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司汤达”教案新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司汤达”教案新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里的“司汤达”,是指《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编第二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二节“司汤达”。《外国文学史》的编撰,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领军人物整合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内容详尽,见解深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其阅读理解能力已基本能够胜任。若照本宣科,定如鸭背泻水,一滑而过,难以深透,故而教学或重点突破,或避实就虚,需另择它途,以求再开新面。在通阅司汤达的主要作品之后,笔者认为,司汤达突显和建新之处,主要有三:心理现实主义、镜子说和结晶说。对于前者,论说颇多,故不再饶舌。本教案重在后两者的阐发。《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的文学主张的集中体现。该书是由一本檄文体的小册子(1823)和十封论辩式的书信(1825)组成。第一部分包括三章:《为创作能使一八二三年观众感兴趣的悲剧,应该走拉辛的道路,还是莎士比亚的道路?》、《笑》、《浪漫主义》;第二部分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法兰西学院)的针锋相对。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其内容包括:1. 把对古典主义的犀利挑战和对贵族意识的社会批判紧密结合,从而强调文艺必须面向当代现实、面向当代群众的观点。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认为今后应该为我们,为1823年爱好推理、认真严肃、而且有点雄心的青年一代创作悲剧”;同时认为“一切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由此彰显出浪漫主义的核心是文艺当代性,并且这种当代性是与青年相互依存的。在该书的第二部分,司汤达题写了一段对话:老人――让我们继承下去吧;青年――让我们检查一切。司汤达处处站在青年的立场上审视传统观念,为艺术革新鸣锣开道。2.他用以反对古典主义的武器“浪漫主义”(Romanticisme),是一个借词,从意大利语中引入,不同于夏多布里昂、拉马丁式的浪漫主义,而是强调表现时代的真实,表现社会关系中的人物,其中已包含着“镜子说”的要素,因而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宣言”。

“镜子说”

有关论述散见如下:1. 剧作者只是给公众送上了一面镜子;要是长相丑陋的人经过这面镜子前照见了自己,这难道是作者的错?一面镜子,又属于哪一党,哪一派呢?――《阿尔芒斯》前言 2. 《红与黑》第十三章“透明的子”题词:小说,原来是生命旅途中的一面镜子。――圣瑞尔(Sanit-Real 1638―1692,法国历史学家兼文学家,据马尔蒂洛注,这是一个随意的签名,实系司汤达给小说下的定义)。3. 《红与黑》第四十九章“滑稽歌剧”:小说好像是一面镜子,摆在大路上,有时它照出的是蔚蓝的天空,有时照出的却是路上的泥沼。而怀着这面镜子在他行囊里的人,有时却被你们加以不道德的罪名!当他的镜子照见污泥的时候,你又会骂这面镜子。我们不如去责备这泥泞的大路,或者去责备检查这条路的人,为什么让水滞留下来形成了泥潭?4.作者认为,除去书中英雄人物的热情以外,小说应当是一面镜子。――《吕西安•勒万》序一

“镜子说”反映了司汤达的现实主义真实观。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分别在上下卷前加了两句题词:“真实,严酷的真实”;“她不漂亮,她不涂脂抹粉”,意在强调他的作品未加粉饰的真实性。

思考题:结合《红与黑》中的场景描写,谈谈其真实观的具体体现。

(作品为于连设置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场景:小城、省会、巴黎。三点一面,它们构成了法国社会的全景。从维立叶尔小城唯利是图的氛围,到贝尚松神学院的教派之争,再到巴黎保王党的阴谋策划,小说涉及了法国19C20S―30S政治、经济、宗教的方方面面。于连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如履薄冰地探寻着自己的出路。拿破仑时代激发了这一代青年的英雄梦,而波旁王朝却以其现实力量击碎了他们的幻想。《红与黑》的真实,展现在社会与心理两个层面上。)

文学与政治

司汤达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政党政治与阴谋政治的深恶痛绝,对强行闯入小说的政治因素深避力拒。

1. 《红与黑》第三十一章“田园乐趣”。驿车上的对话。一旅客说:“我从外省人所过的可怕的生活里逃跑出来了。我爱的是树林里的清新的空气和田园里的静穆的生活。”“我从来就不愿意谈政治,现在政治却把我赶出来了。”“无党无派,因此我就注定要失败了。你看,这儿就是我全部政治生涯了:我爱音乐,我爱绘画。一本好书,对于我就是一桩大事情。”

2. 《红与黑》第五十二章“会谈”。司汤达写道:

这里作者很想开天窗,留下一页空白。出版家说:“这未免不好看,象这样轻松的作品,缺乏雅观,便是死亡。”

作者回答说:“政治是套在文学颈项上的一块石头。不到半年,政治便淹死了文学。政治在幻想的趣味里,好像和声音乐里的枪声。这噪声虽非有力而却有刺耳的意味,它与任何乐器的声音都不调和。这个政治要得罪一半的读者,而且使另一半的读者讨厌,因为在他们早晨的报纸里业已觅得更特殊和更有力的陈述。”

出版家说:“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你的书也就不再是一面镜子,像你所要求的了。”

3. 《巴马修道院》第二十三章。“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出现政治,就像在音乐会里响起一下手枪声,虽然粗俗,可是又不能不对它注意。”

思考题: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际,谈谈你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看法。

参考文献

[1] 司汤达著.罗玉君译.红与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司汤达著.郝运译.巴马修道院.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

[3] 司汤达著.王道乾译.拉辛与莎士比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陈主编.西方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 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