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法藏论华严宗“十玄门”与“缘起根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法藏论华严宗“十玄门”与“缘起根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西安710022)

摘要:华严佛学是长安思想文化的宝库,其辩证思维和佛学解释学对后期的“关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华严佛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对《华严经》的解释方法和华严哲学作了提要式的概括,其中的“文义分齐”部分对“十玄门”和华严宗的缘起根据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突出显示了华严哲学的解释学特征,对其中的华严佛学语言观、一多关系、体用关系、圆融特征等做了极具特色的解释。由此可以挖掘华严佛学和宋明理学的内在联系,并有可能架起一座东西方哲学对话的桥梁,是中国佛学仍需深入挖掘的宝藏。

关键词:法藏;华严佛学;十玄门;解释学

中图分类号:B94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1001905

华严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之一,它在鼎盛时期对唐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哲学思想对之后包括“关学”在内的宋明理学的理论构建和哲学思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极具长安特色的重要哲学遗产。学界普遍看重华严佛学对“十玄门”的演变及其特性的解说和探讨[16],但忽略了华严佛学的集大成者法藏对“十玄门”本身的缘起根据问题所做的有益探讨,本文针对法藏的“十玄门”缘起根据问题做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一、“一”与“多”:缘起诸要素

之间的相互作用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是华严宗解释《华严经》的方法和其哲学体系的代表性纲要,其中的“文义分齐”部分,是作为《华严经探玄记》中具体注释《华严经》之前,作为导言性的第1卷的最后部分。在这里,法藏集中阐述了“十玄门缘起”的内容:

义海宏深,微言浩汗,略举十门,撮其纲要: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法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7]。

孤立地言此“十玄门”,绝非法藏这里所要展开的学说,他要同时讲此“十玄门”的辩证关系:“然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应可思之。”[7]这就是说,“十玄门”仅就缘起而言并非具足,各门与之相互圆融的门之间还须有具体的关系和内容,这是因为“十玄门”的圆融、互资、无碍是作为结论概括出现的,它自身尚需义理的根据,这是一般研究华严学者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法藏在“文义分齐”中的着重点并不是放在对“十玄门”的解说上,而是放在“十玄门”的圆融无碍何以产生、成立的原因的探讨上。

问: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答:因缘无量,难可具陈,略提十类,释此无碍:一缘起相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现故,四如幻不实故,五大小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故,八胜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脱故[7]。

法藏所用的方法和论述“十玄门”时一样,以第一类统领、说明其他九类,但恰恰是这种方法使得“十玄门”产生的根据更像是纯粹的对于自然界的解说。

我们看“缘起相由故”中对十门缘起无碍的解释。关于“缘起相由”,法藏的解释是:“谓大法界中缘起法海,义门无量。”[7]就是说,法界缘起的原因和根据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就其本质上予以解说的话,还是“约就圆宗,略举十门,以释前义,谓诸缘起法要具此十义方缘起故,阙即不成”[7]。也就是说,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十玄门”,仅仅是圆融无碍的表现,它自身仍需一种根据和解说。我们当然应该注意这是“圆宗”,也就是华严佛学的独特解释。

一、诸缘各异义。谓大缘起中诸缘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和杂,方成缘起。若不尔者,诸缘杂乱,失本缘法,缘起不成。此即诸缘各各守自一也[7]。

各种缘起因素之间相互圆融,互入互即,其前提条件是每个单个的缘起元素有其自身的体、用作用于世界,在特性和表现上还是相互差别;假如不是这样的话,每个单个的缘起元素就成了孤立的个体,从而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特性,这样就根本谈不上相互圆融,因此各种缘起因素必须具备各自的特征。

二、互遍相资义。谓此诸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且如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故,此一即具多个一也。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即资应不遍,不成缘起。此即一一各具一切一也[7]。

这是说,各缘虽然相互独立,不失本性,但必须和它缘相互照应才能真正缘起。换句话说,缘起的各种形式和表现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因此“一”缘虽说是“一”,但它又是包含“一切”的“一”,只有在诸缘的共同作用下,缘起才能成为现实。这里描绘的是华严佛学特有的世界联系、相互作用的图景。

三、俱存无碍义。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二,方成缘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应,遍应多缘,方是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无碍。由此熔融有六句,或举体全住是唯一也,或举体遍应是多一,或俱存,或双泯,或总合,或全离,皆思之可见。此上三门,总明缘起本法竟[7]。

此处说的是,凡作为缘起因素的必要条件,必须是具备前面所说的2个要素方可,也就是说,既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守一”,又要“互相遍应”成为“多一”,因此总和两者,引申出这里的“俱存无碍”义,也就是保持独立的“唯一”和遍应、包含多方的“多一”,圆融混成,成为一体,从而构成缘起。至于再往下的“六句”,我们千万要记住,它们是在大乘佛教的总体原则下述说的,其“存”、“泯”、“合”、“离”,特别是“双泯”和“全离”是在“空无定性”的前提下阐发的,而不是说现象界的缘起中各独立的缘起反可以分离、泯灭。

法藏最后还特别强调前面3项是“总明缘起法”,也就是说它们是华严法界缘起的总根据、根本原则。

二、“同”与“异”:华严佛学语

境下的“真空妙有”以下6项则分别述说其特殊性质和表现。

四、异门相入义。谓诸缘力用,互相依持,互形夺故,各有全力、无全力义,缘起方成。如论云:“因不生【自】此“自”乃作者根据文意增补。缘生故,缘不生自因生故。”若各唯有力,无无力,即有多果过,一一各生故;若各唯无力,无有力,即有无果过,以同非缘俱不生故。是故缘起要互相依具力、无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余亦如是。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摄多;多依于一,多是无力,潜入一,由一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得与一无力俱,是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是即亦无多不摄一,一无不入多者也。如一望多,有依有持,全力无力常全,多在己中潜,已在多中,同时无碍。多望于一,当知亦尔。“俱存”、“双泯”二句,无碍思准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