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大哥”的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大哥”的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注意她已经很久了。每天在网上观看她的影像、留意她的最新动态,这一次,他决定采取行动。

第一步,锁定其住所特征。根据她微博所发的两张居家照片,大体分析她住在顶楼,小区带欧式花园;第二步,圈定其住所半径。根据她微博删选出的6条内容以及其他网上资料,归纳推理此小区位于四环周边;第三步,打开Google Earth,一一翻查、核对北京四环附近的高档住宅区;第四步,奔赴现场,实地定位。

最终,仅用了40分钟,他便准确找到她的家庭住址!他终于可以与她“亲密接触”!他是一名大一新生,19岁;她是王珞丹。这条《我是如何推理出王珞丹住址的》帖子,在确定王珞丹已经搬家后才逐渐在论坛浮出水面。这位大学生坦言最初产生寻找王珞丹住宅信息的兴趣,仅仅是因为坐出租车时,司机的一句感叹:每天拉这么多人,居然一个明星的住址都不知道。

如今的现实是,没什么是不能知道的,只要你用点心思去搜索。我们一度深信自己的世界固若金汤,微博、QQ和Email层层密码保护、身份验证,可是殊不知,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留下的只言片语,有朝一日都可能成为透露你真实信息的有效例证。

原来我裸泳了这么长时间

借助智能手机即时联网,让人惊呼现代生活如此美妙。迷路了查地图,饿了找附近的美食,无聊时玩游戏,高兴了发微博,在线缴费、淘宝购物……智能手机的不可或缺性,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感同身受。

然而,31岁的姚昊最近正在逐步清理自己手机中的应用程序,要远离微信。这对于一位资深高科技发烧友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改变,缘于一次出差时屡屡被人定位的经历。那次,他在异地刚办完入住手续,便收到无数条陌生人的微信,“得悉您于××点××分下榻本市××宾馆,不知您是否需要××服务?”一个都不认识,可是对方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自己的住所,这样的情形不免让姚昊心生警觉。经过一番盘查他才发觉原来是自己的手机泄漏了行踪——他的微信随着手机开机是自动登录的,而在安装该系统时,他习惯性地全部按确认键,在众多默认选项中有一条便是对方添加自己时全部默认通过。那么对方只要利用“摇一摇”,便很容易找上他。

“我用微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想想这么长时间里,自己的所有举动居然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真有点裸泳的感觉,而且不知不觉中,我还兴高采烈地裸了这么久,心里有些不舒服!”在不舒服的背后,他感到更多的还有后怕,试想,如果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有人有目的地持续关注你的地理位置,那么他可以推断出你的家庭住址、公司地址、休闲场所,假若他想图谋不轨……“只是想象一下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享用高效即时沟通的同时,对网络泄密处于“无知无觉”的状态,觉察到的也更多是“恐惧又无奈”,毕竟在这个现代社会没人能隔绝网络,只要你上网,选择即时联线,就存在着泄密的可能。

总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

“结婚,我把激情弄丢了;买房,我把下半生弄丢了;升迁,我把底线弄丢了;上网,我把隐私弄丢了。”现实是,很多人心甘情愿地自曝隐私。在崇尚“晒”的年代,晒靓照、晒宠物、晒宝贝、晒豪宅、晒每天的生活足迹,在日益增多的点击量背后,既满足了普通人备受瞩目的虚荣心,也有很多人因此给自己带来商机和新的发展机会。

与之并存的另一种声音则是:因为晒爱子照片致使孩子被拐卖、由于频繁联接公共WIFI致使网银账户被盗,甚至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下岗美国工人,能按图索骥进入好莱坞大牌明星的私人邮箱,看密信、看、看家事。

知名网友“和菜头”曾在微博上做过一个试验——他花半小时过了一遍某网友晒儿子的700多条微博,得到了居住地,孩子的真实姓名,生日。进而知道她的家庭状况,老公几天回家一次,并通过她的制服照和手机签到信息,知道她的单位。还有每周固定带孩子要去玩的地方。“晒娃,真不是什么好事。”和菜头的这条微博惊醒了大部分人的防范心理,仅8分钟后,当事人便开始紧急删帖。

“网络制造了一个十分虚幻的社区感觉,人们以为自己是与好友亲密交流的,可却未曾想到自己发表的所有信息都是公开的,虚拟世界是会冲破边界,影响到现实生活的。”和菜头认为,这样的认知盲点源于人们心理上的自恋,因为这个虚拟的社区让你以为自己是被关注的,是万众瞩目的,所以我们便急于表现更多,即时联线,即时表达。

专司新媒体营销研究的万涛为此就从不在网上留自己常用的邮箱和手机号码,刚刚入行的他出于好奇曾经亲手人肉搜索过他人信息,至今他仍用“恐怖”来形容那种高科技的无孔不入:“只要有一个线索,不需要任何黑客技术,你便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拼凑出此人的基本信息。联想到人们一般设置密码的习惯,6位数多是学号,8位大多是生日,再长的便是手机号,或用户名加上这些数字等,你只要试对一个,在攻克一个邮箱的同时就意味着她的手机密码、微博密码、银行卡密码、网络交易密码几乎全部暴露,因为人们总是惯于统一密码!”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仔细想一想,24小时联网,这样的生活确实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确实需要时时刻刻都与外界保持联系吗?”在心理专家刘丹看来,即时通信,即时满足,其实也就意味着你的生活是被不停打断的,这就像我们在全神欣赏电影,总被人打扰一样,是一种十分低品质的状态。“我们假想高科技很便利,可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头高科技怪兽,消费主义的时代,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高科技迷恋。而个人便在这种迷恋的驱动下,不断地购买、更新换代,可是你越消费就越抓不住,越表达反而越孤独,因为不论花多少钱买来的智能机没过多久就会淘汰落伍,不论说出了什么转眼间便淹没在众多微博中,于是人们便陷入一种循环:永远不知足,永远不安全,永远忙追逐。”

现实中,有更重要的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这种随时被扒光的生活,他们选择从24小时在线、全天候被需要的虚拟幻境中逃离,去享受真实的情感体验。就像热衷旅游的时尚达人双宏、自组反智能手机联盟的帕克、致力于周末不插电的电台主持人张鑫等。

作为一位以传播信息为生的直播主持,每到周末,张鑫更愿意在青青绿草或淡淡墨彩中度过,那是一分“久居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不用思考任何企图和目的,只是单纯地用身体去感受自然。“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就像重新洗刷了身心,很充实也很饱满。即便是智能手机,也需要关机充电,更何况是人类的大脑和心灵?”

相对于张鑫,46岁的华明月更显特别。因为她从来不用手机,也没有手机,更不用说由此相伴生的社交网络。在华明月看来,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稍显逊色,相反因为没有它们的打扰,更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书、写文章、见朋友,这样的生活很丰富也很宁静,我保有自己的完整生活。”

也正是通过女儿使用移动互联产品前后的对比,她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高科技对人精力的消解与控制。女儿自从买了手机后,很少从一而终做完一件事,总是盯着碗里看着锅里,每隔几秒就点开手机查看,似乎很忙,一天下来却很少忙出什么成果,“这就好比熬制一锅好汤,汤还没熟,你总隔三差五地揭开看看,那么到最后所有的美味都散掉了。我们所谓的成事,都是倾注时间和精力熬出来的,可是她已经渐渐没有了这份专注力,反过来倒很羡慕我做事专心、效率高,所以我们商量后建议她周末远离手机,到图书馆去看书。”

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老掉牙的广告语,如今却愈显诡异。当我们被消费主义裹挟着卷入高科技应用的风潮中时,也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奥威尔所描述的“老大哥”的时代

(摘自《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