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实用性和应用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实用性和应用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日语教学因其“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与本科日语教学不同,坚持实用性和应用性是高职日语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的正确选择。实用性是学生学好日语的持久动力,主要从课堂互动、自主学习、网络多媒体教学、课堂引入与日本人的交往常识、第二课堂等方面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应用性是高职日语教学的归宿,主要从更新教育理念、教材选择的国际化、在应用中提高听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加日语选修课阐述教学的应用性。日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直接体现还在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上,并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高职日语教学;文化;实用性;应用性

我校的学生是五年制高职招收的初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对学习日语没有兴趣,或是刚开始时觉得新鲜,遇到困难就不能坚持。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高职日语教学如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坚持实用性和应用性是广大高职日语教师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一、实用性是高职日语教学的持久动力

1.师生互动,学生有用武之地

课堂上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充分互动,学生不当“观众”,而是当“演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日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对课文内容和学生进行会话,课后可以设计一个和课堂内容相关的场景,让学生三两一组自编对话,在下堂课的课堂上让学生演练,并对演练情况作出点评和讲解,让学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日语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日语工具书的方法,如何快速地查找单词的具体词义。课前布置学生提前预习的任务并要求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课后布置一定量的阅读练习作为作业,并定期检查课后阅读情况。同时,也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等其他媒体手段,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这样长期坚持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精心设计学生可以参与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讨论、辩论。这样就能把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认真看书,刻苦钻研,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3.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对日语教学的比较优势

网络多媒体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使日语教学摆脱传统呆板的教学的方式,形象生动地将语言传授给学生。同时,多媒体的利用可以有效地弥补教材知识陈旧的缺陷。通过影像资料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日语中最新词汇和表达方式,既有效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4. 课堂适当引入与日本人交往的常识

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半会就职于日资企业,这就要求在学校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对日企文化也要有所了解。那么,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可以多向学生传授有关在日企工作应注意的基本礼仪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和日本人接触通常的见面礼节是深深地弯腰鞠躬而不握手,并要准备交换用的商业名片;无论是商务还是社交方面的约会,都应准时到达;与日本人交谈时忌讳的话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5.开展第二课堂,营造日语学习环境

一是将班上的学生按学习成绩的优劣,进行科学分组。他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单词听写、背诵课文等活动,然后在周末将学生的听写、背诵情况进行统计,以此督促学生在课后去消化所学知识。这种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定期举行日语角等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经过反复的听说练习,达到真正掌握语言的目的。三是组织学生和其他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或者请一些在日企工作的人员参加第二课堂,让学生和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直接了解日企的企业文化和信息,让学生知道自己进日企工作必须具备哪些素质,提前进入备战状态。四是举行日语短剧小品比赛、日语演讲比赛和开展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语言知识的记忆转换到交际活动中,促使学生将已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使其为社会服务。

二、应用性是高职日语教学的归宿

1.适时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高等性”区别于初、中等职教,“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它是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日语人才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根本的应用性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方式,教学要从注重“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和交际实践的目标细化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惟有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日语教学赋予旺盛的生命力。

2.选好教材与开发教材

选择适合的教材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教材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媒介和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为企业一线岗位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适合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的教育特色的教材偏少。高职院校的精品教材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内容也滞后并偏重理论性、书面性,缺少实践、实训类教材。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我们教师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跨本土、跨文化积极广泛地研究外国原版教材并从中汲取精华,同时开发校本教材,以填补现有教材的不足,丰富课堂讲义内容,进而更好地、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3.在应用中提高听力

“聋子日语”和“哑巴日语”是目前高职日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听懂,然后才“会说”,从“听”到“说”就是应用性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既能集中精力而又不过于紧张。每次听力练习之前进行引导,告诉学生注重什么,带着什么问题去听,以明确听的目标。有时学生精神集中不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首比较经典的日语歌曲或讲个日语笑话,利用短暂的几分钟使学生兴奋起来,尽快进入状态。在听力课上,必须把听和说结合起来,适当地给学生增加日语训练的机会,可以根据材料展开复述、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日语的魅力。

4.培养“双师型”教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先决条件和必要保证。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日语教师更多地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习相关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为适应日语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功底和较为扎实的教学理论,还应该具有更厚实的实践经验和日本文化知识。学校要鼓励并大力支持日语专业教师走进日企,了解生产实践。通过短期培训和锻炼,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以便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5.增加日语选修课

我校日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不仅能用日语沟通交流,熟悉日本民族特点、风土人情,而且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日语知识。当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时,就需要增设日语选修课,每周一个主题。选修课主要介绍日本的文化、风俗习惯、礼仪等各个方面。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语知识以及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常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和文化素质。

三、实用性和应用性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中日文化差异

1.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日本人的同学聚会,同事在一起喝酒,多采用均摊付款的形式。在家庭中,母亲与出嫁的女儿,婆婆与儿媳买东西时各付各的钱。这并不是在计较金钱。而是在坚持在金钱上划清界限,保持距离美。再者,日本人请客时会根据客人的数量适量点餐,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有5人却要点8人的量。日本人认为,将摆在自己面前的饭菜尽量吃完是对主人的尊重,即便牺牲肚子也要尽量吃完。如果剩余过多,主人会以为饭菜不合客人的胃口,主人会不开心的。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请客时用非常丰盛的美酒佳肴招待客人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如果菜肴都吃光了,会令主人很难堪。

2.思维方面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国儒家认为,仁者需具备五德,即“仁、义、礼、智、信”。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却改造成以“礼”为核心的日本儒家文化。两者不同在:“仁”强调道德主体对他人爱戴尊敬和宽容,提倡仁者爱人,体现为自我约束的道德。“礼”则强调道德主体维护自己的名分,遵从社会制度和习俗,注重人伦规范。包括人与人交际的仪式。中国人孝敬长辈,爱护亲友,乐于助人,有人情味。而日本人注重礼貌,说话谦和,彬彬有礼,但有些表面化,缺乏深度,人情冷淡。

3.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肯定的表达方式上,句尾经常以“であろう”、“ でしょう”、“ だろう” 、“ かもしれない” 、“ といわれている” 、“ と考えられている” 、“ ようだ” 、“ らしい”等说法结句,避免使用“てはいけない”、“ すべきだ” 、“ 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等强制性意味强烈的词语。其目的是表示自己不能强加于人,给人留下思索判断的余地。 相比之下,汉语表达方式显得直言不讳,经常使用“是”、“一定是”、“无疑是”、“坚决”、“必须”这些强制性意味强烈的词语。

在使用否定表达方式的时候,日本人不大使用“いいえ”,即使不得不表态时,也避免生硬地否定语气,“それはちょっと” 、“それはいいですか”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对方不至于难堪。例如,当别人邀请你说“今度の日曜日、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即使你不想去,你也要说:“はい、ありがどうございます。行きたいんですが、実は来週試験があって…”先表示感谢,然后再说不能去的理由。汉语表现却与此不同,往往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例如中国人之间谈话说:“下周末我请你去看电影吧!”对方如果不想去,经常会这样说:“不行,我去不了,下周有考试,”中国人往往先说不能去。然后再说不能去的理由。

4.词义表现、语言习惯方面差异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长幼有序,在称呼上,以把对方视为高辈为敬。比如小学生对20几岁的人称呼时,一般称呼为“叔叔”、 “阿姨”。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哥哥”、“姐姐”。再者,在家庭中,哥哥的孩子称呼哥哥的妹妹,再中国习惯上称之为“姑姑”。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姐姐”。在称呼上,日本以缩小辈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国却以扩大辈分之差表示敬意。中日对“先生”一词的用法亦有所不同。在日本,“先生”一词是尊称,只用于教师、医生、律师、议员等行业。即使是大公司的社长,也不能称呼为“先生”。而且,“先生”一词在日本不分性别。而汉语“先生”一词可用于任何职业,尤其多用于男性,在中国一些地区,把自己的丈夫也称之为“我家先生”,而日语是没这种用法的。

高职日语教学不同于本科日语教学,学生的生源、教材、学校的属性等给高职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高职日语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实用性应用性是它的活水源头。当前的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中,要坚持实用性,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日语的综合能力。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日语水平、素质优秀的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言語表現講談社,1992。

2.陈舜臣.日本人と中国人,集英社,1984。

3.王铁桥.中日文化差异趣谈,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9。

4.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1。

5.朱英双.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浅谈日语应用性人才培养,辽宁高职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