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调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林龄25a林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保存率为45%,红松纯林已演化成红松——胡桃楸混交林;坡位对树高影响显著,坡中位、坡下位红松、胡桃楸的树高生长量分别大于坡上位红松、胡桃楸的树高生长量,坡位对胸径生长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落叶松;迹地更新;红松;胡桃楸

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目前大部分落叶松人工林进入主伐年龄。随着落叶松人工林皆伐面积的增加,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经营成为营林工作的重要内容。关于落叶松皆伐迹地树种更新,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其中张振波[1]认为落叶松经营伐迹地更新山槐长势良好,水曲柳则不适宜生长;高文韬[2]认为30a生落叶松皆伐迹地上更新班克松、椴树、水曲柳均可。而对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Pinus koraiensis)报导较少。为进一步了解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效果,我们于2013年5月选择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25a林龄的林分,设置样地,进行了调查。

1 调查地概况

调查样地位于白石山林业局白石山林场富强村28林班,地处长白山系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之间,地理坐标N43°35′-37′,W127°25′-27′,海拔464.7m,年平均气温3.3℃、≥10℃有效积温2570℃、降水量620~740mm、无霜期120~135d。坡向南坡,坡度12°,面积10.01hm2,林班形状近于长方形,从山脚到山顶约500m,横山走向约200m。土壤为暗棕壤,林下植被以白花碎米荠、美汉草、何青花居多,伴有毛百合、玉竹、猴腿蹄盖蕨、球子蕨、鹿药、雉隐天冬等。

1986年皆伐落叶松人工林,1987年春季5a生红松在落叶松皆伐基地上更新造林,造林株行距2m×2m。连续3a进行除草、割灌抚育管理,同时保留伴生乔木树种,以后隔年进行1次抚育管理,仍注意保留伴生乔木树种,郁闭后停止抚育,近3a修枝、割灌1次。

2 调查与统计方法

2013年5月27日对林地进行全面踏查后,从山脚至山顶分别在坡下位、坡中位、坡上位设置能够代表本坡位平均水平的3块20m×20m样地,调查样地内红松及伴生树种的数量、树高、胸径。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在伴生树种中,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株数占90%以上,其他伴生树种有黄菠萝、水曲柳、色木槭、榆树总株数不足10%,故伴生树种只统计胡桃楸。

3.1 描述性统计

胡桃楸树高极大值9.00m,出现在坡下位和中位,极小值5.70m,出现在坡上位;3块样地的平均树高表现为:坡下位(7.93m)=坡中位(7.93m)>坡上位(7.17m)。胸径极大值为16.00cm,出现在坡下位和中位,3个坡位均出现极小值8.00cm;3块样地的平均胸径表现为:坡中位(10.86cm)>坡上位(10.11)>坡下位(10.00cm)。

平均每块样地红松与胡桃楸总株数为68.67株,其中红松44.67株,占总数的65.05%,胡桃楸24.00株,占总数的34.95%。这与1987年春季更新红松数量相比较,红松目前保存率为45%。

3.2 不同坡位红松、胡桃楸生长量差异性分析

对坡上位、坡中位、坡下位3块样地树高、胸径生长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2与表3。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经25a的自然演替,红松保存率为45%。郑晓东[3]对不同迹地更新红松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成活率不足80%,10a后保存率在50%左右。高文韬[2]对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不同树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效果不佳,这均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一致。郑晓东[3]对不同皆伐迹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落叶松皆伐迹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各项指标均要低于次生林皆伐迹地与荒山荒地,土壤容重较高,这说明落叶松林对土壤养分掠夺较严重,造成土壤贫瘠,影响红松更新效果。

将不同坡位的红松、胡桃楸生长量进行比较,均显示坡上位生长量要小于坡中位与坡下位,且红松、胡桃楸树高生长量极小值均出现在坡上位。王占青[4]认为林木在适宜的海拔范围内,坡位是影响其生长的间接因子之一,能够产生营养物质、光照、水分等立地因子的空间再分配,不同坡位土温、土壤水分物力性质之间亦存在差异。通过本次调查,可以认为红松、胡桃楸更适宜生长于坡下位与坡中位。

通过对1987年造林后的几年与目前状况相比较,在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后,林地内大量萌生胡桃楸、黄菠萝、杨树、桦树等,经过近25a的自然演替,如今已经演化成红松——胡桃楸混交林,除胡桃秋外其他树种数量濒临绝迹,这说明,落叶松皆伐迹地较适宜红松——胡桃楸混交林生长。冷洪彬[5]、才巨锋[6]、祝凤宝[7]对红松——胡桃楸混交林均进行过相关研究,认为红松——胡桃楸混交林能够更好地模拟自然生态,提高产量,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因此,在落叶松皆伐迹地上更新红松,或其他林地抚育管理时,可重点对胡桃楸天然苗木进行保留,以利于天然混交林的形成。

4.2 结论

通过对1987年落叶松皆伐迹地上更新红松的当时情况与目前情况相比较,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经过25a生长,红松保存率为45%,已经由当时栽植的红松纯林演变为红松——胡桃楸混交林;胡桃楸生长良好,对提高林地生产力起到重要作用。

将红松——胡桃楸混交林进行不同坡位的比较,坡中位、坡下位树高生长量要大于坡上位树高生长量;坡位对胸径生长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振波,王殿武,郭淑华,等.落叶松经营伐迹地更新阔叶树种试验初报[J].吉林林业科技,1999(5)

2 高文韬,许忠学,张德军.落叶松皆伐迹地树种更新初报[J].吉林林业科技,1992(1)

3 郑晓东,白荣芬,吴红,等.不同迹地更新红松的效果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11(2)

4 王占青,张植平,黄涛,等.坡位对杂种落叶松生长影响的初步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5 冷洪彬.红松核桃楸混交林经营技术的探讨[J].农林科技,2013(4)

6 才巨锋,陈萍,黎敏霞,等.红松胡桃楸混交林营造技术及效益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08(2)

7 祝凤宝.红松胡桃楸针阔混交林营造技术与效益分析研究[J].科技信息,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