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在幼儿期间,人主体所接受的美学教育大多来自绘画和音乐,以及教师具象化的表演和口头的教条传授。进入中小学阶段,文字作为美学启蒙的重要承载体,在学生一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所接触的每一个文字本身,和文字之间的组合都能给予他前所未有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平添的,以前没有,以后只能延续的美学体验,这种感受能让学生在婴幼儿时期所形成的和认识的感性事物找到一种更贴切的出口来完成飞跃,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达成前后体验的和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美学,建立审美基础。

一、识字中渗透美学

汉字,博大精深,是记录事件的绘画符号,是灵活多变的意音文字,是生动形象的象形文字。其天然具有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识字的乐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汉字的天然特性。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对象形文字的符号化进行趣味引导,如在教授“水”字,可以画出甲骨文中“水”的写法,让学生融会贯通古今文字之奥义。再如讲解完“日”字的构造后,我们可以引申出“旦”,太阳走出地平线,那就是一天的开始,“休”则是一人靠在一棵树上休息,这些类似的解释生动形象,与学生早期的感性认识和初级逻辑完全符合。

进一步,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用意义上的美学体验。如“肉”字在古汉语中通常用“月”来表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以“月”为部首的很多字其实跟“肉”有关,如“胳膊”“肺”“脖”“肝”等器官的认知,甚至可以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炙”字,解释为火上烤肉,自然是热力难挡。这些字在汉字楷体出现前都写作肉旁的,后简化为与“月”字形相同的月旁。这些都是基于美学考虑上的简化,“肉”作为象形字,字从形态上看宽大、粗鄙,缺乏视觉上的美感,所以用月替代。

二、朗读中品味美学

朗读作为对文字的再现,其实是音韵美学在文字上的表现,移情、起兴都是朗读可能起到的作用,它能把文字的美张扬开来,变成鼻腔和心灵的共鸣。朗读,像一个随时展开的仪式,像一场随时开映的电影,把美感变成一朵朵看得见的音符。教材中的文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掌握好课前的朗读,就是做好一件锦上添花的好事。

在小学十二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作者用了回忆的笔触,描写了十六年前父亲被捕时的情景加以叙述。文章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来重现当时紧张的情境,若朗读缺席,这样的文章就彻底沦为了文字的独角戏,没有张力和情感。在朗读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抓情感的转折点,从第七段开始,前六段的温馨之感急转直下,步步惊心。学生融入角色的朗读可以让其和作者形成共鸣,融入文章的情境中,“目视”“口读”“心感”三位一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美丑的审视,对爱憎的识别,对亲情的感悟。

三、文言中挖掘美学

古诗,往往以极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或清新明丽、或幽怨怅惋、或豪气干云、或隐逸清幽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凝炼含蓄、意境深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指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古诗具有的画面美是很容易被学生捕捉到的一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一句,以对偶为形式,将故人村庄绿树围绕、青山环抱的环境描写得如此传神,如同欣赏一幅田园山水画一般让人心旷神怡,诗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前者通过点线面来勾画图案,具有直观性,后者则通过文字的排列、修辞的使用在脑海中形成意象。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关键字的解析和整体美感品析的结合,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一句中,美感体验的突破点就在一个“横”字,表现出涧水边那种无人值守的闲淡宁静,可谓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画面美当然只是表层的体验,类似于绘画中的色彩、构图等属于技术类的范畴,画面美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一种意境的营造,种种的画面最后拼接出来的是一种抽象的意蕴。最典型的莫过于耳熟能详的《静夜思》一诗,床前,地上,举头,低头,处处是月亮,丝丝皆故乡,四幅画面紧密联系,思乡之情悠然纸上,丝毫没有突兀之感,恰到好处。再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二句,月在此出现,代表的是对友人的思念,月与江水的和谐流动之感,为下文的“思君不见下渝州”做了极好的铺垫。

语文的精魂在于美的表达,语文的活力在于美的激发,语文的生命在于美的张扬,脱离审美的语文,就是鲁迅笔下的无趣“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就是孔乙己口中的茴香豆的繁复的写法,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技术,而不是我们向往的生动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