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歌养心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歌养心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是诗教大国,历来重视人的自身修为。人们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学文习武,都是自幼学诗,原因就在于,诗教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以诗养心。

心,主宰着人的精神世界。中华诗词就是涵养心志精神的最精美的营养品。读诗,写诗,鉴赏诗,含英咀华,探寻意境,徜徉在美好的意境物象中,摄取精神的玉液琼浆,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做到知进退,懂行止,淡泊名利,使自己的心灵站到高处。

――编者

渐入佳境更养心

中国古诗语言精练、韵律优美、蕴涵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但由于古诗往往幽僻生涩,措意过深,我们读时不免难以驾驭,不能很好地进入诗境,感悟诗意。

带着表情大声朗读,是一种激发读诗兴趣的好方法。读诗时不能太快,只有读得慢才利于进入想象,进入意境。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把诗的节奏读出来。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调动起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你就是焦仲卿,你就是刘兰芝,用声音敲击心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享受诗。

一首古诗就是一首歌,一幅画。我们还可以尝试用歌用画引导自己进入诗的环境之中,往往能更快地感受古诗的意境。比如在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采用《小燕子》的儿歌导入古诗,以耳熟能详的儿歌,唤起儿时记忆,用录音机播放鸟鸣、雨声、溪流、泉涌等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春意,使自己穿越时空到达唐朝钱塘湖的早春,沉浸在绿草鸟语的春色之中。同时在古乐伴奏下用心灵品味和感受古诗的声色之美。再以燕子这一春天的象征,在想象中展开一幅湖光山色的春天画卷,在这幅山水渲染的画卷中,“早莺”和“春燕”跃然纸上。远看孤山寺,近观钱塘湖,白沙堤掩映绿荫。静,有迷离鲜嫩的春花绿草,动,有啄泥清喉的新燕早莺。一边想象着春色缤纷的图画,一边回味着亲切熟悉的儿歌,一边倾听着优美的古乐,美妙的诗情画意自然而然再现眼前。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氛围和欣赏方式,充分调动了人的视觉和听觉,让诗中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从而对诗中景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古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中国文学之精品,每一首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架构的杰作,而且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有一种令人观止的精致之美、节奏之美、和谐之美。读古诗时,用吟哦讽诵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能更好地启发自己的联想思维,欣赏到古诗中独有的诗意。比如,在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用凄美、伤感的语调吟咏出离别的感慨,人生的无奈,以及偏值春暮,倍加感怀的诗意,从而品味出疏密相间、悲泣交替、平仄相对、整齐匀称的节奏美、韵律美。在反复吟哦讽诵中,还能品味出古诗独特的语言风格美。如李白诗句的浪漫豪迈,热情奔放;杜甫诗歌的工整严谨,悲苦郁抑;还有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浅白;王维诗句的自然隐逸等等。要大声诵读,不断品味,才能真切感受诗人的情感,欣赏到其中的诗意。有时候,古诗的意境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所以,还要字斟句酌地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背景,再在吟哦中品味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内涵,真正把握好古诗的精髓和境界。

诗禅相通不可说

禅诗是唐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多描写静心时禅炼的感觉或顿悟的欢快,又常移情于周围环境――山林、夜色、秋风、鸣蝉。在禅诗中,一木一叶,皆充满趣味。照现在流行的话说,应该归为“另类诗歌” 。有时,它又将那些复杂而纠缠的人生疑问一语道破,显得那么通俗而快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通过勤苦修证得来的优美诗句,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它们启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无论是以诗明禅,还是以禅入诗,都倾心于禅与诗的完美结合,使许多禅诗成为卓绝的艺术精品。

人们知道,举凡作诗,皆在言志、言情,重言外之意。如若一首诗平铺直叙,读起来势必味同嚼蜡。诗的这一特点正好与禅机之重言外之意遥相契合,因此,诗与禅多可相交涉、互沟通。唐宋诗客大谈“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是这个意思。

诗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重悟。妙悟对于诗所以重要,是因为诗往往是多义的,常常通过有限的字句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唯有妙悟可以胜任。

唐宋之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注重“境界”。所谓“境界”,有 “意境” 、“取境”、“造境”诸说。由于各人感受悟性不同,所造之境往往有天壤之别,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首诗的“意境”或“境界”;诗的“境界”,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因此,不论作诗、论诗,都得诉诸神领意会,而要会意,非神悟难以极其致,这就十分自然地把诗人推向注重悟解的参禅之路。

坐禅和做诗是相通的,禅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大觉悟,诗往往容易从情感上,或者从写作背景上去理解,禅需要悟性,是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理念。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的最著名的禅诗。也是对禅意诗最好的解答。

陶渊明:淡泊之道 涵养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饮酒》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展现自己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此诗语言平淡朴素,以毫不夸张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显得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在采菊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那秀丽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在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平和。这种非常微妙的境界,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用心灵来感受。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人的内心远离了名利、物质的追求,那么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使自己的情志得以安宁,这便是人生的养心之道。

品诗与写诗

品诗和写诗都要扩大视野,古今中外的诗不妨都读一读,从对比中获得营养。岑参描写边塞的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北国之雪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妆素裹”;法国佩斯描写的雪是“静悄悄的黎明周身丰羽,像只传奇的巨鸟。”展示了诗人世界里雪的异彩。

品读诗词,写作诗文,都需要一种水晶样澄明的心境。讲究的是一种境界,一种时间与心境交融的淡定。品诗如品佳茗,要泡到火候,才能泡出香味;品诗如品醇酒,只能慢斟细饮,才能口有余香;品诗如品名画,只有别具慧眼,才能发现诗人描绘的尺幅千里的山河。

要想心境空灵而澄明,进入读诗写诗的心境,就必须静下来,心无旁骛地真正地静下来。这个“静”是心灵的静,内心真正地静下来了,才能心如止水,观山是山,看水是水,澄明之境自然也就出来了。也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能真正地论及读诗与写诗。

一笑开心

诗还是歌

甲:诗歌到底是诗还是歌?

乙:当然不是诗而是歌。

甲:为什么?

乙:还不清楚,难道汽车是汽而不是车?

随机应变

明代才子解缙,思维敏捷,聪颖过人。明成祖朱棣钦点解缙为翰林学士,侍奉左右。成祖经常出题考他。

一天,皇帝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刚出,皇帝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接口吟出:“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皇帝听罢,不禁连连称好。

一次,皇帝道:“爱卿,寡人后妃夜里生了个孩子,你替朕做一首诗吧。”解缙立即吟道:“吾皇昨夜降金龙。”朱棣道:“是个公主,不是皇子。”解缙马上改吟:“化做嫦娥下九重。”朱棣道:“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口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朱棣道:“已命太监抛入金水河里去了。”解缙续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听了哈哈大笑道:“爱卿真是随机应变的奇才啊!”

诗谜品读

人称“海南才子”的明代诗人伯畴曾为一家酒店写下七绝一首: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一轮明月挂半天,是“有”字;淑女才子并蒂莲,是“好”字;碧波池畔酉时会,是“酒”字;细读诗书不用言,是“卖”字。原来诗中藏着谜,是 “有好酒卖!”

陕西咸阳市有家烧鸡店贴有一副对联:

司马懿闻香回马;

诸葛亮见机出山。

此联未直接炫耀该店的烧鸡如何好,而是通过“司马懿闻香回马”来暗示烧鸡风味独特,引来了见机出山的诸葛亮。下联的“机”和“鸡”谐音,一字双关,饶有风趣。

以茶清心

一茶壶盖上印有五个字,构成一首回文趣诗,表达了以茶清心的意境:

――可――也――以――心――清――

以上五个字可以有如下念法:

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冬景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组回文诗,意境极佳,正读反读,皆是妙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