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序》'> 我教《自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序》'> 我教《自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结构的安排应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来定。本文将结合自己课堂结构改革的尝试,针对《自序》的教学,介绍自学探索――读议深究――练习运用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谈谈对有效课堂的认识。

关键词:自学探索 读议深究 练习运用

教了近20年的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更适合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几经尝试,我有了一些想法。语文教学,如果忽视指导读书方法,忽视学生的自学实践,热衷于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教师的问、学生的答,根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在教学《自序》时,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了课堂结构改革的尝试。

备课时,我根据《自序》的教学目的,联系学生的实际,弄清了三个问题:1.哪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读懂;2.哪些内容应该引导学生深究;3.我们应该进行哪些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发展为能力。之后,我把全课的教学结构分为自学探索――读议深究――练习运用三个阶段,质疑释难则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自学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我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习惯。我的做法是,提出要求,指点方法,让学生自学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首先,我根据《自序》这一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四点自学要求:1.弄明白“序”这种文体的特点。2. 自学“寂寞”、“困顿”、“川资”、“格致”、“随喜”、“不名一钱”、“愤懑”、“曲笔”、“悬揣”等词语;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提示三点读书的方法:一是通读全文,思考课文题目的意思;二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有的词可以放在句子中间来理解,有的词语要联系段落的内容来理解,联系上下文还不能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或词典。三是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自己分段,概括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探索,然后检查自学效果。对于分段和部分词语解释有不同见解的,我引导同学小组讨论,达到正确的认识。学生提出疑难的问题,或者启发其他同学或者由师生讨论共同来解决,与教学重点有关的问题,则放到读议深究的阶段来处理。

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涨,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极为深刻。

读议深究阶段。这个阶段我就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议论,从而达到较深入地理解课文。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水平、单元特点和《自序》文章本身的内容,我在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几个“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三个重点问题进行读议:(1)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2)《新生》夭折后的寂寞和悲哀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3)“铁屋子”能否毁坏、希望的有无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

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学生们边读边动笔做记号,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再引导学习小组内或学习小组之间的讨论,充分发表各人的意见。在读议的过程中,我注意做好几件工作:一是根据议论发展的情况,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议论,开阔学生思路,积极思维;二是引导学生推敲词句,领会把握作者的思想;三是教师作必要的指点或者讲解。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议论,学生明白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提倡文艺运动,去改变国民的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在科学救国的“美梦”破灭后产生的新的“梦”。这是一个比科学救国更现实、更有意义的“梦”。目的是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所以作者将之视为“第一要著”。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感受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对鲁迅创作《呐喊》的动机也有了初步认识。漫长的封建统治,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他要通过《呐喊》鞭挞封建腐朽思想毒害下民众的愚昧麻木,去呼唤革新思想,追求文明进步。

通过第二个问题的议论,学生明白了鲁迅在东京和朋友们一起办杂志,希冀改变国民的精神。鲁迅从仙台来到东京,并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活动之中,发表过许多论文,翻译过许多作品,非常崇拜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这实际上标志着他已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然而对于国民,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又找不到根本的出路。《新生》的流产,使他倍感启蒙思想无望。他一方面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悲哀和寂寞”,暗示社会和国民如一潭死水,投入一块石子,激不起半点涟漪,并用“大毒蛇”来比喻自己被寂寞缠住;另一方面,经过深刻反省,终于看清楚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对自己,对社会现实估计过高,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认识还不深刻。现实太让他灰心绝望了,于是他“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泯灭于国民大众中浑噩度日,在复古的幻想中逃避现实。然而这麻醉法并未真正奏效,鲁迅并未彻底消沉下去,他从未放弃过追求。第十段中的“似乎”二字即是证明。在寂寞中,他在反省、解剖自己的精神并总结经验教训,这为他以后团结众人,进行“韧”的战斗奠定了基础。为了驱散希望破灭后的痛苦,鲁迅开始了闭门蛰居的生活。在S会馆里钞古碑,让生命“暗暗的消去”。这反映出作者在“冰冷”的环境中求索,为日后的呐喊作准备。

通过第三个问题议论,学生明白了,像鲁迅这样意志坚定的先驱者,永远不会彷徨的。与金心异关于打破铁屋子的一番谈话,是鲁迅生活思想的一个新起点。这里的比喻,表现了鲁迅当时的思想感情。他对当时黑暗的统治势力,既怀疑其可能,又存在着希望。“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然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鲁迅最初把黑暗估计得过于强大,但对群众的力量估计不足。而金心异的话,使他看到了希望,他才答应替《新青年》写稿,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至“积久就有了十余篇”,写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呐喊》。《呐喊》就是他的武器。他在呼唤民众的觉醒,使他们在获得希望、新生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希望、新生。

总之,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领会到鲁迅先生思想变迁的过程,也理解了他创作《呐喊》的动机和经过。

练习运用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发展为能力。“练习运用”并不是机械地安排在最后一课,而是有机地结合在各个教学过程中进行。

《自序》这一课,我安排了几项练习作业:一是理解字词练习;二是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变迁和文艺观点。三是围绕教学重点思考:(1)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目的。(2)《新生》夭折后的寂寞和悲哀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3)“铁屋子”能否毁坏、希望的有无与《呐喊》创作之间的关系。四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以“我的梦”为题,谈谈你的梦,有什么梦?怎样形成的?如何为梦的实现而奋斗?

第一二题,我安排在自学探索阶段,引导学生练习,第二题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第三项练习是重点练习题,我安排在读议深究阶段,让学生边读边练习,小组讨论或者小组之间讨论之后学生修改自己的练习,然后整理在笔记本上。第四题考虑到本课“序”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和即兴发言放在读议深究后面进行。

通过尝试,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几个优点:一是教学从“自学探索”开始,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习惯。二是重视读书方法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议深究,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四是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各个阶段进行,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并转化为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结构的安排,应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方法也应该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朱永新.新教育.漓江出版社,2009(7)

[3]金海清,张俊.活动单导学实用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