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将建筑变成小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将建筑变成小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9位作者完成9篇小说,对象是这个大兴土木的年代种下的9幢建筑。如果反响良好,会组织参观这些建筑的旅游活动。“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作为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特别项目,策展人欧宁称它为“奥德赛旅游套餐”。

它的重点不是将一群人忽悠出去玩,而是试图将文学与建筑配对,让文学通过双年展这种形式进入更多人视野,同样也是让建筑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让普通人体验到建筑本身。最近十年的中国,像金阁寺、巴黎圣母院那样的建筑还来不及沉淀,自然也难以留下《金阁寺》或者《巴黎圣母院》那样的文学。

欧宁期待他邀请的9位作家像写导游手册一般,留下这一段飞速发展的瞬间,用文学来展示中国十年造城运动的某些成果――那些当红建筑师的大手笔、小制作。

建筑师在美国是造房子,只有在中国是做建筑

欧宁在上海曾经发现过一个屠宰场,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圆形的空间,为方便把牛牵到屠宰台去,通道建起很高的隔板。这个屠宰场很适合发展成为文学项目,但是建筑师和建筑本身也不具备当代性。

作为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特别项目,“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最重要的任务是将过去十年内最活跃的建筑师囊括进去。这样才能像欧宁所说“带领人们亲历现场: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时刻,一些无法定义的建筑实验,一种有待剖析的流行现象”。

十年的种房狂潮帮助制造了一批明星般的建筑师,国内的、国外的。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一个时期像最近十年,有那么多机会、金钱,空出那么土地让建筑师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筑师李虎说在美国是造房子,只有在中国,建筑师是在做建筑。

作为建筑师,李虎想通过建筑来探讨一种新的城市开发模式。最近十年的房地产开发几乎是场圈地运动――将开阔地分割成封闭的社区,人们看到最多的是围墙和保安,缺乏阶层沟通的公共空间,社区分隔造成了最直观的区别:富人和穷人。

入选“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项目的浮塔是打破隔绝的一次尝试,它的设计者正是史蒂文-霍尔和李虎。这座横倒的摩天楼,离地15米漂浮在空中。15米之下空出6万平方米的公园,全部对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在此散步、游玩。

小说《也许》所描写的浮塔强调的依然是彼此隔绝的窄间,文学想象与建筑本身之间存在落差,其中的误读是小说家很难逾越的陈见:“山脚下漂浮的浮塔,仿佛太空飞来的外星建筑。”

策展人的选择不会被大众的陈见所左右

库哈斯的央视大楼一度入选“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项目,策展人欧宁说自己不会被大众的陈见所左右。“央视大楼表现了对当代摩天大楼创造力的丧失之后的彷徨。它是个很了不起的设计。颠覆了摩天大楼的美学风格,是一种对高度的新的理解。”本来他已经找到一位与库哈斯较熟的德国作家写央视大楼,“在火烧之后,这幢楼有更多叙事空间”。但是最终无法说服CCTV的人,他们不同意让普通读者参观。

这个项目最终是要促成小说读者参观他们所感兴趣的建筑。人们对于某些著名建筑的了解虽然已经到了解构和调笑的程度,但是他们多数还是停留在“媒体印象”中,在电视、杂志中看到过,而并无亲身感受。在建筑师导游的带领之下,人们真正了解这些建筑和建筑师的想法。即便是那些有炫耀嫌疑的大建筑亦不是完全一无是处。

但欧宁排斥对公众进行建筑教育的说法,他是将整个过程当成一种参与性的活动,将平面的建筑双年展的内容延伸到展馆之外。这些四散在中国的东南、西南和西北的建筑,从功能上有不同的类型:歌剧院、海滨浴场、码头、住宅、博物馆、商务中心、学校。更重要的是,它们展示了设计的当代性。“用传统材料构筑非传统的空间。比如林芝的派镇码头设计时,是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提出了引导人流,在一个古老而偏僻的地方解决当代生活问题的。”欧宁如此解释“当代性”。

建筑与文学的交流

“其实文学里已经存在建筑小说(architectural fiction)这样的类型。”欧宁说。

像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那样用12页来描述海浪各式形状,对普通读者来说实在过于烦闷。在这个项目中,作家韩东写了刘家琨在成都郫县修建的鹿野苑,他说这次写的小说是“定件”,有其目的和功用存在,针对的读者平时或许很少读文学,但是务必要让他们在读了小说之后对这个建筑有兴趣。

韩东不喜欢用命题作文这种说法,但是他又强调有外来因素的介入给小说带来许多不同:“如果单独写,可能不会写出这种效果。”刘家琨在看完小说《呦呦鹿鸣》之后,给韩东发了条短信:“不神而神,抓人!”

但是最吸引韩东的倒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刘家琨本人和他的建筑理念。他说:“比建筑更大的是设计者的世界。”刘家琨从建筑角度比较关心中国传统和西方理念的结合。这也是韩东近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小说的基本方式是西式的,它怎样和中国的现实进行结合。他找到了建筑与小说面临的相同的问题。对韩东来说,这是意外收获。

作家与建筑师的身份有时也是重叠的。刘家琨在做建筑师之前一直写小说。写混凝土缝之宅的小说家阮庆岳也是台湾著名的建筑评论家。设计师张雷与阮庆岳之间就变成专业交流:建筑的体量、材质、结构。

看完阮庆岳的小说《那个朦胧的早晨》之后,张雷觉得作家理解了这所房子:“混凝土缝之宅的暧昧来自光。光来自未知的世界,是某种神秘的力量。他用爱的不确定性来描绘房子的不确定性。”

张雷也强调:“这房子就是它自己,无论是小说家还是建筑师自己都无法将它解释穷尽。建筑与什么都有关系,又可都无关系。建筑与文学相同的地方大概是,作为一个空间语言和一个文字组织,通过非常具体的行为,它们都能升华到精神层面。”

在“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项目的执行上,策展人欧宁遭遇的最大困难是说服作家。有些作家很抗拒有限制的写作,或者很容易把这项目理解成为建筑写赞辞。欧宁说:“小说中看到的那种与建筑的某些虚弱联系是在这种心态下促成的。成熟的作家可以拿捏准确这个度,但欠功力的则略显生硬了。当然,有的建筑师看到小说把建筑写得不正面,也有不高兴的。”

至于文学与建筑的关系。欧宁也说:“二者其实并无什么关系,我做这个项目就是想让它们之间发生某种关系,这是一种实验。我的设想是,作家根据建筑空间的特点,来虚构发生在这空间里的人的故事。我们这次的实验水平有点参差。将来也可以是建筑师根据一篇小说来设计建筑。”

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特别项目

奥德赛之旅

建筑与文学

建筑:浮塔史蒂文・霍尔&李虎

小说:《也许》作者:盛可以

建筑:土楼公舍都市实践

小说:《回家》作者:韩丽珠

建筑:广州歌剧院扎哈哈迪德

小说:《鲸的歌唱》作者:胡

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王澍

小说:《在屋顶上牧云》作者:路内

建筑:混凝土缝之宅张雷

小说:《那个朦胧的早晨》作者:阮庆岳

建筑:连云港大沙湾海滨浴场祝晓峰

小说:《迷途》作者:张悦然

建筑:父亲宅马清运

小说:《液体的记忆》作者:胡淑雯

建筑:鹿野苑 刘家琨

小说:《呦呦鹿鸣》作者:韩东

建筑:派镇码头张珂&标准营造

小说:《派镇码头》作者: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