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伊豆的》看巡游艺人歧视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伊豆的》看巡游艺人歧视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论以不同于一般研究《伊豆的》的视角,着重考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世人是怎样对巡游艺人歧视对待的,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巡游艺人;歧视

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伊豆的》简介及本文切入点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是一部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作品。该作品被认为是以川端19岁时在伊豆的切身经历为素材所创作,小说的主人公被设定为20岁的年龄,也恰与当时的川端年龄大致相符。通过与流浪艺人一行的相知相处,细致地描绘出“我”在旅程中心境的起伏变化。

该作品曾被多次拍成电影,单纯的性格,天真的身姿,同行巡游艺人朴素的人物形象,以及少年对年幼怀着的淡淡爱恋之情,通过这些,少年阴霾的心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治愈。以这样的视角研究该作品的先行研究很多,笔者拟以与之相反的视角,通过巡游艺人所受歧视的方面来重新解读这部作品。

二、关于《伊豆的》的先行研究

20岁的“我”,由于自身带有孤儿根性,所以性格上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对此“我”反省再三,最终难以忍受这种快要窒息的忧郁而决定向伊豆出发旅行。与巡游艺人的相遇,渐渐相互敞开心扉,感受到了人间温情,直到最后作者终于感觉到已经能够从之前忧郁的性情中走出来。

原作的扉页上,也写着这样的文字:“青春年少所遇到的忧郁情怀,被当做是人生一大污点而试图逃离。然而偶遇纯洁的,对她的爱恋一步步加深,如此一来,由于孤儿根性所造成的性格扭曲,也是被一点点治愈而恢复正常。雪融化一般的清冽的抒情也宛如青春的五线谱一样。”整个故事根据少年五日的旅行而进展。这看似是一段平淡普通的旅程,然而与巡游艺人同行的短暂的日子里,由于顽固而对自己产生了厌恶情愫的“我”内心逐渐得以澄清,少年的态度也达到能与自己的人生达成和解的程度。文章有很大一部分描写了少年眼中映衬出的美丽的身姿,以及少年自身的行动和心理变化。

幼年的川端,屡遭丧亲之痛,最终沦为孑然一身的境地。然而,川端的“孤儿根性”又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性格执拗或者阴郁不振”。由于从年幼开始就接连丧亲,虽然那个年龄的人没有痛彻心扉的感受,但却由此形成了川端独特的生死观。其中一个就是在早期小说《葬礼名人》中提到的“...生前,越是关系越疏的人的葬礼,越是能触及我的记忆,从而带领我走向墓地,带着记忆,合上双掌,为之奉上一炷香。所以在‘我’年幼的时候,即便身处陌生人的葬礼,也能表现出合乎场合氛围的表情来,而且这表情没有虚假的成分,因为‘我’把它视作身负沉重的寂寥之情得以发泄的一个很好地机会。也就是所谓的‘孤儿情愫’”。这种格调也伴随后来川端的很多作品,从而形成了川端作品本质的一面。

作品的创作时间是大正十五年(1926),据说原型为大正十一年(1922)所作的《汤岛回忆》。在修善寺的“汤岛桥”与一行相遇,“我”深切感受到了旅行的情怀。而这场伊豆旅程的动机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不幸的成长经历造成了扭曲的人生观,进而产生了“自我厌恶”的消极情绪。二是沉溺于这种悲惨的遭遇中,不是设法摆脱而是以此为借口消沉不前。这两方面都是精神顽疾,作者很渴望能将此治愈。在旅程最初就遇到,而后数日又左右陪伴的,有了她,大致能从“孤儿根性”中全身而退――带着这样积极的情绪,走完了这段旅程。

三、关于“差别意识”的考查

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巡游艺人遭遇歧视的现象,总结如下:

1.“只要有客人,他们可是随处都可以居住的呢。今晚有没有安身之处还不得而知呢。”天城山头的茶店老大娘这样说道。换言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艺人和不正当职业者,是可以画等号的。主人公大致可以归类于精英行列,或者说是被认为处于社会的上层;而艺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最被轻视的社会群体,更像是浮游生物一样,漂无定所。

2.“向他们施舍简直就是浪费。”这是旅店老板所说的话。这句话裸的表现出社会对巡游艺人这一行当的偏见。“简直是浪费”这样的说法,甚至可以理解成不把巡游艺人当人对待,这句话将世人对巡游艺人的轻蔑表现到了极致。

3.“禁止巡游艺人入村。”这是村头立着的牌子上写着的话。对于这一则标语,山本健吉做出这样的评论“这样的牌子,其实也昭示着村子贫穷的状况,然而这一方面的事实实际被忽视掉了。另一方面,每到一村就被拒之门外的如同乞丐一般的巡游艺人他们的遭遇就更加引人注目了...”巡游艺人长期为贫穷和偏见所包围,生活艰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4.最后,主人公无意中也做出了对巡游艺人轻蔑态度的表现。文章中能够读出他认为那个职业出卖身体也是正常的这一想法。主人公担心可怜的夜晚会被玷污而心神不宁,而当他看到从澡堂跑出来,毫无遮掩,天真无邪的朝自己挥手的的时候,又打消了之前那种邪恶的念头。再者,对少年说“能带我去看电影么?”,这里的电影其实是无声电影,是当时娱乐活动的一种。能参与这样的活动,估计对于当时的来说,是敢想不敢做的吧。他们非常明白自身的身份地位,如果能去看一场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望吧。

正如茶点老大娘说的一样,按照当时的常识,像之类的巡游艺人,并不被视为正当的行业。在那个年代,四处漂泊,艺人、演员被称作“河原乞食”(かわらこじき)。这种说法,在当今已被屏蔽掉了,特别是广播电视放送中更是明令禁止;如果非要说的话,换做“芝居役者”的说法。

当时,还有一种说法叫“新平民”。这种说法在如今的放送中也是禁止使用的。该词被解释为“对在江户期被视为贱民的人群在明治以后的称呼”。而巡游艺人恰好归于这类人当中,因此遭遇歧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明治以后,在制度上废除了“贱民”这一说法,然而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意识扔根深蒂固的存在着。本应该平等的所谓“贱民”被称作“新平民”,可见歧视意识仍在延续。

四、结束语

作品描述了少年与一行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对单纯的爱恋而内心被洗涤,忧郁的情绪也得以消除。然而这类的描述再多,也遮掩不住少年在与对话时那种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就像上司与下属交谈一般,受时代环境所限,少年处于社会上层,而则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之间身份差距是他们友好相处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谈话内容再温馨,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到底算不得自然和谐的画面。

如果换做一般世人的视角,这种歧视现象就更为明显了。连茶店的老大娘,对高中生的“我”和对艺人的说话方式都大为不同。但是,老大娘的这种表现不是个别现象,是在时代背景下社会动态的一个缩影而已。所以,少年纵然只是与艺人一行同行,他们便感激的连连说“是好人呢。确实是好人呢。”虽然话语简单,但是此中所包含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语言本身来衡量。当收到些许的公平对待,他们便喜出望外,这种情绪是能从原文中读出来的。同时,以为代表的流浪艺人受到社会何等的偏见、歧视,也便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小说的研究[M].东京:日本第一书房,1942

[2]叶渭渠.川端康成作品美的存在与发现[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3]川端康成.伊豆的[M].叶谓渠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