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提供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同时教师要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氛围,搭建探索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探索

素质教育是学生的文体的教育。“唤起学生的文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

一、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文体与周围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和发展的。教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教师要把关爱、激情、微笑、信任、宽容带进课堂,以乐观向上,充满情趣的开始语,引导语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1.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比如进行“长方形面积”的教学,教师边把本校校园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边启发学生从中寻找数学问题“漂亮的学校有一块要美化、绿化的长方形空地,引导学生感悟到,要绿化它就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从十分熟悉的校园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将学生引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活动探索中,并使学生产生了一定要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2.创设问题的情况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循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比如,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给三角形找朋友的操作游戏,使学生发现并提出“有几种三角形,每种三角形的名称是什么,为什么?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等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

3.创设趣味情境

卢梭认为,“要把孩子看作孩子。”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要让儿童享受童年的快乐,就要求教师教学要适应儿童的特点,按照儿童内在发展的自然顺序进行。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富有情境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要出示课件中4个小动物做分组游戏的画面,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小动物在做什么游戏?大家也想做这种游戏吗?”接着引入新知识的活动探索,让6个人一组做分组游戏,余下的学生做裁判。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游戏中,亲身体验“平均分”,“等分除”的概念。

二、创设条件,提供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落脚点。教学中,教师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充分提供“感知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参与。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知——发展——抽象”,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感知材料不足,形成不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难以抽象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充分利用教具演示,电教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观察、分析、思考的机会。

2.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以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得手得以发展,使之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这一精辟的论述,阐述了操作与思维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相发展的辩证关系。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用平行四边形图纸通过割补变成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求“长方形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再把平行四边形按对角线对折后剪开,得到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

3.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方交流中参与。

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容易混淆的内容。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或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随机提出不易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学生每6人一组,每组一个圆柱演示器),探索体积公式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以前,在求圆的面积时只是用什么方法?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学生答切割拼凑)现在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过去学过的几何体,通过这个几何形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它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最后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自己获取了新知。

4.重视语言表达,在说中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数学语言的积累相对较少,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时,让学生说其过程表现,公式得出后,让学生说其推导过程;概念形成时,让学生说其求解思路、规律(性质),法则总结时,让学生说其要点,说的方式有三种:当众说,同座互相说和边操作边说。

在说的过程中,教学要逐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达到规范化、确切化、完整化、条理化。让学生准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材料,运用语言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5.指导看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参与。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既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又是学生以“学会”到“学会”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做到边看书边动脑提出问题,边看书边动笔划出重点,做些批注,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学会读书的方法。

在教学中,参与的各种机会,要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多种感观协调活动,共同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获取新知。

三、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潜能,关键是教学内容中要设计好的素材——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中,设计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本课开始的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提出主要进行计算时,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这一障碍的设计,强化了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诸多要素的体验,使学生感了数学知识和整体性,感受了应用思考,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既要解决问题,就要寻找和问题相关的条件。二是让学生计算身边的长方形面积,如课本,练习本,桌子等,三是让学生在一张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设计一张邮票,看有几种设计方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具有一定挑战性问题,能引导学生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之学会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有用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与问题的能力,丰富解题策略,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和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进而获得成功学习的良好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自主探索中,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动力。

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基础,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同分母加减”时,学生对书中的习题完成得很好,算理也说得很清楚,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同分母加减法,我在习题中夹杂了一道1/6+1/7=?,立刻有同学说得2/13,有的说得1/13,有的默不做声,很快有同学了前面的答案,理由是它们的分母不同,就不能用同分母加法法则来算。看着同学们疑惑的脸,我把探索的机会留给了同学们,同时也给出了探索的途经,关于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我们今后会学,但是,你现在有兴趣也完全能用实物操作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回家后试试,相信你能成功。果然在第二天,好多同学有了正确的结果,而且,操作的过程也非常清楚。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搭建适当的探索平台,才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

收稿日期:201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