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2-028-02
摘 要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日益高度化,产业转移和承接难度也在加大。新形势下的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其特有属性可能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级差乃至产业级差被固定化。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趋利避害,主动地有选择地承接适宜于我国发展的产业移入,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消化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正面效应 负面效应 跨国公司 产业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者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产业转移,为我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带来了重大机遇。但产业转移所固有的属性可能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级差乃至产业级差被固定化。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趋利避害,主动地有选择地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背景及新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机制及发展历程
产业转移,一般来讲是指生产力的空间转移和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其基本诱因是成本的压力和市场的拉力。一方面,生产成本方面,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的集聚、经济的发展,土地、环保、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升高,导致一些产业或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从而形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往往由于具备要素价格低廉、投资回报率高的比较优势以及政策优惠环境等因素,日益成为发达地区一些衰退产业的理想生产地,从而形成吸引产业转移的“拉力”[1]。这样,在内部压力和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即促成了空间上的产业转移。
迄今为止,历史上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是欧盟向美国的产业转移以及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产业转移,第二次是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产业转移,第三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主要表现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日本向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第四次则是欧盟、美国、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向东盟各国的产业转移,以及欧盟、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的产业转移,最近一次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由此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可以看出,产业转移呈现全球范围内的梯度分布,并且是双向的,同时促进产业移出国和移入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日益向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
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电讯业、信息业、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21世纪,知识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知识化有进一步加强的态势。
2.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实行技术外包
一个产业按其价值可分为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加工组装、展览营销、品牌经营等,其总和即构成产品的价值链。随着全球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产业价值链不断纵向延伸,使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更加发达,从而节约企业成本。
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成为其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近50%的生产总值,掌握了全世界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60%以上的世界贸易,国际技术转让的80%、科技研发的90%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2]。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对整个产业价值链进行拆分和对产业空间进行分割,分别将其布局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产业整合。
3.跨国并购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投资方式
国际投资目前已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转换成为包含单一的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的方式。其中,跨国并购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投资方式,它是企业并购现象与跨国投资现象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1987年全球并购数量是1174件,并购交易额为973.1亿美元;2001年全球并购数量增加到8098件,交易额达到7304.4亿美元;2007年全球并购数量达到创纪录的10145件,交易额达到1.64万亿美元。20年来,全球并购数量扩大了8.6倍,交易量扩大了16.8倍。
4.产业转移和承接的难度伴随国际产业转移的高度化而加大
一般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高,跨国公司对产品的技术控制也较弱,发展中国家只要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之配合,就可以承接该产业。但是,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产业转移和承接则较为缓慢和困难。一方面,这类产业多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发达国家会对技术的转移和扩散进行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这类产业对零部件、原材料、生产流程与设备以及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实际上等于提高了启动成本[3]。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内容,对承接国而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消化能力、比较优势、政策环境等因素。在产业转移的低层次阶段,接纳国占支配地位的是“自然”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所赋予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所形成的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而在产业转移的高级阶段,接纳国占支配地位的是“创造”的比较优势,需要实行实物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形成[4]。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效应分析
1.产业转移具有要素扩大效应,有助于我国生产要素的大幅增长
由于产业转移往往伴随有大量资本、技术的转移,也伴随着其它无形要素的注入,因而可以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积累起必要的生产要素条件,并由经济增长要素投入的增加而进一步引致产出增加,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2.产业转移具有技术溢出效应,会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产业转移往往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这种梯度性决定了欠发达地区移入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般要高于当地产业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于是移入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发挥作用。所谓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内含的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等要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产业移入区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又无法获得全部收益的情形[5]。影响溢出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由跨国公司和我国当地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和我国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所决定的。
3.产业转移具有关联效应,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于产业之间具有广泛、复杂、密切的联系,即产业关联,包括后向、前向和旁侧关联,先进产业的移入往往会给当地相关产业带来一定的关联效应,通过效应的发挥促进移入区整个经济的发展。
4.产业转移具有比较优势升级效应,可以提升我国在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目前的区域比较优势仍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上,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外部先进产业的移入,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了机会,使移入区产业结构中拥有先进技术的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增加,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高级化的趋势,有助于移入区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6],从而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5.产业转移具有结构优化效应,有助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
随着先进产业的移入,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和技术创造三种方式可以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使原有产业发生“升级转型”运动,促使整个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其中,技术创造表现为跨国公司对移入区创新能力的影响,移入产业项目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打破了移入地区原有产业的低效垄断局面,并迫使原有产业部门创新观念、技术和机制,以提升自身竞争力。
(二)负面效应分析
1.使我国产业移入区企业在技术上长期受制于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向移入区转移的技术往往是已经成熟的技术,而不是其拥有的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技术。此外,一些跨国公司具有把产业移入区视为其生产或销售地的倾向,在加强移入区产业研发能力方面缺乏积极性,控制“所有权优势”,阻碍子公司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溢出,不利于移入区企业吸收、改进技术或者进行自主创新,容易导致移入区企业在技术上长期受制于跨国公司,与产业移出国在技术上保持级差。
2.在市场结构调整方面不利于发展本国民族工业
由于跨国公司偏好进入市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并且产业移入区的企业往往落后于跨国公司,目前国际投资的主要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有可能导致产业移入国企业大面积退出市场竞争,并进而出现跨国公司垄断市场取代以往的行政垄断、地区垄断的局面。这不利于我国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容易与发达国家在产业上出现极差。
3.转移生态环境污染
伴随国际产业转移,一些跨国公司为了母国利益,把一些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移入国,导致移入国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策和启示
1.顺应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提升我国地区产业竞争力。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日益高度化,产业转移和承接难度也在加大。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产业创新,只有建立在产业创新基础上的产业转移才能成功,否则会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产业等方面保持级差,永远处在国际分工的末端而无法在更高的产业层次上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因此应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消化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创造”比较优势,顺利完成产业的移入和升级。
2.我国应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我国应高度关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承接适宜于我国发展的产业移入,使其发挥最大正面效应,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型。
3.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晓军,钱海东.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当代财经.2004(6).
[2]刘云.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研发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影响.科学出版社.2007:172.
[3]胡星.对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经济经纬.2004(5).
[4]杜晓君.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规律和趋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6).
[5]刘云.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研发国际化的组织模式及影响.科学出版社.2007:181.
[6]陈刚,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微.贵州社会科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