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题目,诗歌灵动的眼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题目,诗歌灵动的眼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鉴赏一向是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难点,学生通常感到分析时很难找到切入点。杜甫在《后出塞》中曾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说要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即问题的关键。那么,诗歌鉴赏中的关键处在哪里呢?――我认为,这个关键处(即切入点)就是诗歌的题目

(一) 题目的含义

1. 题:额头

西方人称赞人美丽常标榜“漂亮的额头”,中国旧时的年画中寿星的额头之大则是健康美的象征。冯梦龙“三言”中记载苏轼、苏小妹的一段趣话“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这是关于额头的玩笑。苏州方言表达“幸运”的通俗说法为“额骨头高”。

2. 目:眼睛

中国人更注重一个人的眼睛,称为心灵之窗。

《诗经》中早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说。文学作品中我们接触过不少有关眼睛的描写。《祝福》中祥林嫂“间或一轮”的眼睛,显现她麻木崩溃的状态;《老残游记》中说书艺人王小玉的眼睛则“如寒星,如秋水,如宝珠,如白水银中养着两丸黑水银”,这双眼睛体现着镇定自若的神情。

额头眼睛可以展示人的整体风貌,而诗歌的题目则恰恰能展示整首诗的精神面貌和基调。

(二) 如何以题目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初读此诗,学生一般会认为诗中含有伤感之情。其实,李白在情感方面并非含蓄之人。其写与汪伦的送别场景,就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思念友人,即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黄河的壮观则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庐山瀑布的姿态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自己的愁苦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自己与权贵势不两立,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句。

由此可见,李白诗中的感情表达一向是直抒胸臆、畅快淋漓的,而本诗中并无任何表达伤感之情的词句,学生有上述伤感之情论正是未看题目所致。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题目,题目分为三大内容:黄鹤楼、孟浩然、广陵。

(1) 黄鹤楼:送别之地

黄鹤楼自唐代就是长江一线闻名天下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之一,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的就是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对于“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李白来说,黄鹤楼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此次又是故地重游又兼与友人相聚,自然就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了――楼非寻常之楼。

(2) 孟浩然:所送之人

孟浩然是盛唐诗坛的老大哥,诗名早著,人品极佳。李白心中的孟浩然是一个陶醉于山水、风流儒雅的形象。李白有一首《赠孟浩然》的诗,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首联即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尾联更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品格由衷的崇仰之情。能在黄鹤楼与自己心目中无比景仰的诗人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自然是其乐融融――人非等闲之人。

(3) 广陵:前往之处

广陵即扬州,自南朝就是繁荣富庶之地,经隋炀帝苦心经营,到唐代更是盛极一时。扬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海港之一,经济文化繁荣,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称。当时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腰缠三十万,骑鹤下扬州”等诗句。包括李白在内的唐代人对扬州一直憧憬有加,李诗颇有“你先去,我随后就到”的意味。那么这样的送别诗就是言喜言憧憬了――地非平常之地。

从以上三方面内容来看,李白在天下闻名的非寻常之楼,送风流倜傥的非等闲之人,去当时繁荣富庶的非平常之地,自然不会带有伤感之情,而是在愉快的分手中带着诗人的向往之情。

通过以上对题目的分析,再细读此诗时,学生便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那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情了。

2.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初读这首诗,我们会认为它是一首平常的送别诗,但细细品味“易水”二字就会发现这是一首抒发内心忿懑、渴望建功立业的借古咏今诗。这里的“易水”决不是单指现湖北省西部大清河上源的那股细细的支流,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千百年前在易水之滨上演过的那悲壮的一幕:太子丹等人素服送荆轲至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那种视死如归、反抗的精神不正是骆宾王身体力行、孜孜以求的东西吗?骆宾王虽为初唐四杰之一,但人生际遇颇为凄凉。他借易水送别的特定场景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决心有所作为的心愿。

3.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很多学生对其中的“荡胸生层云”有着错误的理解,认为是描写泰山之高的句子,解释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胸前飘着层层的白云。将尾联理解为:站在泰山的绝顶一看,所有的山都变小了。其实,只要仔细看看题目,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题目中的“望”字,说明了作者是在远处观望泰山。所以,“荡胸生层云”是指杜甫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为之荡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的是作者由“望岳”而产生的想要攀登泰山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

4.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的题目也很有特色。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早”是一个线索,诗文中的首联、颔联、颈联都体现了“早行”的特有景象。早晨起床,旅店外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这时鸡刚鸣,月亮还清晰可见,旅人收拾行装启程,却发现板桥薄霜之上“早”有人迹了。因为天色尚早,枳树的白花就显得非常显眼。这些早行所看到的景色很自然地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的景象,既与“客行悲故乡”首尾呼应,又写出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悲切感受。此外,诗题中的“山”字在诗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如“茅店”就是山区特有的景物,“槲叶落山路”更是直接地写出了山路上的景色。自始至终,思乡之情都是紧紧围绕题目而抒发的。

此外,《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安西”、《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江南”、《逢入京使》中的“逢”等字都为我们分析诗歌内容提供了重要信息。

读懂一首诗,首先应该从题目入手,缘题入文。题目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脉络,避免由于浅尝辄止造成的误解,从而帮助我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正如美目因顾盼有情而动人一样,精彩的题目也因与诗文相得益彰而引人入胜。题目,是诗歌灵动眼睛,是开启诗歌鉴赏之门的钥匙。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东校区;2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