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沉默,让语文课堂如此真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笔者不禁深思起来: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沉默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鉴一下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一、沉默――让学生思绪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感、启迪智慧的过程。有了感悟才能激感,通过思维才能启迪智慧。而感悟、思维是任何教师都教不出来的,必须由学生亲自去完成、去实践。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有了自己的时间,学生感悟才会深刻,思维才能活跃;有了自己的时间,学生才可进行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如,特级教师张敬义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三顾茅庐》这一课,请大家围绕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给我们的思考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
(留给学生约10分钟,让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10分钟的沉默好像让课堂显得缺少生机、冷冷清清,甚至令人觉得了无生趣、没有看头。其实不然,如果当时你在现场,只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你就会为张老师这样的安排拍案叫绝。你看学生或圈圈点点,或皱眉冥思,或伏案书写,或念念有词,或恍然大悟,或开心一笑……课堂上这样的安排,似乎没有看头,但其实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有了充裕的思维、感悟的时间。
可以说,张老师安排的这种沉默其实是一种给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进行思维、感悟;安排的这种沉默同时又是一种信任,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自由阅读,让其产生独特的见解。
二、沉默――让学生畅所欲言
根据沉默对学生的影响是否积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沉默,一种是消极的沉默。这两种沉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时存在,优秀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消极的沉默转化为积极的沉默,并让积极的沉默演绎成课堂的亮点。如孙双金老师教《落花生》一课时,初读课文后说:“读书贵在思,贵在能发现问题。接下来就请大家拿出笔来,边读边思考,把理解不清楚的地方画出来,过一会儿我们共同来研究。”学生开始读课文。很多学生在书上圈画、批注,但还是有不少的学生虽然手里都拿着笔,就是没看到他们在课本上做任何符号。
五六分钟后,自主阅读结束,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提问,都看着老师。孙老师问:“你们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有就提出来,看谁最勇敢?”好长时间,角落里终于有一只小手慢慢地举了起来。学生问:“老师,‘茅亭’是指什么?”孙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是咱们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一个,敢于提问题并第一个举手,不简单,请大家为他鼓掌!”这时,班上许多学生都露出了羡慕的眼神。接着,很多问题出现了,但都是关于词语意思方面的问题。孙老师追问:“你们就只有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不理解或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呢?”学生不再沉默了,他们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了。
可以看出,课堂从“没有一个学生提问”到“好长时间,终于有一只小手慢慢地举了起来”到最后“思维被完全打开”,这显然是从消极、被动走向积极、主动的过程。正是孙老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和耐心期待使得消极沉默转化为积极沉默,使课堂走向高效、实效,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我们教者,就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适时点拨,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沉默――让学生写满智慧
感悟一旦深刻了,就会产生急于表达的冲动,想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倾诉出来。这时,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忠实的倾听者,师生互动,在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
著名青年教师张康桥成功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深受赞誉。课堂上,张老师言简意赅、循循善诱的启发和乐于做学生的忠实听众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毫不保留、肆无忌惮地倾诉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使得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不断碰撞出充满智慧的思维之花。
师: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林冲是个怎样的人?是谦虚还是谨慎?
生1:我认为林冲是个很谨慎的人,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想给人面子,不想惹是生非。
生2:我认为他是个谦虚的人,他武艺高强但并不张扬。
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既谦虚又谨慎的人,能忍、善想、敢打。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张老师始终以一名忠实、虚心且认真的倾听者参与其中。正是张老师这种耐心而谨慎的态度,以致很多学生都愿意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此时,师生的等级关系早已荡然无存,呈现的是朋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表现欲呢?这正是源于张老师能耐心、细心地聆听学生那充满智慧的心语,欣赏学生那充满个性的见解,与学生一起体验获取真知的愉悦。这时,教师的沉默就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赞许,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
四、沉默――让学生留空续思
课堂中,需要适当的沉默,或学生,或老师。这些沉默,都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真实状态。教者的适当点拨调整,可以让沉默成为学习过程的加油站。沉默的外表下,是一颗颗活跃的心灵。课堂结束了,一般就表示课文学完了,语文课结束了,学生的学习也画上了句号。真是如此吗?学生的学习,从情感上说,不会真的如机器的开关,随下课铃声而全部终止,课后语文学习的时空更为广大。我们的语文学习,更应该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那里有永不枯竭的资源。语文课堂上,教者可以利用好沉默,在教学将结束时设置有价值的沉默,让孩子带着余味结束课堂,带着余味走进课后、走进生活。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搞形式的课堂,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要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就对答如流,看起来学得轻松自如,但学生思维没有深度,是高耗低效课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沉默则是追求朴实、充实、丰实、扎实的课堂,让学生在沉默中充分思考、感悟,内化知识、积淀知识。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