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拿什么来安慰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拿什么来安慰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策划人小语 |

MH-370,成了我们心中难以言喻的痛。原本是载满幸福与甜蜜的飞机,去哪儿了?一天前还笑着离开的亲人,去哪儿了?哀痛、绝望撕裂家人们的心,等待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看着哀哭的家人,我们的心生生地被揪痛,该拿什么安慰他们,让他们能度过这段可怕的日子?让他们能有勇气好好地活下去?

安慰,在这一刻竟成了最大的难题。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困境,失恋失婚、职场受挫、身染重病,甚至是失去心中至爱。身边的人无比悲伤,却不知从何说起;万分同情,却难以传递。人生几多风雨,谁不会遇上难处与绝境?而支持我们挺过来的,就是身边人的安慰与爱。

如何真正地安慰到需要的人,而不是雪上加霜、在伤口上撒盐?如何真正地理解和接纳他们的痛,而不是强迫他们假装坚强?本期,我们一起探讨安慰的艺术,补上这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咨询师手记:

在丽都陪伴马航失联家属的那些日子

文 | 张丽(北京闻心斋心理咨询中心) 图 | 张浩

2014年3月8日, 马航MH-370没有按预定时间到达北京,机上载有239位乘客,其中154位是中国同胞。随着飞机失联信息的,亲人可能不幸遇难的恐惧和悲痛在家属入住的北京丽都饭店里弥漫着;与此同时,飞机可能被劫持、亲人幸存的希望也在各个角落传播着。

突如其来的噩梦

3月9日,我赶到马航失联家属居住的丽都饭店。饭店把大堂西餐厅划为失联家属用餐专区。按照国际惯例,家属区被隔离,开放式的西餐厅里面是家属,栏杆外是记者和各方工作人员。摄像头对着家属区,小心翼翼地等待时机拍照。家属们默默地进进出出,沉重的表情有些呆滞。我对组织心理援助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只是陪伴。在失联家属没有表示或要求帮助时,不可以贸然打扰。”

在场的每一位失联家属,本来都是满怀喜悦地接亲人回家,突如其来的灾难性消息,完全打破他们的预期,并把他们的心推向恐怖的深渊。他们一开始的反应是震惊、不愿意相信:“怎么能够发生这样的事情!”“这是真的吗?”然后是强烈的对抗:“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儿子那么年轻,为什么不让我替他!”对抗后,一些人进入呆滞的“雕塑期”,目光凝重、行动迟缓,仿佛失去生命的活力;一些人不住地哭泣,眼睛红肿,更有许多人彻夜不眠,苦苦地煎熬着。而新闻会上,马航方面含糊的发言及回答,更激起家属的愤怒情绪。一些人从呆滞、悲哀转换到大声怒吼,甚至向马航工作人员扔水瓶以示抗议。

灾难性的危机事件,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创伤。此时,他们的任何反应都是遭受创伤下的正常反应。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反应和此时此刻的表现,要满怀敬畏之心去陪伴。

有一对老夫妇,他们的儿子、儿媳、孙子、儿媳的父母都在失联航班上。这噩梦般的消息让老夫妇几乎失去活下去的动力。面对他们,我们哪里敢说“感同身受”这4个字?任何安慰的话都是那么苍白无力。

丧失的痛彻心扉

面临极大可能的亲人丧失,这种痛苦是锥心刺骨的。我们知道,154名中国乘客中,1/3是“80后”。他们有的是携家人度假,有的是公差,有的是游子回家飞机不知去向,找不到下落,大部分家庭可能成为失独家庭。老年丧子伴随着对以后生活的担忧,更是痛上加痛。

有的妈妈一遍遍地呼喊:“儿子,你在哪儿,快回来吧,妈妈想你”;有的爸爸看护着哭得几近昏厥的妻子,自己默默地流泪;有的妈妈宣布自己的决定―“孩子如果不能回来,我也不活了”;有的爸爸咬紧牙关,不断地吸着烟沉默着;有的妈妈在餐厅看到孩子最喜欢吃的菜,一下晕过去;有的爸爸窝在沙发的一角,抱头痛哭,老泪纵横……令人心碎的情景不断冲击着我们每个人。

心理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有完全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用心陪伴。陪伴着他们等待消息,陪伴着他们从噩梦中走出来。如果说陪伴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那是尊重和接纳他们此时感受的结果。

3月13日,终于有家属主动要求心理帮助。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我来到家属区,陪伴一位60多岁的母亲。我是在她住的房间里,与她单独见面交流的。当我进入房间时,她正坐在窗前的座椅上。她的双眼红肿,头发蓬乱,面容憔悴,眉头紧锁。我们之间有个小茶几,我将身体完全对着她,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她的身上。

她疲惫地告诉我,昨天夜里没有睡着,脑子里总是在想孩子,心里堵得慌。她本来想调整一下压抑的心情,在亲友的劝说陪同下走出丽都饭店,进城看看。没想到,当她在地铁里看到年轻人急匆匆行走的身影时,突然一下子就崩溃了!她想起儿子电话里曾多次告诉她,每天上班要坐地铁,地铁里人很多,但时间有保障……她仿佛看到了儿子的身影,可那些年轻人都不是她的儿子!回到丽都后,她一直哭,头很疼,就是睡不着。

这位母亲一边诉说,一边流泪,我真的很心疼她。我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安慰她,只能先肯定她的感受,然后帮助她宣泄情绪:

“遇到这种事情真的是太让人难过了,自己的儿子能不心疼吗?”

“嗯,我的心疼得慌啊,我的儿子啊,妈想你啊……”

“如果喊出来舒服点,你就大声喊出来……深呼吸,呼气的时候喊出来,睁开眼睛,对,睁开眼睛……”

让她睁开眼睛,是为了保证她的现实感。我陪着她,守护着她,任由她把心中的悲痛宣泄出来。看到她渐渐恢复平静,我递给她一杯热水,她喝了几口,至此,我们之间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连接。

我转而和她聊起来:“你儿子是什么样子的?你身边有他的照片吗?”

“有,我手机里就有,我给你看看。”她从手机中翻出一张儿子的照片,我看到一张帅气文静甚至还带有几分稚嫩的脸孔。“这是你的儿子?看起来不到30岁吧?”

“这是他前两年照的,他今年31岁了。我31岁才生的他。”

“那他是独生子吗?”

这位母亲点点头:“我结婚5年才有的他,很不容易啊。我儿子从小就乖,爱学习,可努力了,学习一直特好,大学考到北京,毕业就留在北京工作……唉,当初他说留在北京工作压力特别大。昨天看到地铁里有那么多人,我就明白了,每天上班、下班真辛苦。他一直想让我们来北京住一阵子,可我们怕给他添乱,怕麻烦他,就一直没有来。我真后悔,当初应该让他回家工作,如果他不留在北京,也就不会出这事情了。他去马来西亚是出差,单位派他去的。如果在我们老家,哪有出国的机会?也就没有这种祸事了。”

我说:“是啊,如果他不留在北京工作,回去找份工作,也就没有出国机会了。可是你儿子的意思呢?他想过要回老家工作吗?”

“他不愿意回去。其实我们也愿意让他在北京发展,哪儿忍心把他拽回去。他读了那么多年书,受了那么多苦,不就盼望有个好前景吗?”

我点头:“是啊,当爹妈的都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发展前途,有更好的事业追求。”

“唉,我做梦也想不到会出这种事!现在还没有消息,会不会是劫持啊?如果是劫持,那人是不是还活着?”

望着她那闪现一丝希望的眼神,我真不忍心给她哪怕是一点点打击,更何况,此时飞机已经失联6天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件,我觉得什么都有可能。”

“希望他们还在,飞机被劫持,人还活着……”她紧锁眉心,喃喃自语,泪水又涌出。

我轻声对她说:“你的眉头快拧成一个疙瘩了,我帮你揉开好吗?”她点头同意。于是我站在她的身后,拢过她的头,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双手在她的眉心处左右交替叩击,力度由轻渐重。

她开始出声哭,一边哭,一边继续诉说着。我轻声鼓励她:“继续说,难过就哭出来!”然后,双手陆续移到她的太阳穴、上嘴唇、锁骨下左右骨窝处,进行左右交替叩击。大约5分钟,她的哭声停止了,对我说:“我困了,想睡觉。”我也停止了叩击:“睡吧。”很快,卧室里响起了鼾声。

这次陪伴,完全不同于任何我经历过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在此情此境中,以尊重、接纳、体贴的态度,找到可以与对方建立信任关系的点,有效地给予陪伴关怀和安抚,减少创伤带给他们的身心伤害。我在她各个敏感点的左右交替叩击,是在运用眼动疗法(EMDR技术)帮助她缓解身体的紧张和情绪淤积。马航失联这样的危机事件对家属的心理造成重大创伤,这种创伤事件使人对现实处境无法做出恰当的反应。在这里,我运用EMDR技术理念,通过左右交替叩击使患者随着左右、左右的节律,神经系统做出类似睡眠时的快速运动,消除心理和生理的过敏反应,使创伤性记忆不再控制人的情绪。

前所未有的艰难等待

在多日艰难的等待中,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在自己的情绪起伏点上。有的人情绪正处于最低点;有的人可能有些缓解,正从最低点向上升;还有的人可能正在向下跌落……我们必须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表现,都是不确认的危机事件中的正常反应,接纳任何状态的出现,才有可能做好陪伴,然后通过陪伴将创伤性综合征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

在失联家属中,有一位妻子处于极度抑郁的状态,她从早到晚地哭,不吃饭,不睡觉,并且有自杀倾向。在她的心中,丈夫就是她的天,他如果遭遇不幸,天就塌下来了,这是她无论如何也不想接受的。她身边的咨询师不断地做出各种尝试去陪伴,在陪伴中艰难前行。

还有一位女家属,她请求我帮助她的父母,说自己没事,不需要心理帮助,她只是想去马来西亚看看。然而,在飞机上的是她的丈夫,显然最痛苦的应该是她,而不是她的父母。对于拒绝接受帮助的家属,我们不会强迫她接受咨询,而是根据她的需要进行陪伴。

我接触到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在失联客机上。开始是妻子反应强烈,哭得死去活来,在我们的陪伴下情绪渐渐缓解。可当妻子刚刚好些时,一直很理性的丈夫突然爆发了!家属喊我过去时,我看到丈夫正抱着自己的头痛哭着,妻子在一旁劝着:“不许这样,不许这样,我刚好点,你又来招我,快别哭了!”

我走上前,用眼神止住妻子的劝说,拉着她贴近坐在那里的丈夫。我对妻子说:“让他哭吧!这么多天,他惦记着老母亲又要照顾你,一直在克制着自己,太憋闷了,该释放就释放,哭出来会好受些!”丈夫得到鼓励,索性放声哭出来,妻子当场愣住了。

我在一旁提醒妻子:“你的丈夫现在很难过,抱着他,去抱着他!”她伸出双臂去抱丈夫,丈夫可能不习惯,也可能是害羞,身体被妻子抱着,头却扭向另一边。我站在丈夫身边鼓励他:“现在抱着你的是你媳妇,是和你相依为命的妻子,她和你在一起!”说着,轻轻地推了一下丈夫的肩膀,他一头靠进妻子的怀里,尽情地哭着,妻子抚摸着他的头、他的背,两个人抱在一起……

我的心跟随他们跌宕起伏。我看到这对夫妻在相互支撑,他们的独生儿子有可能永远不能回到他们的身旁,接下来的日子,要靠他们互相支撑着走下去。进而,我更感受到陪伴的价值,以我们的敬业和专业能力,在不露痕迹的互动中,协助他们寻找并建立支持系统,让他们意识到珍惜身边的人,也是对自己的支撑。

在丽都,我们发现每天都有新的家属进入。这些人大部分是失联乘客的亲人、朋友、同事,他们的进入减少了失联乘客直系亲属的孤独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起到了亲情陪伴的作用。要知道,这是前所未有的航空危机事件,漫长的等待对家属们来说,既是残酷的,又具有心理自我整合的意义,给家属们建立起支持系统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期待中的恐惧焦灼

3月15日,马来西亚总理宣布MH-370失联可能是遭到劫持,紧接着丽都增加了安检,许多家属都情绪激动。此时,他们宁愿相信飞机是被劫持,因为这代表家人还有活着的希望。当大家偶然看到有一只喜鹊落在饭店的阳台上,竟然一起鼓起掌来―他们觉得这是家人平安回来的吉兆!

然而,在兴奋的情绪背后,隐含着巨大的恐惧和焦虑。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无法在众多的不确定中找到确定。在表面平静的期待中,紧张的空气令人憋闷。

在楼道里,我遇到一对老年夫妇,他们的女儿在飞机上。当时,两个人要出去买点东西,老爷子在前面快步走,老太太腿疼跟不上。老爷子着急地喊:“叫你等着,你偏要跟着,真耽误事!”老太太委屈地对我说:“唉,我的腿不争气,帮不了他,还拖累他。”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着急,老太太说:“我们去对面超市买点东西,回来还要看新闻会呢!”

我快速地帮助老太太揉了揉腿,陪他们走到大门。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心头发紧。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内容的新闻,却让他们如此紧张。我从他们的紧张中体会到了那份期待和盼望,可那份期待能够实现吗?如果期待落空,这对老夫妇会怎样呢?

3月20日,澳大利亚总理宣布发现疑似MH-370残骸。那天傍晚,我们团队的几位成员,坐在丽都星巴克的室外小圆桌旁。尽管阳光消失后,这里有些阴凉,但我们感觉还是坐在这里更舒服些。因为,饭店的空气中充满着焦灼不安,有太多的悲哀和恐惧,哪怕是我们这些接受过专业训练,并具有危机干预工作经验的咨询师,情绪依然会受到扰动。

3月21日,我做完一个心理干预后,迎面碰到我们的组长尹璞老师,我告诉他刚刚对一位老人做了关怀。他看着我提醒说:“从你的眼睛看得出来,你也被卷进去了,回去好好休息一下!”同行的提醒和关心对我们也是至关重要的啊!

然而,非心理专业人员没有这个意识。一个年轻的女工作人员,不断地感到饥饿,然后去蛋糕房或咖啡厅买甜点吃,这是典型的能量被大量消耗,压力过大的表现。在丽都的大氛围内,焦虑不安是会互相传递的,悲哀愤怒也在互相传递,很多人是在不知不觉中承压过载的。那些一线记者、饭店的客房服务、餐厅服务、设备工程维护、安全等等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坚持工作着。甚至连每天关注马航新闻的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卷入其中。

最简单的避免卷入方法,就是自我确认:“我是×××,我的亲人不在那架飞机上,我们都在,我爱他们,我知道他们也爱我!从这次事件中我看到了……我知道了……我学习到了……”既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亲人或朋友说,把自己从马航事件中剥离出来。

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航失联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坠毁。这是大家最抗拒、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聚集多日的压力一起迸发,失联家属们的情绪都失控了。有些家属当场痛哭、晕倒;由于没有黑匣子和飞机残骸为证,有些家属非常愤怒,向马方提出质疑。救护车来来往往,警察也进入饭店,现场情况非常混乱。

此后几天,各大保险公司进入丽都,开始理赔。然而失联家属们并不愿意接受。有的家属非常愤怒,说:“为什么这么急着让我们拿这个钱?什么意思?”这是家属没有接受亲人不在的事实,是灾难性创伤下的正常心理反应。我们尽可能地陪伴他们,接纳他们的情绪。同时,我们帮助过的几位家属则离开了丽都,决定换个环境等待消息,而这有助于他们身心减压,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我希望离开丽都的家属回到当地后,能够继续得到心理关怀和干预。家属的心理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建议建立起对他们长期的心理支持系统。家属也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维护自身的健康和生命质量,为此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接受来自基层工作人员的关心和援助。人是需要支持和关心的,再坚强伟大的人在遇到灾难危机时,也离不开他人的相互搀扶。

以后的路

从3月9日进入丽都饭店到4月4日离开现场,在陪伴失联家属的过程中,我既受到关于生命和人性的冲击,也更加体会到心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我们的陪伴,许多家属的心理得到帮助,有自杀倾向的家属,情绪上暂时得到缓解。同时,我对尊重、界限、利他也有了更实际的领会。

我希望,通过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到重大创伤后的心理影响和反应,让更多人掌握如何在灾难性创伤后获得心理康复的办法,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综合征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的伤害。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一起走下去。

在他们悲伤时,

请这样安慰

马航客机失联毕竟是几十年难遇的突发性灾难事件,而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难处,比如为情所伤,比如职场失意,比如病痛缠身,比如失去至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安慰的角度和方法自然不同。

情景1:

小葛的男友劈腿了,小葛一直在哭,只两三天的工夫,瘦了好几斤,嗓子也哑了。朋友纷纷劝慰:“看开些吧,过去就过去了。”“失恋了,再恋还会远吗?”“这种花心男,早分早好!”已婚的苏岩讲了自己两次遭遇背叛的经历,就是为了告诉小葛,是那个臭男人不懂得珍惜,后面肯定有更好的男人在等着她。表姐还告诉她该如何改变,如何面对明天,那些条分缕析的话快要把小葛逼疯了。

失恋已经让小葛很痛苦了,应付一堆不想听的安慰让她更累。其实,她只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甩?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自己还能相信男人,相信爱情吗?

我们该这样安慰:

失恋,悲伤总是难免的,否则恋爱大概也没有什么味道了,至少证明真正爱过。但不能否认的是,失恋伴随着丧失,尤其是被所爱的人抛弃,自我价值感遭到沉重打击。这时要安慰对方,不要急于发表见解,而是给她一些情感上的营养。 “遇到这样的事,难过是很正常的”,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尊重;真诚地接纳她的悲伤情绪,“哭吧,别忍着,我陪着你”;耐心地等待她的哭泣落幕,然后适时地询问:“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吗?”面对善意的问话,她会备感温暖,也愿意敞开心扉。

认真聆听她的宣泄后,可以帮她澄清这段感情,比如问她:“在你们的关系里,最让你留恋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她:“你最留恋的真的只有他才能给你吗?”消除她对这段感情的完全依赖,能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当然,还要记得表达你对她的认可和赞许,可以说:“你想听听我对你的感觉吗?”这种感觉一定是具体的、实际的、真诚的,让她重拾信心。当她逐渐认可了自我价值,可以适时地鼓励她自省,以获得更多的成长,可以这么说:“在结束的这个关系里,你学到了什么?”为情所伤的人很脆弱,安慰他们急不得,所以,请准备好足够的耐心和爱。

情景2:

终于,董凝离开了那个工作狂,结束了长达7年的婚姻。可得知消息的父母不问青红皂白,便以“过来人”的姿态数落起来:“你怎么这么轻率就离婚了?”“男人不就是得挣钱养家吗?不回家是常有的事,这婚不能离!”好友露露更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谈恋爱那会儿,我就说,事业心强的男人一准不着家,你就是不听!”这么说来,这7年的苦都是她自找的?还不能怪那个男人了?董凝陷入自我否定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你人这么好,肯定会遇到更好的。”“姐手里有几个好男人,介绍你认识。”董凝以为新的感情能让自己好受点,可见了几个后,她发现,爱工作的男人还真多,一点事业心也没有的又觉得靠不住。董凝陷入了迷茫,谁能帮她走出离婚之痛?

我们该这样安慰:

离婚,无论对谁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即便董凝主动离婚,痛依旧刻骨。其实,她是在为当初选择嫁给他而懊恼,为不能经营好婚姻而内疚,因此很怀疑自己的价值,最怕别人的误解和指指点点。所以,请不要评价她或他的是非,而要专注在安抚她的情绪上。

安慰她时,一定要对她持有信任的态度,“我相信你一定是有你的理由才离婚,我尊重你的决定。” 7年的婚姻中,夫妻间磕磕碰碰,不说伤痕累累也是身心疲惫,请设身处地感受她的不易,“夫妻离婚就像挪走一棵树,一定会伤着根,别急着逼自己,好好养伤。”

还可以换个角度让这件事不那么悲观,“7年的婚姻一定教会你很多,如果要感谢它,你会感激什么?”或者:“你当年是被他的什么吸引,从他那里,你还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引导她自省,又是为她打气,她一定能感受到支持和关心。当然,对于不善言谈的人来说,安慰人的话很难组织,也不知该从何说起。别沮丧,可以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她看孩子,替她做家务。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对方一定能被温暖到。

情景1:

赵小松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广告公司干了6年,工资翻了3倍。可他仍不满意,动不动就爱叨叨,“这么好的创意都没过,有病!”赵小松甩掉文案,气鼓鼓地向董林抱怨。“消消气儿,我都被毙两个了!”“给卖白菜的钱让卖白粉的心,他是不是用屁股思考啊!”“就是,干了6年,公司也不给点安慰奖!”董林也是一肚子苦水。“一帮吸血鬼,这地方没法待了!”赵小松越说越来劲。

最后董林无奈地说:“不喜欢就辞职呗,树挪死,人挪活嘛!”“哎,我都30多岁了,车贷房贷一堆,走不了啊!”“也是,走不了那就只能好好干。”可是,赵小松又开启了抱怨模式,董林彻底晕了。

我们该这样安慰:

职场压力,常常令人焦虑不安。像赵小松这种凡事都抱怨的职场人,安慰于他而言已无太多意义,必须远离。可以用“我和他是各自独立的,他要为他的选择负责,我要为我的情绪做主”的自我对话和他划清心理界限。用肢体语言礼貌回拒,如微笑着摇摇头快速走开,认真地看他一眼,然后摆摆手忙自己的事情,总之,尽可能少地受打扰。

当然,一定有人是真的遇到了障碍或感觉很委屈才抱怨,可以这么说:“看到你的确在努力,顶你!有什么我可以帮的吗?”“喝口水,深呼吸,放松一下。”“记得我上次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是这么做的。”可以分享减压好方法,有指导意义的书籍,“压力总会有,看看如何让自己更强壮些。”“记得有我们在一起!”“一次艰难走过就又多了一份职场经验,谢谢你也让我参与其中!”“周末我去打乒乓球,你也来?”“我发现心情烦躁时快走效果很好,要不你也试试?”在安慰的互动中,我们共同成长。

情景2:

卜童是名公务员,部门有个升职名额,按照资历,卜童觉得非他莫属。结果,一个刚从地方调上来,比卜童还小两岁的后辈当选了,这让他很沮丧。“可惜了,我以为会是你。”“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儿!”大家越安慰,卜童心里越不好受。

回家后,妻子曾慧宽慰道:“你现在也挺好的!”卜童一听就不高兴了:“你的意思是,我的能力就只能做到这个位置吗?”“不是,我是说,你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是啊,所有人都觉得是我,可我却落选了。”曾慧笑了:“你是觉得没升职没面子吧?”卜童什么也没说,算是默认了。曾慧问为何那个人得以升迁,卜童说如果他得不到这个职位,就分不到单位宿舍,只能拖家带口住酒店。“这样看来,你的领导是个体贴的好领导,把职位让给这样切实需要的人,你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再说,凭你的实力,下次肯定轮到你。”这话让卜童心里好受了很多。

我们该这样安慰:

升职受挫,确实让人很痛苦。像卜童这样因为没面子而难过,就需要给出一个他可以接受的合理解释或者台阶。我们不妨用“酸葡萄心理”与他互动:“你觉得升职意味着什么?”“升职真的有那么好吗?”“想想看,升职的同时会让你丧失掉什么?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除了爱面子,有人会觉得能力没有被认可而受挫,这时需要帮他做理性地澄清。可以问他:“你觉得,你的什么能力没有被认可?”然后,帮他分析升职受挫的原因,“那个职位最倚重的是什么能力?”如果他的能力与职位相符,可以引导他寻找自己的问题,“如果时间倒回去,重新争取那个职位,你会怎样表述你的能力?”如果发现的确是能力不足所致,可以推心置腹地问他:“为了保障你的顺利升职,你觉得还要做点什么?”

到此,不妨用“阿Q心理”与他互动,“说不定有一天,头儿点名要你做这个职位,你都看不上了呢!”

在理流的同时,带进一些感性分享会更贴心,“你还在不高兴吗?喝杯咖啡换换心情吧。”留给他一些空间和时间,给他尊重和信任,“看起来你很不爽,是想一个人静静呢还是我们一起散散心?”另外,拥抱、握手、碰碰肩等身体接触,也可以为职场失意人带来温馨的安慰。

情景1:

儿子刚过哺乳期,27岁的雅吉就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你还这么年轻,怎么就得了这种病!”这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开场白。其实,雅吉比谁都更想知道答案,可有谁能告诉她呢?好友韦童一进门就号啕大哭,“孩子还那么小,老天太不公平了!”有的人还会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还有人给雅吉打气:“人生总会遇到各种磨难,咬咬牙,挺过去!”雅吉听了特想骂人:“你得一个试试?”

雅吉受够了:“让我死了算了!”母亲忍不住哭了:“你不为自己想,也要为我们想想,为宝宝想想!”雅吉彻底绝望了,“生与死不过是为了别人,谁又真正在乎过我呢?”

我们该这样安慰:

年轻人患重病甚至绝症,是件很残酷的事情,人们常常觉得很可惜,常常一见面就哭要为她鸣不平,殊不知,这绝对是毫无营养的负能量。有的人怕她担心,绝口不提病情,却往往好心办坏事,让她感到更加无助,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可以更好。

其实,对待年轻的重病人,任何刻意安慰的话都不要说,真实和信任才是他们最需要的。请认真和病人讨论病情,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及心理承受力选择怎样告诉以及告诉多少,记得用正性的语言描述病情,“这个病有90%的10年生存率,如果调整好情绪,有30%的20年生存机会。”“每天坚持深呼吸对你的病特好,正好我也需要,咱们一起做。”

还可以邀约有同样经历的患者,向她详述生病和治疗的经历,这样真实而具体的交流远超过以第三人称讲述别人的故事,会让她感觉到信任和力量。在陪伴她的时间里,父母要尽可能多地和她做真实的知心交流:“还记得你上中学时候,因为成绩妈妈发了很大脾气,那次把你吓坏了吧?现在想起来,我心里挺难过的。”千万记得,你和她之间一定是知心的交流,可以流泪,可以笑,可以道歉,可以感激,在这样的交流中,亲情、爱情、友情流动起来,积郁在心中的疙瘩才会慢慢解开。

情景2:

被查出患上肺癌那一刻,76岁的袁春枚就陷入了恐慌,尽管医生说癌细胞没有扩散,只要服药维持就行,她仍不放心:“真的不需要再喝点别的汤药?”“不用了。”医生很肯定地回答。“那我要是犯病了,你负责啊?”袁春枚不依不饶。一旁的女儿良子有些恼火,“医生都说没事了,干吗还那么紧张!”

袁春枚对女儿的话很不满,她觉得人上了年纪,没人要了,自己不争取,肯定不得善终,她开始拿着各种抗癌小广告四处寻医问药。“您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连这些骗人的小广告都信?”其实,良子是怕她昏了头被人骗,可袁春枚觉得,女儿根本不关心自己死活,又开始跑各大医院,中西医都要看,还让良子给挂专家号,要是良子没时间,她就一个人打车去。有一天没打到车,直到晚上8点才回到家。良子实在不愿看到母亲这么折腾下去,可怎么劝都不管用。

我们该这样安慰:

老年人患重病,大多非常害怕被抛弃,甚至不得善终。女儿总用“医生说”,责备母亲轻易被骗,虽然看得出是关心母亲,但不免让老人感到被糊弄、被忽略、被埋怨,会加重她的不满和恐惧。作为儿女,一定要耐心,通过具体行动让她感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我特意找了老中医,这个病可以这么治……”“我陪你晒晒太阳,这样对你的康复有好处。”这样的交谈既让老人看到子女的努力,也让她感受到这病有救,不再那么恐慌。

家人还可以找些事和她一起做,让她感觉到被需要,而非“我老了,没人要了”。首先和她一起追忆往事,在过去的岁月里,她是怎样一次次地在艰难中坚持并走过来的,赞叹她:“你真了不起,原来你有这么强的抗挫折能力!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真值得我学习!”通过这样的交流挖掘出她自身的潜在能力,然后可以建议她:“咱们出去旅游的照片有好多都没整理呢!好妈妈你负责整理吧!”

老人有担心、有害怕都是在所难免的,一定要耐心倾听她的情绪感受,让她感觉被理解,“听见您叹气了,您在担心吗?有担心就说出来,有我陪着您。”有些老人还会不停地提死,其实是对死亡不了解,期待有人和她认真交流死亡的事。交流得越多,她就越能够坦然面对死亡。

情景1:

刚满30岁的吴昕,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丈夫,她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吴昕常常声泪俱下地向姐妹们倾诉:“他根本没有离开,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好姐妹心疼她,不停地安慰:“人死不能复生,日子总要过下去,想开点!”“还有孩子呢,别太难过了!”但这都不管用,“这世上再也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你叫我怎么想得开?”

见女儿这么痛苦,父母也难受,他们约定尽量少在她面前提女婿,还专门把女婿生前用的东了起来,以防她睹物思人。谁知,这番良苦用心却换来了吴昕歇斯底里地指责:“他把你们当亲生父母伺候,他死了,你们竟跟没事儿人一样!”母亲不忍让女儿继续沉浸在悲痛中,赌气说道:“人都死了,你天天这么哭天抢地的,他也回不来啊!”“我不相信!”吴昕哭着摔门而出。

我们该这样安慰:

失去伴侣,是谁都难以面对的事。对于吴昕而言,安慰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体贴的陪伴会让她感觉更好些。同时,要帮她找到自我存在感。可以对她说,“我看到了你的痛,你的心在痛,只有心是柔软的才会痛,是爱让心柔软,是爱让你心痛!”“深呼吸,好好感受心痛的感觉,因为你活着,因为你爱着。”“轻轻地问自己:‘现在他需要我为他做些什么?’”

可以陪着她,用回答“我是谁”的方式澄清自我存在的身份和意义,比如,“我是谁?我是宝宝的妈妈,妈妈和她的丈夫相爱,怀孕生下宝宝,妈妈爱宝宝。”“我是谁?我是女儿,是爸爸妈妈的女儿,爸爸妈妈养育了我,我爱他们。”“我是谁,我是××的妻子,我爱他,怀念他,他不在了,但活在我的心里。”当她可以回答“我是谁”渐渐增多,可以说出20个以上时,她的创伤也在逐渐康复。在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时,鼓励她给丈夫写告别信,容许他离开到另一个世界,接受他去世的事实。

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留有遗憾,比如因为一些小事,夫妻俩总是争吵;妻子忙于自己的工作,总觉得以后有得是时间而忽略了和丈夫的亲热;一直以来依赖丈夫的精心呵护,还没来得及让丈夫享受到妻子的照顾等等。对这样的妻子,请耐心地听她诉说,在诉说中找到爱的蛛丝马迹,找到他们的互动方式对于他们来讲的合理性,同时鼓励她说出对已逝丈夫的感激。

情景2:

“我都没能看她最后一眼。” 晓鸥哭泣不已,她从没想过,母亲会这么早离开。前不久,母亲生病住院,晓鸥请假回老家看望,医生说很快就能出院。临走时,母亲和她约定,等病好了就来上海。可是,才不到一个月,晓鸥就接到了母亲去世的电话。电话里,小姨泣不成声:“你妈临走时就想看你一眼,你却在外地忙工作!”小姨说得对,是自己对不起母亲,如果自己能在老家照顾,她就不会生病住院,更不会和自己阴阳两隔。晓鸥越想越难过,失声痛哭。

面对情绪失控的晓鸥,同事们只好安慰道:“父母年纪大了,生老病死是常有的事,别太难过!”“就算你在身边,也改变不了什么,别太自责!”“对啊,你还有爸爸,对他好一点。”可是,晓鸥根本听不进这些,她认定自己是个不孝的女儿,她对母亲的遗憾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弥补。

我们该这样安慰:

失去父母,不禁让人想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子女心中都隐含着未了的期待和遗憾。晓鸥在办公室得知母亲离世的消息,她还背负着对母亲的不了情,所以就更要注意做好安慰。话不用多,用符合平时关系的互动方式,用关切的眼神看着她,拥抱、拉拉手。如果同事中有很亲近的朋友,可以做更多的陪伴安慰,如关心她的身体情况,防止悲痛造成身体透支。

在失去父母的人面前,不用忌讳谈悲痛,也不要制止她的情感疏泄,但一定要提醒她,痛哭时睁开眼睛,以增加她的现实感。在她稍稍静下来时,真诚地邀请她讲出亡故亲人有趣的温馨往事,饶有兴致地听;描述他们生前对别人的帮助,以及这些事对她的人生启示;鼓励她给已故父母以写信的方式纪念和完成心愿,信的内容可以是:“感谢你曾经给予我的引导,你对工作的热情给了我榜样。我爱你,一直很想挽着你的手臂散步。对不起,我的婚姻让你非常操心。请你原谅,曾经不理解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我理解,你也会有许多局限,你尽力了。我承诺要为你做一件事情,比如植一棵树、或帮助谁、或学习一门功课、或读一本什么书。”

安慰人的艺术

安慰人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互动,交流表达一定是要照顾到安慰人与被安慰人双方的心理需要,所以,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体味和学习。

安慰要发自内心。如果你内心是亲近对方的,如关心、心疼、怜惜、同情等,那么,对方一定会感觉到你的真诚。如果你内心是排斥对方的,如蔑视、反感、讨厌、幸灾乐祸等,安慰的表情、用词、口气就会有所流露,那会很伤人的。

以平等的心态安慰。如果你认为对方是和你平等的,对方一定能感到尊重和认可。如果你认为对方比自己低,“愚蠢固执”“倒霉蛋”“真可怜”等等,你会不自觉地显示出居高临下的安慰态度,自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要不得。

安慰要保持界限。如果你期待自己掌握好分寸和边界,容许对方慢慢好起来,对方会感到安全和体恤,腾升为自己负责的力量。如果你看不得对方难过,全力扑上去,恨不得让人家立刻笑出来,期待自己成为大救星,会使对方或者丧失边界形成依赖,或者引发抵触,好心办坏事。

安慰要出自对方的需要。如果你在努力体会对方此刻的心情,随着对方的需要听他(她)诉说,而你用很少的话加上体贴的动作,递杯热水、用关切的眼神注视、在对方需要时抱抱等,那是出自对方需要的安慰。假如你拉着对方苦口婆心地说,比人家说得还多,可以肯定那是出自你的需要,是你想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什么,“反客为主”不可取。

不要为不会说而纠结。安慰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行动,如果你看到对方需要被安慰,而不知道说些什么,那就什么都不说,倒杯热水,递张纸巾,听他诉说,让他感觉到关心和温暖。

安慰者不是拯救者。谁都不是万能的,安慰者肯定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不要期待自己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能让对方立刻停止痛苦或哭泣。放平心态,尊重对方的状态,留给对方空间。

夫妻间的安慰尤不同。丈夫安慰妻子要更侧重情感上的慰藉和肯定,“你很可爱”“你的聪明和善良会让你走出来”“心疼你,我做些什么可以让你感觉好些”,妻子安慰丈夫更侧重理性的肯定和支持,当然有客观的分析效果更好,“你的感觉挺到位的”“我相信你”“如果当时你不说那句话,情况会不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