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滑坡泥石流治理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滑坡泥石流治理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自然灾害中,滑坡泥石流已经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杀手,严重的威胁了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治理好滑坡泥石流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以河南省地区的滑坡泥石流为具体工程案例,阐述了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治理和减灾的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程序和方法,对控制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收到良好的效果,值得相关从业人员借鉴。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 治理 严陵泥石流

引言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独有的地貌特征,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多样的气候因素,密集的人口及其经济活动影响。据统计,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而区内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及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由滑坡泥石流造成约100亿元的经济损失死亡900余人,严重制约着广大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滑坡泥石流防治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域发展特别是西部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1、案例分析

严陵河泥石流沟近期曾于1954年、1964年、1977年及2005年先后四次突发泥石流,毁坏耕地200余亩,县级以上公路累计25公里、乡村道路累计74300米,桥涵8座、线杆145根、房屋363间,猪60头,树木7万株等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该泥石流属河谷型泥石流,源于县境内高丘镇东庄,沿河一带属中、低山丘陵地貌,沿岸山体坡度20―50°,流域内村庄密布,一旦突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危害后果将不堪设想。该泥石流现仍威胁高丘镇、前杜营、堂子湾、谷营、杜家沟、曹坪、孙家庄等居住区。

1.1 自然条件

1.1.1 位置与交通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隶属南阳市管辖,地理座标:北纬32°51´―33°21,东经111°58´―112°25´。东邻南阳市卧龙区,南接邓州市,西连内乡县,北依南召县。

1.1.2 气象条件

工作区属北亚热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干燥。根据镇平县气象局资料,县境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42.6℃,极端最低气温-14.7℃。年蒸发量1912.9mm,全年无霜期236天。

1.1.3 水文条件

镇平县境属汉水流域的唐白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8条:严陵河、潦河、黑河、蔡河、淇河、黄上河等。严陵河泥石流沟位于严陵河孙家庄―堂子湾段。严陵河为境内较大的河流之一,源于境内高丘镇东庄,最后流入高丘水库。流程约12.9km,流域面积22.36km2,河床宽5至40m,为镇平县境内大河之一。严陵河总体上为 “V”型谷及“U” 型谷,总体上具有岸坡较陡峻,切割深度较大的特点。主沟纵长12.9km,主沟沟头最高点东庄高程为620m,沟口与高丘水库交汇处高程为231m,相对高差389m,主沟平均纵坡降30.1‰,其中上游与虎爬沟交汇处以上沟段纵坡较陡峻,而以下沟段总体上纵坡略缓,且呈现陡缓相间的空间变化特征。沟谷平面上弯道发育,谷宽总体上上游窄,下游较宽。严陵河下游流量0.6656m3/s左右,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泉水补给,流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

1.2 地质环境条件

1.2.1 地形地貌

严陵河流域形态近似倒喇叭形,流域平均纵向长度12.9km,平均宽度1.73km,流域面积22.36km2。

严陵河流域地形总体上属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流域内总体上地形较陡峻,沿岸山体坡度一般为20―50°,地形临空条件较发育,为流域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以及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的汇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域内岸坡植被发育,乔、灌、草均有生长,严陵河总体上为 “V”型谷及“U” 型谷,特别是上游沟段和各支沟通常沟谷较为狭窄,纵坡较陡,水流湍急,且动态变化较大,具陡涨陡落的山溪沟谷特征。

1.2.2 地层岩性

河南省地层区划中,镇平县位于华北地层区与扬子地层区交界处,地跨南召小区和西大小区两个地层小区。区内主要出露地层岩性特征描述如下:

古元古界秦岭群郭庄组:条带状、条纹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上游地带,

古元古界秦岭群郭庄组:白色大理岩,局部蛇纹石化,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上游地带。

古元古界秦岭群郭庄组:金云母大理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上游地带。

华力西期:中期、黑云母花岗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中游地带。

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Pt1y(MC):土黄色、黄白色大理岩,主要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中游地带。

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石墨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中游地带。

中生界白垩系胡岗组:紫红色、肉红色砾岩,砂砾岩,砂质泥岩,夹透镜状砂岩,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中下游地带。

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褐色及棕褐色粘土、亚粘土,主要分布于严陵河的下游地带。

全新统冲积层:该层由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等组成,主要沿河谷及阶地呈带状分布。结构松散,在暴雨冲刷下易发生滑塌变形,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坡面侵蚀物源或崩滑堆积物源。

1.2.3 地质构造

镇平县在河南省构造体系中,位于伏牛―大别弧形构造带东部,构造行迹较为复杂。县域在漫长的构造发育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演化过程,发育形成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

1.2.3.1褶皱构造

高丘单斜:位于县境北中部,高丘至赵湾水库南一带,呈北西西向展布,岩层倾向南北,倾角30―60°,并发育次一级舒展皱曲,岩层倾角20―40°。

1.2.3.2断裂构造

县境属于秦岭褶皱系的东延部分,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规模大小不一。区内主要有朱阳关―夏馆―双槐树断裂,为一深大断裂带,西起内乡的马山口镇北侧,向东南经县境高丘镇的金钟河、韩营,石佛寺镇北的赵湾水库,城郊乡的坦头山和祁子堂以南。再向东南延伸至遮山乡,断裂面走向305―310°,倾向南西,局部倾向南东,倾角65―77°。该断裂带明显可分为韧性断裂带和叠加在韧性断裂基础上的脆性断裂带两部分。镇平处于韧、脆性结合部位。沿断裂两侧,发育有岩石破碎带。

2、我国滑坡泥石流概况

目前,全国滑坡泥石流的数量尚无准确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资料不全,有关数据缺少台湾部分,下同),全国共有大小和新老,活动和不活动的滑坡数十万处。泥石流沟数万条,仅分布集中的长江上游地区,就已基本查明大小滑坡15万处。泥石流沟15万余条,面积达10万km。威胁着200多个县城400多个乡镇20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目前滑坡泥石流防治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滑坡泥石流防治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对照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对减灾事业不断提高的要求,目前的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3.1滑坡泥石流监测预报方面的问题气象雨量站在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布局上东密西疏,平原多,在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的山地少。我国泥石流滑坡监测仍属起步阶段,一些技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远远不能满足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防灾减灾业务工作的需要。

3.2监测站点布局不尽合理全国滑坡泥石流监测点绝大多数位于长江上游,且均设立于二十世纪90年代,缺乏统一规划,甚至一些泥石流滑坡较严重的省份,如辽宁、河南等省滑坡泥石流监测还很薄弱。

3.3监测设施和手段落后。目前,监测预警技术与分析处理手段比较落后,很多都是土办法,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与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实时、自动化监测差距甚远。

3.4未形成统一的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目前现有的滑坡泥石流监测点,大多依附于流域机构或者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部分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3.5通信手段落后,县级以上站信息交流采用租用光纤专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行,但监测站点与县级站大部分依靠低标准的有线通信,在恶劣天气情况下通信难以保障。

3.6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预报还处于尝试阶段。由于对降雨和滑坡泥石流间的定量对应关系认识不足,对致灾的天气系统及降雨过程和降雨量。临界雨量资料收集不够,没有建立起准确预报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发生的完善预报方案。目前只能天气预报作出初步预报。

4、滑坡泥石流的治理

遵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城镇等危害较大的滑坡泥石流,国家和地方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工程治理,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同时,开发出土木工程与生态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了针对不同保护对象的灾害防治模式,如城镇滑坡泥石流治理模式,道路滑坡泥石流治理模式,矿山滑坡泥石流治理模式等。主要的有特色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围绕国家大型水利交通能源等项目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滑坡泥石流治理工作,有效地保护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如三峡库区的灾害治理在全国很多泥石流常发地段进行了综合治理,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4.2水利部及各级政府应在山丘区水土保持工作中,近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相当于建成数百万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这些水土保持措施对有效地减轻滑坡泥石流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4.3建立灾应急信息的传输系统。其中包括监测系统,其组成泥石流、滑坡监测预警系统设立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心控制站进行信息汇集、综合分析和灾情会商;在每一个典型路段设立一级站,负责该路段的信息集成、警报与灾情处理;在每个道班设立基本观测站,汇集每个观测点的信息,上报灾情,实施抢险;在每个灾点设立观测点,重要灾点设置综合性观测点,汇集流域上下游和沿线两侧观测点的信息,作为灾害监测的网络节点。监测系统的管理运行模式,泥石流、滑坡监测预警系应有当地交通厅负责管理,负责对一级站的业务指导和联络;一级站分别由中心站直接领导,分别负责各自路段的灾害预警和应急抢险。

5、滑坡泥石流的防治

5.1加强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防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或导致灾害的发生。

5.2加强基础工作。应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全国性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建立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制定区域减灾规划。进行灾害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5.3加强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参照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测通讯预警系统,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以村为基础的群测群防体系,尽量减轻灾害损失。

5.4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测和预报等实用技术研究。广泛宣传和普及基础和防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5.5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由于缺乏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灾害统计,监测,预警,灾情评估等方面统一的标准,信息难以共享。灾情评估及监测系统实时性差,给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

5.6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山区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加强灾害可能性和危险性评估,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救灾组织!完善应急救灾体制!制定临灾预案。对于灾害频繁!治理难度大的地区,采取搬迁避让措施,把位于危险区的居民搬到安全地带。

5.7建立多元化的滑坡泥石流防治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同时出台优惠和激励性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5.8加大滑坡泥石流防治试点力度。根据灾害的成因和形成环境,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进行试点治理,探索防治经验,逐步扩充试点范围,全面推进滑坡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对重要工程和居民点构成巨大威胁的灾害点,除加强监测预警外,应当进行工程治理,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引发的灾害。

结束语

滑坡泥石流的治理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使我们工程从业人员必须积极重视的工程部分,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更还的做到防患于未然,治理的有效,有序,经济。

参考文献

【1】唐邦兴等 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 203北京4科学出版社2005.3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3】周乐群 长江上游陇南陕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遥感分析 人民长江2010.6.3

【4】华夏网 中国地质灾害2003.3