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应学生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探讨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进行任务驱动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43-02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推进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职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什么”、“如何教”、“怎么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探索中,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非常适合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是中职课程中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传授应用知识为主,强调操作使用,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操作层面、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素质,掌握基本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具体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参与学习的学生基础层次不同。部分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而部分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从未接触,或“自学成才”,造成了学生基础层次差别很大,教学难度增大。二是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比如:会计类、商贸类在电子表格制作方面应详细;计算机、电子类专业在计算机硬件知识方面应详细;艺术设计或建筑设计类专业在多媒体应用基础方面应详细。三是学生偏重上网娱乐,把精力浪费在玩游戏、聊天上,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欠缺。四是传统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对教师的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鉴于中职学校的现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基本假设是,学生的知识是自我构建的,它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主动存在;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反应存在;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的“境”,情境真实存在。“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引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中第4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应用为例,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设计任务,创设情境。任务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任务”设计之前应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和本次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活动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本次课的活动任务。教学任务设计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增加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设置了基本任务(教学任务),还设置了拓展任务。目的是完成基本任务后,学生能进一步地练习巩固,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更多的实践机会,设计任务如下表所示。

本教学任务按照课程由浅到深、由基础学习到综合练习的方法设置的,符合认知规律。

2.分析任务。将活动任务呈现出来后,让学生观看任务的最终效果,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观认识。刚开始学生还没适应软件的环境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演示。对于基本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来分析知识点在作品的应用情况及整个作品的完成思路,而拓展任务由学生自行或分组分析。在最后综合练习阶段,由学生独立设计任务,教师指导,自行分析作品。

3.完成任务。在基础学习阶段,任务主要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熟悉制作方法。在提高能力阶段,教师只是完成新知识点的突破和思路的提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合作,查阅资料或者尝试其他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任务,通过任务完成本次课的知识点的练习,而不只是完成“任务”的复制。在最后的综合练习阶段,任务完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分析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4.评价检查。当学生完成活动任务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及展示作品,展现自己的特色,学习他人的优点,这是一个感受成功、相互进步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跨越小组进行交流,寻求到更加灵活多变地完成任务的方法,总结自己的不足。教师处于帮助者和指导者的地位,还要对他们的活动作出评价、鼓励。

四、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讨

结合笔者近年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比较适合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形成了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的主动参与、相互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深刻理解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收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新形式,教学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开创“教”的升华并实现“学”的突破,这是真正推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例如所设计的任务是否对学生太难或者项目太多,任务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是否忽略了学生的课后任务,这都要求我们要不断总结、思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当然,究竟如何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秀明,武怀生.“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7

2.杨树元.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作者单位:福建商贸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7)(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