工作流动制度、干部选拔制度等,使辅导员职业化有长效机制保障。

3.重视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职业倦怠的三个特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表现出来,如对学生缺乏耐心、工作方法单一、自我否定、归属感缺失等,是辅导员在长期连续的工作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的、学校的及辅导员自身的,必须引起学校、辅导员及学生的重视。

(1)减缓辅导员工作负荷。辅导员工作负荷包括工作压力、工作方法、工作量、工作成绩及待遇等方面,是辅导员工作的综合反应。2006年9月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实际工作中每位辅导员所带学生数多在300人以上。辅导员主要是开展育人的工作,要用大量时间与学生交流,工作中可能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社会学、就业、职业规划、经济、法律、计算机、时政等,辅导员不是全能的,这就要求辅导员花时间去学习、积累,工作压力自然就增加了。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活跃的群体,其思想、个性、情感、心理等不同,工作对象改变,就要全新思考、对待。高校学生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辅导员心理压力在增加,同时对工作成绩的认同感降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对此又很敏感,辅导员要时常去引导学生,做学生的工作。相对于工作量,辅导员待遇处于偏低水平,而辅导员由于年轻化,自身的消费需求也在增加,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时间去化解自己的压力。无形中,辅导员成了工作的多面手,工作负荷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承受能力。

(2)增加辅导员智力支持。智力支持包括领导支持、同事理解、职能部门工作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参与等。要使学生德育工作取得实效、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实现,辅导员工作是不可替代的,高校要从多方面对辅导员提供智力支持。校领导要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给辅导员以合理定位,理解辅导员工作等。同事间也要增强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时间、“任课”时间更长,成绩产出周期长。与学生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要明确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责,减少摊派给辅导员的行政事务。心理咨询机构在辅助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同时,要适当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必要的心理输导,化解他们的压力。

辅导员要提高价值取向。学生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辅导员的人力资源,也是辅导员的“软实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熟悉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是他们的职业生涯、成长成才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学生的一个笑容、取得一点成绩都是辅导员的财富。辅导员要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工作的意义、乐趣,分享学生成长的快乐,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在工作中学到的知识、积累的能力都是无形的,要认识到思政工作是集专业与管理于一体的应用性学科,从事此项工作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素质,与21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相吻合,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还是高校、社会各项事业的人才库、干部库。

总之,要使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必须重视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给辅导员工作以合理的定位,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为辅导员的发展铺好路,提供良好的工作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展望.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5,12:66.

[2]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