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名县赵鸭窝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河北大名县;赵鸭窝遗址;磁山文化;简报
【摘 要】大名县赵鸭窝村地表下15米深处,发现了陶盂、支脚、三足钵、小口壶等属于磁山文化系统的遗物,初步分析约相当于磁山文化的晚期,经对与遗物共出的兽骨和木炭的测定,其绝对年代约在距今7375—7540年前后。这一发现,为研究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赵鸭窝遗址位于河北省大名县北部沙圪塔乡赵鸭窝村东南2公里处,现为赵鸭窝村砖厂所在地(图一)。该遗址是2009年3月25日,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与大名县文物保管所在进行古运河调查时发现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内涵, 同年6月26日至7月9日,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共开东西长8米、南北宽4米的探沟2个,发掘面积64平方米。现将试掘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掘位置和地层堆积
赵鸭窝砖厂东侧为一片较大的取土场,在取土场的东端有一个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总深达16米的取土坑,坑内因积水现已作为鱼塘使用。遗址即发现于大坑的底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6°27′30.6″,东经115°09′33.5″,坑底海拔高度56米。遗址大部已遭砖厂取土破坏,仅四周坑壁及中部残留土柱的底层发现有文化层堆积,其因淤积层较厚,故遗址分布范围及总面积不详。本次试掘选择在遗址所在取土坑西半部二层平台及北侧边坡上,T1偏居西南,T2在T1的东北面约64°方向,相距30米。
地层呈水平状堆积,全部为淤积层。以T2北壁为例,因探沟位于大坑底部,已无完整地层,故其上堆积只能借助大坑北壁切面予以说明:
第①层,红褐色粘土层,厚2.25米。
第②层,细沙土层,厚1.45米。
第③层,粘土层,厚1.4米。
第④层,红褐色粘土层,厚2米。
第⑤层,沙土层,厚5.25米。
第⑥层,细沙土层,厚2.35米。
以上各层为大坑北壁切面,仅第⑥层下半部延伸至探沟内。
第⑦层,灰黑色沉积粘土层,厚0.7米左右。该层可分为上下两小层。⑦A层,厚0.4~0.5米,灰黑色粘土,土质细腻,结构紧密,含水时发粘,脱水后坚硬。内含红烧土块、木炭粒、残石器、陶片、蚌壳、动物碎骨等。残石器与陶片可辨器形有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砺石及陶盂、支脚、钵、罐、壶等。⑦B层,厚0.2~0.3米,黄黑色粘土,包含有少量红烧土颗粒,遗物仅有少量器形不明的夹砂陶碎块。均系水流搬运沉积所致,属再生文化层。其下为含礓石的黄色生土层。
此外,在T2东南部⑦A层下发现一个椭圆形坑,编号为H1。该坑口南北长1.8米,中部东西宽1.15米,坑的南端宽于北端,坑壁坑底均不平整,略呈弧壁圜底,中部最深处为0.75米。坑内土质与T2⑦A层一样,为灰黑色粘土,土质细密坚硬,含有红烧土颗粒、木炭颗粒、石块、蚌壳、动物碎骨和陶器碎片。经仔细观察分析,该坑的成因当为水力所致。
二、遗 物
1.陶器
出土陶器残片1102片,其中20片可见编织纹、附加泥条纹、绳纹、锥刺纹、戳印坑点等纹饰,仅占陶片总数的1.8%(图二)。
全部陶器残片中,有夹砂陶898片,泥质陶204片。其中夹砂红褐陶855片,包括盂类残片836片、支架残片19片;夹砂褐陶3片,内含罐残片2片,圈足残块1片;夹细砂红褐陶40片,多碎小,看不出器形;泥质红陶或黄陶186片,器形可见钵、碗、小口壶、方唇直壁器等;泥质灰陶18片,器形可见钵、小口壶。
典型陶片标本30件。
盂 15件。均为夹砂红褐陶口沿或器底残片。T2⑦A∶15,口沿残片,平方唇,直壁;宽4.5厘米,高6.3厘米,厚1.3厘米(图三,1)。T2⑦A∶20,口沿残片,厚唇内敛,直壁;宽3.8厘米,高5.5厘米,厚0.7~1.7厘米(图三,2)。T2⑦A∶13,口沿残片,圆唇外卷,口沿下有凸起的横;宽4.7厘米,高4.4厘米,厚0.6~0.8厘米(图三,3)。T1⑦A∶8,口沿残片,圆唇,直壁,口沿下有凸起的横;宽3厘米,高4.5厘米,厚1厘米(图三,4)。T1⑦A∶12,口沿残片,圆唇,直壁,口沿下外壁饰四道泥条弧线纹;宽13厘米,高9厘米,厚1厘米(图三,5)。T2⑦A∶10,口沿残片,平口,直壁,上有一个钻孔;宽5厘米,高6.7厘米,厚0.8~1.1厘米(图三,6)。T2⑦A∶16,盂底残片,底面饰编织纹,长5.4厘米,宽5厘米,厚1.2厘米(图三,7)。T1⑦A∶13,盂底残片,平底,斜直壁,素面,上有一钻孔;宽12厘米,高10.5厘米,厚1.4厘米(图三,8)。
支脚 4件。均为夹砂红褐陶圈足残块。T1⑦A∶14,微曲壁,足端外侈;宽6.5厘米,高5.8厘米,厚1~2厘米(图三,9)。T2⑦A∶18,斜直壁,足端下口微收,外壁饰一道刻划曲线纹;宽5厘米,高4.5厘米,厚1.7厘米(图三,10)。T1⑦A∶7,圆弧壁,足端内敛;宽4厘米,高4.9厘米,厚1.5厘米(图三,11)。
碗 1件。T1⑦A∶10,泥质红陶口沿残片,圆唇,直口微敞,上腹微内曲,素面;宽3.2厘米,高3.5厘米,厚0.5厘米(图四,1)。
钵 2件。T1⑦A∶9,泥质红陶口沿残片,近直口,尖圆唇,弧壁深腹,素面;宽5.4厘米,高3.8厘米,厚0.3厘米(图四,2)。T2⑦A∶19,夹砂红褐陶锥形足,横断面呈椭圆形,足高6厘米(图四,3)。
小口壶 2件。T1⑦A∶19,泥质灰陶口沿残片,侈口,圆唇,长颈;宽5厘米,高6厘米,厚0.5厘米(图四,4)。T2⑦A∶8,泥质红陶带横穿器耳,略呈三角形;宽6.3厘米,高6.5厘米(图四,5)。
罐 2件。均为夹砂褐陶口沿残片。T2⑦A∶7,侈口,尖圆唇;宽6厘米,高3.3厘米,厚0.6厘米(图四,6)。T2⑦A∶9,侈口, 圆唇;宽5.3厘米,高2.9厘米,厚0.6厘米(图四,7)。
圈足器 1件。T1⑦A∶11,夹砂褐陶圈足残块,上接弧壁缓平器底;宽5厘米,高3厘米,厚0.6厘米,足高2厘米(图四,8)。
直壁器 3件。均为泥质厚胎口沿残片。T1⑦A∶21,黄陶,直口,平方唇,外壁饰刻划网格纹;宽3厘米,高5.2厘米,厚1厘米(图四,9)。T2⑦A∶6,红褐陶,直口方唇,外壁饰戳印坑点纹;宽3.9厘米,高4厘米,厚0.8厘米(图四,10)。T1⑦A∶20,黄陶,直口,平方唇,素面;宽4.3厘米,高6.8厘米,厚1.5厘米(图四,11)。
2.石器
出土数量较少,多为残石器或石器残块。
石斧 5件。T1⑦A∶2,硅质岩,平面近长方形,两端圆弧,刃部圆缓厚钝,通体磨光;长10.4厘米,上端宽4.6厘米,下端宽5.3厘米,厚3.2厘米(图五,1)。T1⑦A∶1,石灰岩,近长方形,顶端稍窄,刃部和一侧崩裂缺损,通体磨光;残长8.6厘米,宽4.4厘米,厚2.3厘米(图五,2)。T2⑦A∶1,硅质岩,刃部残段,表面磨光,残长4.1厘米(图五,3)。采集∶1,石灰岩,长条形,两端略窄,上部残缺,表面磨光;残长10.3厘米,宽4厘米,厚2.7厘米,刃宽2.6厘米(图五,4)。采集∶2,青灰色泥质岩,上窄下宽,略呈梯形,上部残缺,刃部圆弧,表面磨光;残长6厘米,最宽处4.9厘米,厚2.4厘米(图五,5)。
磨盘 1件。T1⑦A∶5,砂岩,残块呈不规则形,上面平整,边薄内厚,最厚处3.4厘米,似磨盘残块,内侧面磨痕平整,应是二次利用;残长25厘米,残宽12.5厘米(图六, 1)。
磨棒 1件。T2⑦A∶4,砂岩,圆柱体,表面光滑,残长2厘米,直径3.8厘米(图六,2)。
砺石 1件。T2⑦A∶2,残块呈不规则五边形,表面平整,厚1.9厘米(图六,3)。
3.动物碎骨
共出土碎骨25块,蚌壳4块。碎骨中可见有鹿的牙齿,其它不可辨认。
三、结 语
(一)赵鸭窝遗址出土遗物的文化特征比较明显,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工具与武安磁山遗址所出土的同类石质工具类似;陶质平底直壁盂、支脚、三足钵、小口壶等生活用具,其陶质、陶色、纹饰和器形也都具有典型磁山文化的特点。另外,还有少量遗物与磁山文化存在着某些差异,如其中的泥质陶厚胎直壁器口沿,磁山文化遗址中即很少发现;侈口曲壁碗、侈口罐残片等,似具有冀南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大司空文化遗存的某些特点,而不见于典型磁山文化遗存内。由此说明,赵鸭窝遗址中所见主要遗物应属典型磁山文化系统,并混杂有少量类似大司空文化或其它文化阶段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其原因显然与该遗址由河流搬运或雨水冲刷沉积而成的次生形态有关。
(二)通过赵鸭窝遗址所出陶盂、支脚等器物残片与磁山遗址同类器的对比分析,初步判定其相对年代大体上与磁山文化的晚期相当。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对遗址中T2H1所出兽骨、T2⑦A所出木炭测定,所得数据分别为6650±30年、6470±45年,据OxCal校正程序及总概率68.2%所得校正数据换算,分别为7540±35年、7375±55年,由此可知其绝对年代约在距今7375~7540年前后,与该遗址主要遗物所呈现的相对年代是一致的。
(三)大名县是邯郸东部著名的黄泛区,明初以前的古遗存多被淤埋于现地表数米以下,赵鸭窝遗址距今75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遗存的发现,在邯郸境内京广线以东平原地区尚属首次。磁山文化自上世纪70年代于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以来,典型遗址仅磁山、牛洼堡、西万年、北安乐等4处,且均未突破武安河流域。大名县的赵鸭窝遗址原系黄河故道,西与磁山遗址直线距离约90多公里,且深埋于现地表15米以下,虽然我们判定其为再生文化层,但文化遗物如此集中发现,并大体保持了器物口沿、器底、器足等残片的原有特征,说明遗物的原生地可能即在附近不远,从而为探索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及埋藏状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附记:在发掘过程中得到大名县文物保管所和赵鸭窝村委会的大力支持,简报编写过程中,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乔登云所长给予了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发掘:乐庆森、尹建兵、乐占永、方金明
绘图:薛胜利
执笔:乐庆森、尹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