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全球化以强大的势头迅猛发展,资本流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的调整和改革以及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金融全球化对国际金融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全球化推动了国际投资的发展。世界金融业的相互融合和各国金融市场的相互渗透,使得国际间的资本融通日益简单快捷,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日益便利,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使一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一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这就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为一些低收人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创造了机会,当今世界上许多战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的高速起飞,是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不开的。
2、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全球化。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全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全球跨国公司因此而迅速发展和壮大。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全球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在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贸易、生产、金融等活动。因此,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生产着全球性的产品,即:生产产品所用的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而产品也销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加速生产国际化的同时,又加强了国际资本和贸易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了资金的流通效率,有利于降低筹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同时,金融全球化也推动了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开发,促进了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并把它们传递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上。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大大活跃了国际金融市场,丰富了金融产品,也使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筹资能够更加灵活地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组合,不但获取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亦分散了金融风险,提高了投资的效率。
4、金融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金融业的调整和改革。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对各国管理体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市场化等都要求增大金融管理体制的透明度和灵活性,因而世界各国都重视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得不对本国的金融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其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进而加快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步伐。
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业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市场环境、技术手段、人才素质以及风险防范诸多方面都与WTO体制还不相适应,因此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1、金融管理体制的挑战。目前,国内金融业历史包袱过重,组织机构重叠,经营机制不灵活,经营效率低下,风险约束不强。尤其是银行业,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不能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一些国有银行至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它们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性职能,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因此,管理上的差距是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隐患。
2、服务手段与金融产品的竞争挑战。现代金融业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平台作支撑的,技术能力的差异将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无论是在技术手段创新上,还是在产品创新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虽然我国的一些中资银行目前正逐步实现了区域内的计算机联网、结算等中间业务,但国外银行更胜一筹。国外许多银行都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的客户档案库,能对各种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跨国金融机构都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体系,不仅能实现海内外联行资金的自由划拨,而且可凭借快捷的资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跟踪服务,这种技术优势及其服务优势使他们能获得更大的盈利。
3、人才竞争的挑战。随着国外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不断拓展,他们将会以高薪聘用、委以重任、优厚福利、优越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我国大量金融业的各类优秀人才。如,现职国有银行业务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金融机构外派回国人员,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以及出色的高校毕业生。其结果将会是我国银行业新一轮优秀业务骨干流失。
4、融资风险的挑战。目前,我国间接融资占金融资产形式的80%以上。这种金融资产形式或融资手段过于单一的现状,是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甚至严重滞后造成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几乎各占50%,而我国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不仅难以适应WTO体制的要求,而且还会增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5、市场竞争力的挑战。由于西方多数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都采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方面混业经营方式,而这种混业经营方式在目前国际市场竞争不断深化环境中具有明显优势。一旦对外全面开放,国外银行必将在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银团贷款市场等许多新领域拓展业务,对我国金融业务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国内银行陷入市场缩小、业务蒌缩的窘境。
6、金融安全的挑战。金融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无序以及与各国货币政策的冲突,为国际游资的形成、发展及其扩大风险创造了金融环境,也给各国的金融临管带来了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为的脆弱性和金融泡沫。一旦允许国外金融机构大规模进入,不仅势必影响我国金融业的经营,还会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风险和危机。我国金融业的透明度不高,监管法规亦不健全,从根本上防范金融危机的基础保障体系还不十分牢固,安全监管能力显得十分不足。这些都是威胁我国金融业安全的主要隐患。
三、加快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我国金融体制变革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效率优先、资产质量优化和内外部监督有力。因此,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管理经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信用制度、服务效率、制约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的银行业接轨,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对国内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应通过注册、重组、剥离等方式区别处理,使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同一起点上竞争,从而实现金融业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2、逐步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在推进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应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形成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同类市场的统一,以利于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尤其要发展资本市场,适当扩大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以分散银行的金融风险。但是发展资本市场重在制度建设,它应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和以高效率的间接融资作为先决条件。通过扩大直接融资可以将银行金融机构部分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解决不良资产。资本市场是我国未来金融体系的主体,以股票和债券为载体的直接融资将成为实现储蓄――投资这一转化过程的主要途径。因此,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做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监管准备。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必须是积极和稳妥的。首先,强化金融机构的安全、稽核、检查、监管等制度建设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对此,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金融监管手段,对即将全面开放的市场作好充分的监管准备,对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金融电子商务风险问题,要从立法防范的角度研究对策。其次,中央银行应重点探索符合《巴塞尔协议》稽核监管原则的新的监管方式,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管理体制,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能力,并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和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的风险监控。实行统一监管,分业监管,相互制衡监管的原则,加强金融同业协作,提高金融业防范风险的整体能力。第三,进一步健全中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一级法人体制,提高法人管理意识,加强对金融法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管。督促各金融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的作用,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监管责任,保证监管的独立性。真正实现对商业银行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业务监管的统一以及对国内外银行监管的统一,使金融监管适应WTO体制下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条件的需求。第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20世纪9()年代的金融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运用衍生工具相关。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系,制定衍生工具交易法规和规则,维持金融市场秩序,积极防范和分解各种金融风险。
4、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不断开发金事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活跃发展的金融创新,给全球金融业及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金融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工具、新技术和新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方式,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促进了金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这一形式,我国的金融业只有以不断的创亲来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针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有水平,目前我国金融业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际金融衍生产品来为我国的金融业服务;另一方面,要在改进和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增加业务品种,开展业务,开拓中间业务等。中间业务是银行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将来国内银行竞争的重点,为保证在中间业务上的市场份额,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利有自身优势,创新业务品种,大力表外业务创新,逐步开展担保类业务和不断扩大租赁、、委托投资理财信息咨询等低风险或零风险中介业务的比重。
我国金融业应以新经济的发展为依托,强化金融产品的科技创新。以电子化和网络化为特色的新经济发展对金融业的经营方式将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亦开辟了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竞争的新空间。因此,我国金融业必须进一步强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另外,要推行整合服务流程,创新服务理念,对客户进行“差别化服务”。据有关调查,我国商业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优质客户是银行机构经营效益的重要依托和主要来源。要提高我国银行核心竞争力,就要巩固和拓展优质客户资源,实行差别化服务战略。即根据客户的特征差异细分为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根据不同的客户在经营资源投入上及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差别服务,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以多样化的业务流程来适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5、放松管制,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在当前全能银行体制成为全球金融业主流的背景下,如何创造条件推动我国银行机构分业经营模式向合业经营模式转化是中国加入WTO后对金融业的现实要求。
我国银行业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来冲击,必须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确定其业务范围,选择全能型发展模式,以充分实现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经济的效益,才符合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事实上,目前对每一个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来说,它们的业务决不会像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那样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分业经营限制将使我国的金融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不利的环境。因此,结合中国国情,我国金融体制结构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在合理分工和竞争有序的基础上,建立业务适度交叉经营的模式。这种混合经营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从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结构来看,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类资产、其他资产的比重大约是77:3:20,而且在信贷资产中有70%左右投向了效益普遍欠佳的国有企业,财务状况令人担忧,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扩大业务领域不失为改善财务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混业经营的业务多样化,使其具有内在稳定的特征,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所以混业经营对于改善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加强行业内和跨行业的分工与合作。金融机构在实现业务结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转换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现有机构的分工和合作。金融机构不论大小和新老都各有优势和不足,因此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互补和合作的关系。市场竞争的加强并不排除机构间联合或合作的可能性。金融机构的合作有多种途径:一是相互参股,形成紧密型战略联盟关系。作为战略伙伴的金融机构的业务性质具有互补或范围经济的性质。二是通过合并或兼并收购方式实现多家金融间的优势互补。三是共同参股组建新的金融机构,从事单个金融机构无法经营或无规模经济效益的业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文与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